《白昼流星》: 别用刻板的真实束缚诗性的飞扬

电影快讯 1839℃

《我和我的祖国》是期待很久的电影了,二刷之后,最爱的段落从徐峥的《夺冠》,变成了陈凯歌的《白昼流星》。

《白昼流星》: 别用刻板的真实束缚诗性的飞扬 - 陆剧吧

总的来说,7个故事都很精彩,从个体的小角度观照祖国的大事件,不仅记录光荣,也写下遗憾,充满况味,也相当动人。

电影的大部分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或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白昼流星》是唯一一个从旁观者视角讲述的故事。两个社会底层甚至可以说是边缘的少年,与神州11号飞船着陆本来毫无关系,他们近乎意外地与大事件邂逅,受到震动,人生的轨迹因此而发生改变。《白昼流星》的人物和切入点对另外6个故事构成了非常精彩且必要的补充,展现出“我和我的祖国”的完整的关系图谱,让人明白,对祖国来说,再普通、再边缘的人物,也同样是中华儿女,祖国的发展会以一种类似蝴蝶效应的方式,与每一个中国人发生关联,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用电影的话说,飞船与少年,“都是回乡的人”。

《白昼流星》: 别用刻板的真实束缚诗性的飞扬 - 陆剧吧

《白昼流星》的巧妙在于,在飞船着陆的故事中嵌套了精准扶贫的主题,作品通过老李的爱、宽容、善良、责任感和循循善诱,浪漫而诗意地表达了扶贫的关键是扶人心、扶精神的观念。两位牧民少年经历的精神蜕变,与《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有相似之处,又颇为不同,其差异表现在《白昼流星》有着更加深广的历史背景。

在祖国70年来所取得的诸多成就中,让人们物质、精神双重脱贫,是堪称伟大的一个。电影将白昼现流星和过上好日子并置,皆属祖国发展所创造的“奇迹”。而老李知青的身份,又赋予作品以厚重的历史感——他曾从这片土地获得滋养,而后终其一生,以生命回馈这片土地,他对素不相识的少年的爱,正源自于此。两位牧民少年决心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他们何尝不是下一代老李?这一代又一代传递着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美德的薪火,或言精神原乡。至此,短短的《白昼流星》所展现出的深邃意蕴、宏大格局和历史抱负,早已不是寻常作品可比。而作品传达主题的姿态,又是那样举重若轻,以少量的人物、简单的故事,完成对历史的确证和致敬,的确是大家手笔。我看完电影已经感慨了多次:姜还是老的辣!

《白昼流星》: 别用刻板的真实束缚诗性的飞扬 - 陆剧吧

耐人寻味的是,《白昼流星》始终是不少职业影评人的心头好,但普通观众方面的口碑起初并不理想,甚至有人认为它拉低了《我和我的祖国》的总体评分。幸好,从微博、豆瓣等平台的点评来看,《白昼流星》的口碑逐渐反转逆袭,一度成为不少人二刷、三刷《我和我的祖国》的动力之一。对此,一句郭德纲常说的话适合表达我的心情:这么多人爱看,我很欣慰啊!

我认真看了网上对《白昼流星》的负面评价,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不真实。”大约对一部分观众来说,完全符合生活真实,是评判好电影的唯一标准。可是,如果你只想看完完全全的生活真实,你应该站在马路边、街市中,免费就能看,何必要花钱买票到电影院去呢?电影是导演率领一众主创,为观众造的梦,这梦中有心灵的关怀、精神的高度、思想的张扬,梦中的真实有其独特的标准,以单纯的生活真实衡量,以发现那些所谓的“瑕疵”而沾沾自喜,实在有些无聊。拿绝对的生活真实衡量,世界名著大多没得看,与其认为千百年来的作家、文学史家瞎了眼,不如反思:是不是部分受众的趣味有待扩展、有待纠偏、有待提升。

我以为,电影的真实性应该在类型和风格的框架下探讨。《白昼流星》不是纪录片、文献片,不负责呈现飞船着陆时的绝对真实的现场情境。从茫茫的大漠到圣洁的心灵,从高远的天空到飞扬的少年,《白昼流星》的表达是诗意的、浪漫的,它的真实是诗性的真实、人性的真实,而不是枝节的真实、刻板的真实。如果你能理解周星驰的无厘头,因而不去计较《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华夫人组团推销毒药是否真实,那么同样的道理,就也应该能理解陈凯歌的诗意,从而接受牧民少年目睹飞船着陆,帮忙抬一下宇航员,并没什么不可以。所谓《白昼流星》,艳阳之下怎么可能看到流星?片名本身就充满了象征色彩,提示着:对爱、诗意、高贵与伟大的表达,原本就比不解风情地以生活真实打天下重要得多、可爱得多。

当然了,从美学的角度,诗意是比无厘头更加复杂的审美形态,理解起来更加不容易一些。这样一想,《白昼流星》的口碑低开高走、后来居上,倒令我愈发高兴:我们的电影市场、我们的电影观众,终究是更成熟了、更聪明了。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