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夜食堂》到《女子图鉴》系列, 中国在网剧翻拍道路上的邯郸学步

电影快讯 1772℃

2017年国版《深夜食堂》播出,2018年4月、5月《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相继在优酷平台上播放,两部同样是翻拍于日本改编自同名漫画的剧场版。的确,国版《深夜食堂》对原著场景的还原度确实很高,小餐馆的布局、老板的服装造型、连脸上的疤痕都跟原作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导演编剧们恐怕是没理解本土化的含义,看了几集只觉得这一切仅仅是浮于表面的模仿,每个情节想要表达什么?每个故事表达出了什么?我都感受不到,这样的表达方式恐怕还是不够本土。

从《深夜食堂》到《女子图鉴》系列, 中国在网剧翻拍道路上的邯郸学步 - 陆剧吧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不定人导演从一开始就不是要本土化表达,只是想翻拍呢。那我作为一名观众,想问这样原封不动、照葫芦画瓢的动作有什么意义,请一堆眼熟的明星挤在一间饭馆里吃个饭收视率过亿就叫好吗?第二集中徐娇出场点的鱼松饭是我印象最深最想吐槽的,完全是直接照搬日本菜谱,只不过改了个名字,想要忆苦思甜,还不如换个野菜面,凉皮更接地气?

从《深夜食堂》到《女子图鉴》系列, 中国在网剧翻拍道路上的邯郸学步 - 陆剧吧

《深夜食堂》与其说是个电视剧,我更觉得他们是把这个剧当做是综艺来拍,每个人有角色设定,安排好通告时间集中分一场、二场几组拍一下就好,就像是一群认识或不认识的明星的一场聚餐,轻轻松松,对演技没有太高要求。有的人敷衍了事,有的人演的用力过度,像吴昕。能跟深夜食堂比阵容的,怕是只有《王牌对王牌》这个节目了。再来说说最近热播的两部《女子图鉴》,我把它归为一类现象,在此不做横向比较。在看过之后我的感受是:女性题材的都市剧,为什么都要用一种拜金主义的形式表达?《东京女子图鉴》共11集,每集20分钟,而北京/上海女子图鉴引进过来被扩展为20集,每集25分钟。两部剧讲述了女主陈可(罗海燕)在北京(上海)打拼经历的酸甜苦辣,工作上的挑战和机遇,生活上的诱惑和选择,让她们快速成长,从青涩到成熟,从迷茫到坚定,从不知所措到应对自如。打着“她所经历的或许你将要经历、正在经历、又或许已经成为过去,在她的身上,总能找到你的那一鉴”的噱头来吸引“北上广女子”在女主身上找共鸣。实则剧中对物质的追求表现地比较多,而忽略精神内涵。《北京女子图鉴》陈可为了拥有LV包包干了多少蠢事,导演非要把励志独立职业女性的角色刻画的这么猥琐吗? 在和富二代交往时,明显自己就是在什么位置做什么样的女人,一路顺从男友,陪吃陪喝陪玩,在职场上的能力也并没有体现,更多的是利用手段投机取巧,当然我不否认这也是一种高情商。但并不现实,只会让最初独立女性职场励志的初衷走了味。

从《深夜食堂》到《女子图鉴》系列, 中国在网剧翻拍道路上的邯郸学步 - 陆剧吧

总之,整体看下来,《女子图鉴》系列与国版《深夜食堂》一样,流于表面,形在而魂不在,而且它与《我的前半生》这类电视剧一样,本可以拍出精彩的女性崛起的故事,她到底在工作上有什么努力,在生活上遇到什么心酸我完全没看见。最后都只不过是空喊着“女性独立”的口号,而每一步又都是依靠着男人才能到达想去的地方。我本人看翻拍剧的原则是,看过小说的基本就不会再去看电视剧或者电影版了,看过原国家的也不会再看引进版了,除非主创团队口碑很好,作品质量都不错,我可能会感兴趣看看翻拍后的效果。否则,只会破坏我对原著的好印象,看一部烂片比看一部好剧更影响人的心情。可能很大一部分人都是看过日版的《深夜食堂》、《东京女子图鉴》的,所以当知道中国影视公司引进版权翻拍的时候,大家都是抱着支持国货,回顾经典的心态去看的,对此充满了十分的期待,希望导演编剧进行一番本土化改造,在中国掀起一股类型化电视剧热潮,奈何事实是期望越高失望更大,大家边看边骂是常态。照搬原版容易因国情差异发生水土不服,依托原著改编也可能在融合方面存在排异现象。中国人照着日本人的语气、表达方式来演,我看了只觉得满脸的尴尬。不管是国版的《深夜食堂》还是《女子图鉴》系列,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中国的影视市场在病变。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浮在表面上的东西,我的case有多牛逼,我的场面有多气派,我的演员颜值有多高,猝不及防的硬广看的人尴尬癌都要犯了。越来越少的导演愿意十年磨一剑拿出一部让人赞叹的作品,真正在意精神内核的人越来越少了,也越来越没有人愿意沉下心去研究故事本身和拍摄本身。我一直觉得可惜的是,像贾樟柯这样优秀的电影导演在中国没有市场,拍出一部作品还要拿到国外才能上映;像赵宝刚这样的电视剧导演最近作品越来越少,新生代导演被商业化,层出不穷的电影电视剧就像泡沫一样膨胀破裂,留不下痕迹。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