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和《触不可及》让阶层差异喜剧化, 各有千秋却同样好看

电影快讯 1715℃

电影《绿皮书》在上映之后受到很多好评,说看了这部电影给了很多的启示,人们应该向往种族平等,不应该有种族歧视等等话题。导演也确实想要表达这种情感,像已经逝去的我的偶像黄家驹等人也是这样表示,但最近在经历一些事情和看过一些电影后我又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绿皮书》和《触不可及》让阶层差异喜剧化, 各有千秋却同样好看 - 陆剧吧

《绿皮书》这部电影本是反对种族歧视,让世界人人平等的描述,但是里面却对同种肤色的人阶层定义明显,有钱人和没钱人的差距非常之大,虽然电影已经尽力去通过高度和宽度的等多方面的因素去淡化阶层的影响,但是在现在的我看来,还是那么刺眼。(这也可能印证了一句话,越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就越刺眼。)

《绿皮书》和《触不可及》让阶层差异喜剧化, 各有千秋却同样好看 - 陆剧吧

《绿皮书》,2019年3月一号在中国大陆上映,豆瓣评分8.9,电影上映后在国内收到好评,人人都说电影好,却不能用一句话说明究竟好在哪里。刚看完的我也认为托尼那种从一个“混混”跟着一个黑人音乐家“唐雪莉”不断提升自己的高度,开始做一些自己曾经都不敢想的事情;而“唐雪莉”也因为托尼的伴随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两个人一路巡演,最终成为了彼此的朋友,托尼完全消除了自己的种族歧视。这部电影刻画出了种族歧视是多么的不应该,而我们今天的文章却和种族无关,只谈阶层。

《绿皮书》和《触不可及》让阶层差异喜剧化, 各有千秋却同样好看 - 陆剧吧

影片中的“混混”和“音乐家”两种身份就是两个阶层,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一个粗鄙,另一个高雅。在电影里面,其他司机对待托尼的态度足以说明这种阶层存在并不是什么好的事情,就像种族歧视那样,每个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出身,只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弥补那种差距,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而有人生下来就惨遭抛弃。那些生来便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就应该在社会中被人冷眼相对吗?

好比我国,大山里出生的孩子,即使足够努力,也只能在大山中挣扎,如果运气不够好,只能在大山中穷苦潦倒一辈子,甚至都不能知道这个世界到底多么多姿多彩。他们应该被人可怜吗?应该被人歧视吗?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目光去看待?这值得人们思考。

就像《触不可及》里那样,有钱的残疾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看护,如果看护对他抱有怜悯之心,那么他就会想方设法的开除他,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看护。细思极恐的画面,假设瘫痪的是一个孤苦伶仃的混混结果会是如何?郁郁而终?还是含恨离世?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相信大家小的时候也一定被这句话教导过吧,直到长大以后才渐渐知道这句话被断章取义,后面还有一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却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现在再去看绿皮书这部电影,如果唐雪莉没有灵感,那么他也没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

所以我在看《绿皮书》后觉得,如果单单是针对种族歧视这点来说,电影真的不错,值得任何人去学习,去揣摩深层次的东西。但是对于阶层的偏见来看,《触不可及》这部电影才是优秀。

每个人生来都是善良,不要因为所处的阶层不同就去带着眼光去看向任何人,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从幼儿时代便张口就来,又有何人做到了一视同仁?

我们不应该带着情绪化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个人,比如“可怜、同情、怜悯、敌视、不屑等”,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善意才是最基本的感情。

或许有些朋友会和我的看法有些出入,但是我想说的主要是,真正高雅的是人的内心,而不是外在的任何条件,一个人如果内心肮脏,那么他就算每顿饭在天空之城中吃,那也只能算是进食。同样,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善良,田耕上吃馒头咸菜一样被人尊敬。阶层的分化太严重,让人不寒而栗,另外极力推荐《绿皮书》和《触不可及》两部电影,多刷多得。

ps:这篇文章不是在改变任何人的想法,而是在看电影的时候突然心有所感。也不代表我们可以对有缺陷或者先天条件不好的人再或者出生就大富大贵的人和怎么样的看法,每一个人无论出生,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就应该得到任何人的尊重,就算他并没有成功,也应该被尊重,不应该因为阶层原因受到不一样的眼光。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