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的“套路”与“反套路”

电影快讯 1172℃
青春片的“套路”与“反套路” - 陆剧吧青春片的“套路”与“反套路” - 陆剧吧青春片的“套路”与“反套路” - 陆剧吧

又一部青春片火了。《少年的你》票房已经突破15亿,而且还得到了不俗的口碑,豆瓣评分8.4,从一干评分滑铁卢的青春片中脱颖而出。近十年来,青春片这个本不算大众的题材,伴随着一众“套路化”“抄袭”等争议,却屡屡斩获不错的票房成绩。这个奇怪的现象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规律?《少年的你》能够打破“票房与口碑”两极化的魔咒,它究竟突破了哪些套路呢?

◆ 近十年的“套路”缘何而生

《少年的你》火爆的同时,观众们纷纷感叹“青春片”终于不再被“车祸、堕胎、癌症”等套路束缚了。可见,观众对“青春片”的套路有多么反感。

翻看近十年来的青春片数据,可以发现青春片受到关注要追溯到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此后“青春片”就成为电影市场备受关注的细分类型。

之后的几年间陆续有明星、演员尝试“导演”这一角色,郭敬明、刘若英、何炅、苏有朋、徐静蕾等陆续推出自己的电影处女作,《小时代》系列、《左耳》、《栀子花开》等诞生了,几乎都是青春题材。口碑方面,豆瓣评分最高的是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豆瓣评分6.6分,郭敬明、徐静蕾、苏有朋和何炅等执导的影片,口碑均不及格。仔细观察这些电影也往往跳不出固定的青春片的套路。

“现在的青春片有三种模式,一是校园青春片,故事一开始发生在校园里,男女主角各种不合、各种冲突误会,熟悉后开始相恋,遇到来自家庭学校朋友的各种阻止,越阻止越要在一起,然后出现伤痛、误会,于是分手,过了多少年后重新相遇,缅怀青春、伤感、释怀,这就是校园青春片的套路。二是都市青春片,以上剧情发生在工作环境中。三是边缘青春片,主人公是一个孤独的边缘人,他被家庭、社会抛弃,迷茫不知所措。《少年的你》中的小北就是这样的角色。”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张充,在分析这一时期的青春片时,这样解释:近十年,随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明星效应被扩大。很多明星或作家转型拍电影,由于制片成本低、好操作,他们首选青春片,一个自带流量的男明星(因为女“粉丝”多)加上一个女明星,基本就保障了票房。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现代,服化道成本低,不用做特效,后期成本低,大量成本用于宣发,而且这种题材内容好过审。另一方面,一般明星是三四十岁开始转型,这个年纪青春已逝,开始回忆校园、缅怀青春,产生出这样的作品也是正常的。

而从观众方面分析,中国的观影人群,大部分集中在十几岁至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这个时期的观众,很多是情侣一起走进影院,青春爱情片必然是首选。

◆ 青春片的母题是“成长”

“实际上,如果我们将观察的时间范围拉得更长,会发现我们当下讨论的套路化青春题材是一个很小的范围。”张充说,“基于不同年代,青春片是呈现不同面貌的。在不同的国家,青春片的表达也不同。所以我们很难对青春片做一个定义,只有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教授曾说,‘所谓青春片的基本性,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青春题材影片关注的是“抗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题材关注的是集体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对意识形态的反叛。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则更多倾向于个体意识的确定和成长。2000年至2010年,中国影视圈开始了偶像塑造阶段,于是针对于城市青年的青春片诞生了第一批国产偶像。相对的,描写农村少年的影片,则着重于表达农村少年对进城的向往,以及进城后的各种不适应和不知所措。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影是《青红》《十七岁的单车》《小武》《站台》等。

当下,以高考压力和校园暴力为主要背景的青春题材,很显然是在和平年代、物质生活丰富下的产物。“所以说,青春题材的关注题材其实是很广泛的。”张充表示,“如果非要给他一个概念,我觉得,青春片是以青年人为主角的,主要受众也是青年人。表现的主题无外乎青春时期的悸动、迷茫、叛逆、梦想和成长。这五个点是青春片必备元素,可以只具备一个,也可以具备多个。但是,它们都有一个母题,就是关注成长,青春片一定是需要把握住‘成长’这条线索的。这个成长可以是人性方面,也可以是学历等外部条件增高,或是人生阅历增加。我们现在抨击的青春片套路,最主要是这个‘成长’太过单一,不只是内核一样,连成长过程都很相似,观众就不会买账了。”

◆ “反套路”的破与立

近几年,随着观众“用脚投票”,“车祸、癌症、堕胎、失忆”的梗不再好用,青春片也在进行转型的尝试,《嘉年华》《狗十三》《过春天》等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青春片出现,《快把我哥带走》等反映亲情的青春喜剧也试水市场。

综合分析《少年的你》为什么能取得票房与口碑双赢,张充表示:迷茫、悸动、反叛、梦想、成长,青春片要素都具备,该片就像是一个大型的内容融合。它还是一个反类型的片子,挂钩了罪案题材,反映的是近期社会比较关注的校园暴力问题。上映的时间点与社会热点话题契合。而且,不得不说易烊千玺自带的流量太大了,此外这部影片的演员表演,专业上讲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本来观众对流量明星的演技是不抱什么希望的,没想到发现演得很好,这是超出期望值的惊喜。从票房数据来看,影片上映第一天表现不那么亮眼,后续口碑的传播,让票房快速增长。目前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第一天至第三天的口碑,尤其是第一天。当下中国观众被烂片打磨的,心态很宽容了,基本上一部电影各方面没有什么问题,就很大概率可以引爆票房了。

谈论青春片的套路,就跳不开背后的青春文学。近年来火爆的青春题材电影,几乎都改编自青春文学。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艾翔表示:《少年的你》的水平要比其他同类型青春片好一点,但是进步不是特别大。它的叙述模式还是有“新概念作文大赛”那种影子。叙述模式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停留在一种对青春回顾的视角,这种回顾没有总结批判反思,还是一个少年的状态,没有从成长进入成熟,看不出有什么经验教训。校园暴力这个题材很好,但是也只如某主流媒体所说──将校园暴力问题带进了大众视野。

此外,这也可能与一批从新概念作文大赛脱颖而出的作者,当时的年龄局限和创作心态有关,当然,这个原著还被质疑“抄袭”,这是另一个问题,需要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我们单说内容。有这么一批作者,年少成名,创作类似青春题材文学时都很年轻,没有办法更好地把握社会现实题材。虽然作品触及现实主义,又有点脱离现实。用一种少年的心智去描写成人的处事方式,又用一种类似成年人的想法,去揣摩小孩子的行为,低估了小孩子的智慧。这就使得《少年的你》无法用更全面的视角,去展现校园暴力这种社会现实,还是停留在拍给青少年看的青春片的阶段。我们比较《少年的你》和《我不是药神》,后者最后通过字幕的方式,叙述了社会各方面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解决办法,补充完整了链条,让这个故事有一种完结感,让观众看了“踏实”。我们看《少年的你》豆瓣评分,一开始是8.7,后来降到8.4,很可能就是很多成年观众走进影院后,觉得这个故事“不过瘾”。

所以,艾翔认为,青春片想要上一个台阶,还是需要作为基础的青春文学的水平有所提升。不过从另一方面解读,目前青春片所选择的青春文学原著,多是展现残酷青春,这是一种市场导向。当下社会生活,竞争压力大,人们渴望文艺能够释放压力、宣泄压力。导致很多影视剧拍得“狠”,观众看得“爽”。文艺作品,包括现实主义题材,也有刻意往曲折离奇写的倾向,表达也陷入个人主义或是反个人的个人主义,主人公传达的思维是只关注自己,只爱自己,让文艺走向一个不太好的方向。实际上,这是在窄化文艺的功能,文艺除了宣泄压力,还可化解压力,让人们看到了黑暗与苟且后,还能有积极向上的力量,就像电影里所讲“我们生活在阴沟里面还能向往光明”,这是当下文艺作品需要补缺的一环。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