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艺览|摇风送凉意,轻衣梦佳期

娱乐头条 8736℃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实习生 石斌斌

近日,高温预警频发,今年夏天异常炎热。许多小伙伴家中空调、电扇24小时无休。那么在没有“高科技”加持下的古代,人们是如何避暑的呢?极目新闻记者为您从博物馆中找到了这些带来清凉的文物,邀您共赏。

夏日必备的“凉友”

说到夏季降温,最古老的工具莫过于扇子了。

传说在尧舜时期就出现了第一把扇子,并被人们亲切地称作“摇风”“凉友”。遥想一下烈日当空的时节,坐在树荫下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扇子摇两下,扑面而来的清风让人好不惬意。许多诗人都写到了夏日必备的“凉友”,唐代诗人李白在《夏日山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展现的是一幅夏日慵懒、怡然自得的景象。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白羽扇》一诗中写道:“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诗人形容有了白羽扇,终年带来凉爽的清风,有了扇子,就像手上掌握了凉爽的秋天,就像把月亮藏在了怀里。

文人更是喜爱在扇子上留下书法、绘画、诗词等作品,使朴素的扇子也有了审美与收藏的价值。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成扇类文物近万件,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清宫旧藏。据故宫出版相关资料,清代宫廷成扇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高峰期:一是乾隆时期。此时宫廷用扇设计精美、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成扇的收藏与制作达到鼎盛。二是慈禧皇太后掌权时期。成扇在数量上凸显优势,现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成扇绝大多数均属于这一时期。

其中,书画扇因蕴含深厚的文人意趣而被清代帝王所青睐。皇家的直接参与极大地推动了扇面书画艺术的发展,使得这一艺术形式于宫廷内兴盛不衰,并在乾隆、嘉庆时期逐渐达到鼎盛。如这件“乾隆帝绘寿萱图并书奉侍皇太后观荷诗折扇”。

文博艺览|摇风送凉意,轻衣梦佳期 - 陆剧吧乾隆帝绘寿萱图并书奉侍皇太后观荷诗折扇,故宫博物院藏

记者从故宫博物院数字藏品库还看到,该馆还收藏有各式各样的绣花扇面,制作精美,繁而不乱,美不胜收。比如,这几件黄色绸绣花鸟图面染骨柄团扇、浅蓝色纱绣牡丹花图面红木雕花柄团扇、绢绣花卉图面锦边黑漆柄团扇。

文博艺览|摇风送凉意,轻衣梦佳期 - 陆剧吧红色绸绣兰蝶图面象牙雕八仙图柄团扇,故宫博物院藏

文博艺览|摇风送凉意,轻衣梦佳期 - 陆剧吧浅蓝色纱绣牡丹花图面红木雕花柄团扇,故宫博物院藏

文博艺览|摇风送凉意,轻衣梦佳期 - 陆剧吧绢绣花卉图面锦边黑漆柄团扇,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贵族的“冰箱”和“空调房”

提到防暑降温,不得不提到古代“冰箱”——冰鉴。它是古代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周礼·天官·凌人》中有记载:“祭祀供冰鉴。”2400年前,古人就用上了冰。1978年出土于曾侯乙墓的曾侯乙铜冰鉴缶,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原始、结构较为完整的“冰箱”,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这是一款古代用来盛冰用的容器,由一个方形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方尊缶放在方鉴里面,鉴与缶之间的空隙部分放上冰块,然后再将酒壶放入方尊缶中,这样就可以起到冰镇的作用。冰鉴箱体一般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其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

文博艺览|摇风送凉意,轻衣梦佳期 - 陆剧吧曾侯乙铜冰鉴缶,湖北省博物馆藏(刘阳绘图,本报资料图)

除了冰箱,古人也想到了夏天让房子整体降温。唐代时,皇帝便在宫里修建了“空调房”。所谓“空调房”,是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用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

身若无物的素纱襌衣

文博艺览|摇风送凉意,轻衣梦佳期 - 陆剧吧素纱襌衣,湖南博物院藏

夏天的炎热是全方位的,所以人们往往要在吃穿用度上都有对策。夏天穿轻纱自然凉快,王公贵族在这方面更是不惜重金。现藏于湖南博物院的素纱襌衣就是一件极品,它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为交领、右衽,直裾,款式类似于当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面料为素纱,边缘为几何纹绒圈锦。因无颜色,没有衬里。《说文解字》:褝,衣不重也。从衣,单声。素纱丝缕极细,重量还不到一两。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襌衣的重量只有25克左右,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素纱襌衣轻薄而透明,如何穿着呢?有人认为是套在色彩艳丽的丝绵袍外,形成一种朦胧的视觉效果;有人认为套不进去,应该是适合在室内休息时,作为内衣穿着。

(来源:极目新闻)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