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林楷虹
图/薛才焕 林楷虹
7月9日、10日,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精彩上演,重现“红头巾”的海外奋斗史诗。该演出活动由新加坡戏曲学院主办,广东会馆及三水会馆协办。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中国驻新加坡使馆文化参赞秦文,新加坡戏曲学院林方华、林焕章等全体董事,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肖江华,以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龙家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颜永树等嘉宾到场观演。
新一代粤剧领军人,广东粤剧院院长,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偕同岑海雁、朱红星、唐思果、冼鉴棠、翟春燕等广东粤剧院的名家新秀,为现场观众呈现了红头巾们命运多舛、坚强隐忍又心系家国的艰辛往事。
她们出色的表演,一次又一次感动了观众,现场掌声不绝,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连连点赞“good job!”
穿越时空,演绎红头巾精神
以牛车水(新加坡的唐人街)的三水红头巾为代表的华侨的奋斗故事,连同牛车水的发展构成了新加坡200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佛山三水女子漂洋过海到新加坡,做建筑工养家糊口。她们以柔弱身躯,肩挑手提,搭起了狮城的高楼大厦。
她们头顶一方红头巾,在辛勤劳作中成就着自己的价值,赢得了狮城人民的尊重。她们独立自重的人格品质和生命丰采,被视为华人华侨融入海外世界的“红头巾精神”。
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是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粤剧院近年创排的重点剧目,由一级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曼君执导,一级导演莫非编剧。这是中国首部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的舞台作品。
曾小敏饰演的女主人公“带好”,展现了一个小女子在逆境求存、人性抉择和战争侵扰中,一步步战胜怯弱、坚守自我的过程。
一如她的名字“带好”,集合了“好”所涵摄的美德,集合了岭南女性的集体气质,象征着所有三水女儿的真、善、美,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呈现出对岭南文化滋养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伴随曾小敏深情婉转的唱腔和细腻到位的演绎,“红头巾精神”穿越百年时空,直击现场观众的心灵。
“广东三水,是红头巾的家乡,她们当中,一部分人落叶归根回到了家乡。也有一部分留在了新加坡,将新加坡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今天,我们以此剧致敬我们的可爱可敬的‘红头巾’,致敬中新两国的恒久情谊。”
曾小敏表示,“与国内相比,在新加坡的演出更添了一份特别的情感色彩。我们感受到了新加坡观众的热情和期待,这让我们的演出更加充满激情。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演出,让新加坡观众不仅看到一部精美的粤剧,更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
“粤剧是广东最大的戏曲剧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新加坡演出,粤剧让更多的新加坡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新两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龙家有指出,“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讲的是一个中国故事,表现的是坚毅隐忍、不畏苦难、战胜苦难并超越苦难的人类精神。本次新加坡巡演,是岭南文化、中国精神的全面展现,打开了一个非常美丽的舞台窗口。”
粤剧出海,搭建友谊的桥梁
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在狮城的演出,向海外传播了粤剧文化,更收获了众多赞誉。
“这次广东粤剧院带来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是新加坡人很熟悉的题材。高水准的演绎给我们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准到位,将人物的命运、个性和时代场景结合得恰到好处。”新加坡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说,“希望通过戏曲搭建中新友谊的桥梁,让中新两国的艺术交流万年长青。”
“我们很感谢三水这一群不平凡的女子,她们肩挑手提,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建设了新加坡。我们也很感谢广东粤剧院将这一段故事呈现在舞台上。这出戏除了保持粤剧传统元素,也在音乐和群体舞蹈中结合了流行元素,令人耳目一新!”胡桂馨太平绅士点赞道。
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李先生认为:“粤剧出海,走上国际舞台,去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在新加坡从事教育行业的林女士说:“红头巾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的情节让我特别感动。她们在异国他乡,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团结,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新加坡人王先生说:“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让更多像我这样的新加坡人了解中国的粤剧文化,增进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喜爱。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活动。”
据悉,广东粤剧院还将于7月11日、12日在当地滨海艺术中心呈献另一部粤剧佳作《白蛇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