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央视的一档火爆了近3年的王牌节目。
有多火?这么说吧,每更新一期,它都要在各社交平台上喜提好几个热搜,看得人热泪横流、热血奔涌。
自2021年9月开播以来,这档节目已经累计冲上了超过100次热搜,它就是——《吾家吾国》。
或许你对这个节目没有太大印象,但只要动手稍微搜索一下,就会发现,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充斥着网络的正能量剪辑视频,原来大都出自这里。
《吾家吾国》记录的是一群90后、00后的故事。只不过,这些数字指代的不是出生年代,而是他们的年龄。
这群老人,出生于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月,他们对那个炮火连天、落后受欺负的时代有着深深无奈,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就攒着一股劲儿,要努力读书,通过知识,改变这个国家。
看看眼下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由他们亲手构建起来的时代,毫无疑问,他们成功了。
但他们那辈人,饱尝苦难,至今健在的已是极少数。
作为央视的记者、主持人,王宁以主持《面对面》《东方时空》《感动中国》等节目为大众所熟知,从2021年开始,她和团队决定与时间赛跑,采访这些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却一直默默无闻的“国之大家”。
王 宁
《吾家吾国》第一季便获得2022年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至今已经采访了50多位我国各个领域元老级嘉宾:“两弹一星”功勋人物陆元九,中国第一位女指挥郑小瑛,“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常沙娜……
这些曾经风华正茂的“国之宝藏”虽然已经老去,但我们仍能感受到那股青春洋溢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花上几十分钟的时间去认真了解他们的过去,向他们致以最高敬意。
2024年,《吾家吾国》的同名图书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精选了10位代表性人物访谈,70%文字全新撰写。
▽
这是一本有着巨大精神厚度的书,一本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国家人物志,展现了“活的历史”,传递着“真的精神”,挽救了濒临消失的“思想财富”。
这些老人用一生践行着“不负家国,不负此生”的理想,从这本书中,我们也将通过他们的温情讲述,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人生有一万种可能:你想如何度过此生?
《吾家吾国》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不负家国,不负此生。书中的每一位老人,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他们的故事,是对“国之大者,利国为民”的深刻体现,也是对“不负家国,不负此生”的坚定回答。陆元九,生于1920年,安徽来安人,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化控制专家,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1937年,陆元九报考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批航空系大学生之一,希望学好知识,“航空救国”。1945年8月,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启程前往美国,到达麻省理工学院,可以选择学习专业的时候,陆元九的想法是:要学就学最新的,学国内没有的。二战时期的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最出名也最新的专业就是仪器学,仪器学专业的实际内容就是惯性导航,当年是第一次招生。它也是最难的,因为它比其他专业要求多修至少10门课。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两年,陆元九就以全优成绩完成了基础课的学习。1949年,他通过论文答辩,成为“惯性导航之父”德雷伯教授新开设的仪器学专业的首名博士,从此走在惯性导航领域的最前沿。陆元九的博士学位证,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然而,也正是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博士学位,让陆元九的归国之路充满艰辛。在异国漂泊的他,虽归心似箭,却由于当时战后的特殊政治环境,久久未能如愿。为了减少回国的阻力,陆元九开始主动远离敏感的工作领域,先是被调往麻省理工学院土木系的一个研究室,后来又离开大学,到福特汽车公司的科学实验室做民用科技研究。1956年陆元九一家终于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回国后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做出卓越贡献。陆元九回国的那一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始年。65年后的2021 年,中国的空间站是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元九(中)在13所资料室与研究生在一起回来几十年里,陆元九不时会被人问起“为何不留在美国”,一生坚持说实话的陆元九坦诚地说了三句话:“我是中国人,得回去给中国人做点儿事情;近20年没回家,应该回家看看父母;孩子逐渐长大,希望他们将来别像我那样受歧视。”对国家和小家的热爱和忠诚、坚韧不拔、国家至上、勇于探索和创新、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不慕名利等等品质都在《吾家吾国》的这10位“宝藏老人”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往事沉浮,书里这些饱尝风雨的世纪老人,也曾与你我一样是满怀热忱、憧憬与迷惘的少年。他们也曾经挣扎过、痛苦过,如今他们活得通透又明朗,愿你我都如此。“有些时候,放松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王振义院士这么说。同时也要好好利用放松的时间提升自己。听一段交响乐,玩一会儿纸牌游戏,这是王振义在工作生活中最放松的时刻。在放松的背后,是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训练、每时每刻都想要提升的王振义。纸牌游戏能够锻炼脑力及视力,王振义每次玩游戏最少能拿3000多分,最多能达到6000分。这为他做 ppt 打下了体力基础,同时,难以学习电脑和网络操作的他,也能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使用电脑和网络的熟练度。“活到老,学到老”是王振义一直在践行的。72岁时,王振义开始自学电脑,于是就有了会议上的自制 ppt。他知道,解决问题不光要靠人力,还要靠外力。自制ppt不仅能有效地传达个人的观点,还能集合重点,对问题进行突破。任继周院士,作为中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为了符合自身的工作节奏,他通过自创的独特“三段睡眠法”高效利用时间,追求效率的同时又能够平衡工作和休息。2021年,陆元九院士已是 101 岁高龄。谁会相信,一个百岁老人生活依然十分自律,每天坚持运动,生活上自己能干的事儿绝不假手他人。在老人家里挨着书桌的墙上,贴着一张手写的字条,上面列着“四不”:“不急、不恼、不懒、不馋”。陆元九说这是对自己的提醒:“不急”“不恼”,是针对自己的急性子说的;“不懒”“不馋”,则是针对身体说的。让人感慨的是,陆元九坚持少吃蛋糕、少吃糖,原因是要避免长胖,避免给别人添麻烦。王宁请陆老给年轻人写一句话,较真儿的陆老写的还是一句较真儿的话:“你懂就懂,不懂,不能装懂,老老实实做人。”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郑小瑛的家庭逃难到四川,失去了继续学习钢琴的机会。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在教会女中,她重新找到了学习钢琴的机会,继续培养自己的音乐才能。1962年国庆节的第三天,在苏联留学的郑小瑛,在莫斯科指挥了一场普契尼的《托斯卡》,她成为中国第一个站在顶级歌剧院舞台上指挥歌剧的指挥家。92岁的郑小瑛先生的生命里,始终有滚烫的深泉在涌动。在厦门,她组建了“爱乐女”室内乐团,通过不懈的努力,将优秀的中外室内音乐作品带给了学校和社区。在厦门乐团的日子里,她经常去厦门的大学义务演出。15 年里,乐团共演出一千多场,厦门有很多人在人生中第一次走进剧场听歌剧。采访郑小瑛先生的几天里,我时常望着眼前这个声音洪亮、笑声爽朗的老人,想起塞缪尔·厄尔曼笔下的青春: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如果我们都可以像郑小瑛一样坚持追逐梦想一辈子,那我们都可以青春一生、至死不休。作为“敦煌保护神”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在敦煌成长,在敦煌学画,用敦煌元素做设计,一辈子为传承与发展敦煌文化而努力,可谓永远的“敦煌少女”。她继承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艺术的职责,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壁画及传统装饰图案的研究和临摹,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曾先后负责和参与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香港紫荆花纪念雕塑等重大建筑和重大事件纪念物的设计工作,一生孜孜不辍。尽管只在敦煌待了四五年,但敦煌成了常沙娜永远的精神故乡。2021 年,常沙娜 90 岁。她设立了“常沙娜设计奖”,只为鼓励更多年轻人聚在一起,传承敦煌的美。常沙娜曾经在她的回忆录《黄沙与蓝天》当中提到,她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到敦煌的画面。当天,到达时已是深夜,大家都饿了,但是没有什么吃的,爸爸给每个人端出了三个碗—一碗盐、一碗醋、一碗面。她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常沙娜说,“我刚到敦煌时才十几岁,我弟弟比我小10岁,没有人管我,父亲的生活也没人管。我就照顾我父亲,照顾我弟弟,又当妈又当姐姐的。人生就是这样,我也90岁了,我的经历很长,喜怒哀乐,什么都有。”王宁问她对生命的感悟,她只是淡淡地说,“c’est la vie(法语:这就是生活),你活得开心,这就是生活。你活得很悲伤,这也是生活。”悲欢离合皆是过往,生命的活力仍在当下。去做好你热爱之事,这样的生命之美,沁人心脾。书中10位“宝藏老人”,跨越语言、艺术、科技、航天、医药等各领域。做事情,他们奋力拼搏、一丝不苟;做人,他们极度真诚,既有对现实的期望,也有对现实的不满,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保持住了某种恰到好处的张力。他们始终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智慧造福于大家和小家,无时无刻体现着知识分子的文化内涵。哪怕已至高龄,依然在以十分质朴的方式,带着少年般的追寻与热情,坚持工作、学习,培育晚辈,奉献余热。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留下了举足轻重的印迹。可是,当他们成为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早已远离聚光灯,站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时,那些有关他们的故事,又该如何讲述?我们能不能早一点儿找到他们,早一点儿记住他们?
为了这片土地,他们爱过,梦过,奉献过,追求过。从立志到成才,再到燃烧一生,他们把我运、家运、国运紧紧系在一起。在当下,他们仍然无悔地爱着,梦着,奉献着,追求着。每个人阅读《吾家吾国》都会得出不同的体悟和人生答案。一个人愈是忘我,为了所爱之人、所爱之事燃烧自己,愈是一个真正的人。
就用陆元九老先生的这句话作为结尾,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