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泗泾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相同的热爱走到了一起,丰富了退休后的时光。他们架起“长枪短炮”,用镜头定格美好,也记录下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他们是泗泾镇新凯社区新视角影视沙龙,自2013年自发组建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加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从摄影“小白”变成了摄影达人。一路走来,光和影的世界里满载着他们的欢声笑语、互相鼓励和对生活不竭的热爱。
2013年,钱国钿等人参加了泗泾镇举办的摄影学习班,一来二往,大家逐渐熟络起来,发现都住在新凯居民区。原本就有些摄影基础的六人觉得去学习班有些费时费力,于是便萌生了在家门口组建沙龙的想法。
郝忠林在退休前就是一名摄影爱好者,2007年退休有了闲暇时间后,就加入了虹口区摄影家协会。2012年动迁搬到泗泾后,参加协会活动就没那么方便了。“现在多好!就在家门口,新凯二期居委会得知我们的想法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给我们提供了一间活动室,配备了课桌椅、电脑、投影仪等设备。”郝忠林说。原本生活在静安区的孙国新刚进入沙龙时,更是直言,这里让他有了一种“找到组织”的亲切感。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从市区动迁到这里的,因同样的热爱将他们聚在了一起。从网络上找资料、分享拍摄技巧、互相点评分析……随着沙龙在新凯居民区中被熟知,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也加入进来。原本的6人也发展成了如今的线上线下共40人的规模,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4岁高龄,最年轻的也有64岁。
一晃十年已过,大家对摄影的热爱有增无减。“这与我们最初定下的理念息息相关——快乐摄影、健康生活、立足松江、服务社区。”钱国钿说,“将摄影融入生活中,更好地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愉悦自己,时刻保持健康的身心。”
区别于市区高楼大厦的场景,松江给了他们更多的拍摄题材。“我们可以拍农田,可以拍古镇,还可以拍工厂、学校,可拍的内容非常多。”郝忠林说,他们更觉得,泗泾对摄影爱好者来说是得天独厚的,彼时城市更新正处在发展阶段,许多项目都在建设中,当下的一个画面可能就会成为独一无二的瞬间,让他们有幸运成为记录者。
郝忠林第一次获奖的作品就是在自家的高楼望出去,拍下的泗陈公路以北的农田。画面中,清晨时分,太阳洒下微光,天还没亮透,厚重的雾气包围着农田,似云雾环绕般的仙境。郝忠林将这幅作品起名《云间新天地》,既表达对松江美景的赞美,也预示着这一处将会是他生活和摄影的“新天地”。这幅作品在“云间·影”g60科创走廊摄影大赛中脱颖而出,入选2020“云间·影”g60科创走廊摄影作品展,在上海图书馆展现大美松江。“现在这块区域已经有了建设项目,那张照片也成了永恒。”郝忠林说。
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特别是在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2012年,泗泾古镇启动第一轮改造,虽然只是对区域内的屋檐进行修缮,但大家还是觉得要用镜头留住老街原有的样子。“当时,我们的指导老师就让我们抓紧拍摄,要原汁原味地展现老街原始的风貌,多拍身边的人、事、物。”钱国钿说。
就这样,早市时市民挑选着货品、商贩吆喝着招呼生意……这些熙熙攘攘、带着烟火气的场景被定格在了他们的镜头里。“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我们都去拍。还有后来的第二轮、第三轮改造,直至动迁后商户们离开。可以说,我们见证了整个老街的改造过程,近景也有,航拍也不少。”大家纷说着。关于老街的照片,每个人的相机里都不有少于上千张。
“你看,我们拍得灵哇?”说着,凌粼拿着一组新年前夕的见闻,向记者娓娓道来:“这是过年前,老街银行自助机前排起了长队,好多商铺贴上大红纸,还有商户在门前摆起了摊位……都是为了过年做准备,这些现在都看不到了吧?”凌粼如数家珍,谈话间透着一股子自豪劲儿。
为了展现古镇上建筑的美,曾做过模特的杨燕还拿出了“看家本领”,身着旗袍、撑着油纸伞,为大家当起了模特。“单拍建筑总有些单调,我们将人物与建筑搭配在一起拍,让整个画面活起来了。”钱国钿说。
说起印象最深的一次拍摄,大家异口同声地想到了2014年8月10日的那次“追月”。那天正值农历七月十五,是很多摄影爱好者选择拍摄月亮的好日子。“因为是月半,月亮比平日里看着大,那天晚上天气也不错,天色比较明朗。”成员们回忆道。
大约是晚上7时,钱国钿、郝忠林、邓国新等五人早早地吃完晚饭就出发了,他们先来到了泗泾古镇福连桥的对面,将泗泾塘、福连桥与月亮一同放进画面里。可是才没多久,他们发现月亮“跑”起来了,在原本的角度里找不到了,于是开始了整整一夜的“追月”。
“月亮‘跑’得可快了,我们得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就一路开一路找!”钱国钿说。就这样,他们一直追着月亮,驾驶11公里到了广富林文化遗址,直至看不见月亮了才想到返程。“那时可兴奋了!”即便都已到了花甲古稀之年,但仍然享受着爱好给他们带来的热情。
从上一夜的晚上7时到第二天的上午9时多,在整整14个小时的奔波后,成员们才回到了家。而到家后的他们并没有直接去休息,而是立即把照片存入电脑,开始了检验和修片,把“追月”给身体带去的疲惫忘得一干二净。“拍得如何?在电脑上放大了看效果可以吗?大家都很兴奋!”成员们纷纷说道。不管照片拍得好与不好,他们都把修好的照片分享给大家。“这一系列的动作做完,才想起了累,倒头睡到了第二天的晚上。”钱国钿乐呵呵地说。
成员们也获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奖。最早的一次要追溯到2014年,当时邓国新、孙国新参加了由松江万达广场举办的松江区商业形象摄影大赛,并获得了三等奖、入围奖。他们不谋而合地约定,将获奖金额的30%拿出来作为沙龙的活动经费。之后,凡是沙龙成员获奖,他们都将奖金拿出来。
在“松江时空杯”摄影大赛中,多名成员获奖。凌粼的《拣选》、袁健的《新城秋雾》获三等奖,傅振华的《新凯“仙境”》、乐宝权的《全神贯注》、郝忠林的《人杰地灵》 、邓国新的 《晨雾》 、钱国钿的 《新一天的起步》 、戚伯维的 《泗水渔歌》 、刘仲宝的《建设》 获优秀奖,另有10幅作品获入围奖,堪称沙龙“大满贯”。“当时,我们十来个人浩浩荡荡一起去领奖。”成员们笑称。
“这些照片都是成员们不经意间的抓拍,并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钱国钿说。凌粼经常拿着照相机,即便在家里的时候,也会将镜头对准室外的风景。有一次,他望向窗外,泗凯路的人行道上,几人整整齐齐地正在过马路,人影在阳光的照射下,在地面投出了影子,影子也是整整齐齐的样子。那一刻,凌粼迅速按下了快门,定格了这张《过马路走横道线》,存在了自己的电脑里。没想到,不久之后松江区举办“最美斑马线,文明伴我行”随手拍活动,凌粼的这张照片完全契合比赛主题,他投稿参赛,获得了二等奖。“这些奖项是对我们作品的认可,也是鼓励,为我们增添了一份成就感。”凌粼告诉记者。
沙龙对待新成员是“来者不拒”的,即便是摄影“小白”也能参加沙龙的活动,如今已有72岁的陈建珍就是个例子。退休前,陈建珍是一名幼儿园老师,2014年在参加社区活动时,结识了沙龙的成员,而后加入沙龙。
陈建珍没有学过摄影,偶尔拿手机“咔嚓”几张,加入沙龙后,她购入了一台新的照相机,跟着沙龙里的“老法师”学起来。“他们都会不厌其烦地教我构图、光影,告诉我怎么调整才能将照片拍得更好。每周一次的沙龙活动,每个人都会拿出几张照片来,然后大家一起说说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这样一来,我进步就很快了!”陈建珍说。
见陈建珍认真地学习摄影,丈夫傅振华纳闷起来:“想看看她到底学得怎么样,一看发现跟之前还真有差别!”妻子的这份热爱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傅振华,傅振华甚至和陈建珍“抢”起了照相机,为了进一步学习,他后来也加入了沙龙,随着渐入门道,他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照相机。“我当时就想,你都能拍好,我也不会差到哪去。”夫妻俩打趣着说道。
他们的家住在13楼,后排没有遮挡。以前没觉得自家的北窗有啥特别的,而在学了一段时间的摄影后,发现这是一个难得的观景平台。夫妻俩毫无保留地把这一发现分享给成员们,如今这一处“观景台”已成为大家共享的取景地。
在成员们互相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像陈建珍一样的“小白”快速成长。袁健就是成员中通过不断自学与实践飞速成长的一位,许多具有泗泾标志性的照片宣传照都出自袁健之手。2019年新华书店南村映雪店开业之际,袁健拍摄了一组以“南村映雪”命名的照片,有略带复古的木门,有店内陈列的书籍“海洋”,还有书店后门的风雨长廊,以及那张被作为泗泾镇作为地标宣传照的泗泾塘与安方塔。
“我要用相机记录泗泾、记录松江的发展。”本着这一初衷,袁健的快门几乎没有停过。在疫情封控的日子里,在家中窗口中看到小区志愿者冒雨给各家各户及时运送生活物资。看到这动人的一幕,袁健按下快门,以《雨中真情》致敬战“疫”英雄。这幅作品在“奋进新征程”第九届上海市民艺术大展中获三等奖。他的《佘山晨曦》作品获“奋进新征程”第九届上海市民艺术大展优秀奖。为记录下佘山的美丽瞬间,他多次凌晨出发,从泗泾到佘山,经由多次多天取景才成功拍得。
文字:陈菲茜
图片:姜辉辉 部分受访者提供
编辑:韩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