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钢琴崩盘”成为网络热议话题之一。
按理说,生意好坏,不大可能毫无征兆,但钢琴的销量变化,用媒体的报道来说是“断崖式下滑”、“一夜之间被抛弃”。
事实果真如此吗?钢琴生产及培训产业现状如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断崖式”还是“持续式”下跌
钢琴卖不动的主要佐证,是a股上市公司珠江钢琴的业绩,这家公司的钢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也超过30%。根据其财报,去年第二、第三季度珠江钢琴的净利润都为负值,且第三季度亏损加剧,达到2012万元。
不过,如果看珠江钢琴近十年的利润情况,就会发现虽然亏损出现在2023年,但其在2020、2022年,都曾出现单季度快速下滑的情况,且利润逐年在下降。
如果看珠江钢琴净利润的增幅情况,则更清楚一些。疫情三年,除了2020年的下半年和2021年的上半年,都是负的。只是到了2023年,净利润的下滑进一步扩大了。
这说明,钢琴这门生意的下滑,在疫情时期间就已经十分明显了。
而根据魔镜洞察的数据统计,钢琴的线上销量(包括淘宝、天猫线上平台)下滑趋势同样如此,在2020年之后就十分明显。2023年则是最低的一年,约为22.88万台,平均每月销售仅1.9万台。
疫情叠加政策双重效应
钢琴卖不出去,客观原因是什么?
首先想到的原因,是不是学琴的人口基数下降了?
根据《2022中国音乐教育行业报告》的调查数据,中国音乐教育市场的用户,有超过一半(56.5%)是k12群体,也就是年龄在6至18岁的学生。倒推一下,这一群体的出生年份大概在2005年至2017年之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这几年的出生人数较为平稳,并未出现大幅下降,2016和2017年因为二胎政策还迎来了一波新生儿小高峰。也就是说,在钢琴这件事上,人口因素可能还没开始起作用。
如果不是人口因素,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钢琴在过去几年逐渐走入低谷呢?
答案恐怕要回到钢琴销量开始下降(2020年)的起点去找。
疫情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各种隔离政策导致三年中线下授课变得艰难,不止是内地,香港也有钢琴教师面授客户减少80%的新闻报道。而三年,对钢琴学生来说恰好是一个换琴买琴的阶段——1-3级入门级别,差不多就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另一个原因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就是政策的变化。2018年,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到,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而取消各类中小学特长生的时间节点,就是2020年。
2021年,教育部又发布了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宣布在2024年取消高考艺术特长生, 统一按照文化课成绩进行招生。
钢琴等艺术特长在教育升学的功能位置被弱化。旧的学生因为疫情中断不再学习,而新的学生没有动力再学。这也是为何疫情结束后,钢琴销量没有回暖,却进一步下滑的主要原因。
在疫情这两年,中国钢琴相关企业注册量一年比一年少,2022年仅增加了935家,相比2020年,下降了64%。到了2023年,倒闭的企业数量达到1286家,相比2022年又增加了32%。
消费降级与消费取代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疫情之后,大众出现“消费伤痕效应”,即居民的消费欲望低了。尤其是2022年,人民币存款超幅增长,几乎是近20年来的峰值,同比涨幅高达80.2%。在消费不振的情况下,像钢琴这样既昂贵又不是必须的大宗消费,受到影响也在情理之中。
有意思的是,在这种情况下,钢琴消费也存在“消费降级”的情况。虽然钢琴卖不动了,相对更便宜的电钢琴销量却上升了——2015年我国的电钢琴市场规模仅仅只有5.61亿元,短短数年就翻了番达到10.26亿元。
另外就是华乐乐器的销售额也在增长。
例如琵琶。报告显示,琵琶市场稳步增长,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0亿元,同比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
根据魔镜洞察的数据统计,近四年来,民族拉弦乐器的销售额较为稳定,虽然也曾受疫情短暂下跌,但整体呈上涨趋势。在2023年9月,线上销售额达到近四年峰值,为4075万元。
其实,相比钢琴课,华乐的课程费用并不低。记者搜寻了上海三家不同价位的华乐培训课程,发现一节45分钟的音乐培训,价位在180元到340元不等,与钢琴的培训费用价格几乎持平。
另外据记者观察,这几年学龄儿童体育培训越来越热,在一线城市,多数孩子至少参加一项课外体育培训。以“体育培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显示,体培训相关企业从去年3月份的45万家暴涨到10月份的49.3万家。其中,近一年内成立的有6.8万家,近半年有3.9万家。
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也在这里。2023年,居民在教育、文化和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为2904元,同比增长17.62%,是近十年的峰值——但这和钢琴没有关系了,与其说是消费者买不起钢琴了,不如说是不想买了,没了考级、升学的加持,钢琴的“光环”破灭得如此之快,也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