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王家卫的《繁花》完结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讨论度还是很高。今天这里主要是聊聊原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电视剧播出之前,小说《繁花》单行本面世十年来累计销量已经破了百万册。
这已经属于非常成功的严肃小说了,而《繁花》也被誉为新上海小说代表。
但问题在于,百万本好像挺多,但是以中国人口体量似乎又不是太多。流行文化当中以最简单的电影论,目前观影量最高的《战狼2》是1.6亿,那就是十个中国人里差不多有一个中国人就看过。
当然电影和小说不同,《繁花》原著已经够成功了,而最成功的是刘慈欣《三体》2020年的数据销售量2100万,这就是目前顶级文学的情况。别说严肃文学了,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就一直有很大的争议。
比如网络小说成绩动不动就比《繁花》好得多,便是我们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
网文没深度,严肃文学要死了?你怎么看
的确,网文开创了无数新风格,但也只是为大众娱乐而服务的,网文上限或许是比传统文学高,那也与普世无太大关系。教我们如何做人的是传统文学,教我们如何成长的是传统文学,教我们如何面对困境的也是传统文学,它渗透尽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之下其实传统比网文更加普世,它好歹历经风霜。
没有大海的广度就不可能有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没有庞大的读者群,就养不起这么多的作者,从概率上来说,就不会有那么多天才作者投入这个事业。杰出的作者不是空中楼阁,必然有从大基数读者中成长起来的老读者对套路失去兴趣,才催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才有去研究套路之外作者生存的空间。
为什么在网文兴起之前,传统文学就已经失去创造力了么?就是因为它失去了广大读者,失去了首先应该满足作品“有趣”这个天职,而去追求你说的这些东西。一部作品如果不能做到让读者有兴趣看下去,里面说的再有道理,也等于无。
如果不想让别人去读,为何不关起门来写日记呢?如果要让人愿意读,首先必须有趣。这些网文都会有,或者就是已经有了。网络文学最优越的地方就是它是最接地气的,作者是知道自己吃这碗饭是读者赏的。
就像天桥底下说相声的,而不是春晚舞台上说相声的。最后你会发现,改变这个世界的只会是这些愿意写给普通人看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已经无人问津的所谓传统文学。传统文学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留下了璀璨的遗产。
但那就是遗产,不会再有发展,只会被吸收消化继承,长成新的样子。
但这只是其中一方面,文学确实又不只是为读者服务的吧,我觉得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作者感受的抒发,很多阅读门槛较高(可能开始比较无聊)的作品像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还有很多追求文学概念的作品对大部分读者并不友好但不影响其价值。
我觉得面向大众的、以读者接受度为基础的网文写作确实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但“传统文学”也在持续发展并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我也不认为“有趣”就是作品的天职,文学它是一个很多样化的东西,不能用一个有趣去评价它是否具有创造力。
而且,道理难道就不是有趣吗?在追求真理的人眼中,有道理那便就是有趣,便值得让他看下去,不同的人对于有趣是有着不同见解的。传统文学所追求的道理,那恰恰是人民所需要的,因为这些让人民有了灵魂,有了尊严,有了审美,让他们去追求自己所想要的。可以说传统文学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但他也会像一个老者一样,向新世纪的文化传授自己的经验。
并且,传统文化并不只有道理,并不只有说教,也并不只有严肃。
网文就是个网文,之前传统文人写的那几个文章那个剧情和现在网文没差多少,你见他流传了吗?网文就一个快餐文化,你捧着它当正餐,啊?要说接地气乡土文学不比它接地气呀,现在网文要么就是双方小康,要么就是双方富豪,你见过有几个写农村的火的一塌糊涂的啊?
和《繁花》相比,网络文学为何没有深度?
我认为网文兴起,中国传统文学失去创造力。但我不承认,现在的网文可以产生艺术作品。
我也是一个老网络读者。如果网文是指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学作品。那么现在的网文是产生不了艺术作品的,准确的来讲,是在资本的力量下没有网文能够具有艺术资质。在资产社会大众的审美下,所有人将通向感 官刺激这条不归路。
当然,或许有人可以用爱发电发布在网络上成为艺术作品,可是也出不了《繁花》。
大家不要看不起历史的大浪淘沙,文学从来不仅仅止步于满足人的趣味心理,你不能说现代的“有趣”的作品读者很多,现代能看见的“经典”的作品读者很少,就觉得现代的作品是因为“有趣”所以被世人选择。
纵观古代文学史,“接地气”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有趣”的作品真的太多太多太多了,元明清时期街坊勾阑里无数无数无数的说书人说话本,现在传下来几本呢?
《四大名著》为什么会成为《四大名著》?文无第一,怎么它四个就出头代表了?因为四大名著单独就文学性它也是最强的,它本身的质量足够高,但之所以称四大,和文学性是离不开关系的,这个道理现在的影视作品也是一样的。
很多人的思维误区就在于认为好的作品就是当下,没有考虑过时间,又举个当代的例子,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当年绝对是火遍大江南北,现在的00后、10后甚至以后的20后,又有多少人看过原著呢?
相比十多年前的网文,现在的网文虽说剧情上大多千篇一律,只有很少一部分具有独创性,但在文笔和艺术表达上有了很大进步,以及能在短短几段中表达大量信息,这是以前绝大多数网文做不到的。
拿网文经典《花千骨》来说,现在我们看它,和当下出名的仙侠小说相比,就会觉得语言并不是有多么优美,大白话有点多,但在以前确实是因为人设和剧情打动了很多人,这也是网文初期可贵的一点。
现在有个词叫融梗,我们也能发现在故事情节的塑造上,作者们的创造力大不如以前,那么对于文笔的追求就是现如今以至未来网文界的一个趋势,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吧。同样的剧情,就看你的文字如何更打动人心,如何让人觉得即使是老梗也依旧精彩。
电视剧之前,《繁花》原著只卖百万册?严肃文学有自己定位
我是个写过网络小说的,事实上所谓“文学”一样正在经历这个过程,文学不是正在死去,而是通往最辉煌的路上。创作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正在彻底改变我们的文化基因,不仅是传播模式的改变也是创作模式的改变。
我从1997年开始上网看小说,感触最深的是,网络文学正在用几十年走完过去文学创作上千年走过的路。网络文学不断的重新发明着已经有过的东西,如果你是一名传统文学爱好者,那看起来就是“文学已死”,因为你会发现创作者的水平是如此底下,文笔只要通顺就行,内涵只要爽就够了。
但是你没有看到的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的地基正在重构。读者在看过大量的爽文之后,会产生更高的艺术要求,小众作者的作品逐渐出头,作者开始吸收传统的创作手法,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入。
实际上没有海量的底层作品,没有文艺的爆发式塑造的社会环境不可能有经典。唐宋之后还有这个高度的诗词吗?李白李煜如果离开这个社会环境能写出唐诗宋词吗?京剧戏曲在现代还有经典吗?
喜欢经典的读者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没有有趣的作品把人领进门,优秀的小众作品永远养不活自己,最后就是传统文学的下场,沦为花瓶和玩物了。
但确实,现在传统文学已经快要死了,因为这些吸收和再发明都是以网络文学为主的。它创造出来的作品,整个逻辑、视角、方式,甚至用“典”,都是符合网络时代传播和受众要求的。
它的读者不再是“读书人”,甚至不再只是“文学爱好者”,重构之后的文学需要时间和不断的迭代才能重新达到传统文学的高度,它的上限可能会比传统文学更高,因为它生来就是要服务更广大人群的,更“普世”的。
问题是现在还没有大量出现这样的作品,而严肃文学何时能更好,当有更多的《繁花》才能说一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