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琼瑶4日下午在中国台湾去世,终年86岁。消息传来,令两岸读者观众错愕。
少有人知的是,20世纪40年代,琼瑶父亲陈致平曾任教同济大学,而琼瑶童年曾在“上海第十六区国民小学”即今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就读。
陈致平夫妇育有二子二女。双胞胎长女、长子1938年春出生于成都。长女取名“陈喆”,就是琼瑶。1945年秋,陈致平被迁至四川宜宾郊区李庄古镇的同济大学“公共科”延聘为讲师,并在附中兼课。从李庄迁回上海后,因原吴淞校舍毁于日军炮火,为解决教师住屋问题,学校租用了距学校不远的外滩礼查大楼(即浦江饭店,今中国证券博物馆)附楼金山大楼部分房间作为教师宿舍,陈致平一家也住在这里,办公地点在四川北路2066号(今新复兴初级中学)。
琼瑶家里有一张书桌。白天,爸爸在书桌上备课、改作业,晚上,妈妈铺上棉被,书桌就成了琼瑶和弟妹们的床。琼瑶曾回忆:“9岁,父亲执教于同济大学,我们举家迁往上海。记得上学第一天,母亲牵着我的手,站在上海第十六区国民小学的走廊上,观赏那些高年级学生的壁报。”
正是在上海市第十六区中心国民学校“观赏那些高年级学生的壁报”时,琼瑶受到深深触动,从而开始迷上写作,并常常以父母之间的日常对话为素材,让父母笑到肚子疼。当然,这其中也有她自己的影子。不久,她请父亲帮忙将习作——小说《可怜的小青》寄给上海《大公报》。1947年12月6日,《大公报》第9版“现代儿童”栏目发表了9岁琼瑶的处女作《可怜的小青》。有意思的是,同期发表的还有《大公报》“现代儿童”栏目主编、儿童文学家陈伯吹的《不上轨道的小火车头》。
《可怜的小青》
文/陈喆 发表于1947年12月6日《大公报》
小青是个十岁的小女孩,长得很美丽,但是很瘦。她的父亲在一个工厂里做工,每月拿很少的工钱,她的母亲在家里忙着做家事,还要做衣服给小青穿。
小青本来在一个小学里读书,因为听不懂同学的话,因此个个同学都欺负她,但她却非常用功,因此老师很喜欢她。后来她的父亲失业了,她就不能继续读书了。
她失了学以后,心里非常难过,日夜不宁,因此得了病。她的母亲非常着急,想要去请医生但是没有钱。
后来小青的父亲,向人借了几万块钱,请了一个医生来。那医生匆匆地开了一张药方,就要五万元,小青的母亲就给了他五万元,那医生拿了钱就走。小青的父亲拿了药方去买了药回来,给小青吃了, 就渐渐地好了。
但是她的家也就更穷了,所以她的病刚刚好,母亲就要她帮人家做事,小青做事很忠实,所以主人很爱她,一个月给她十万元工钱,小青完全交给母亲。
她这样地做了几个月,因为过劳身体更不健康了,有时会突然昏倒在地上。但是她不能休息!她咬着牙忍受着一切的痛苦,不停的工作,终于又生了病,这次病很厉害,又没有钱请医生了,这样的过了三天,小青就死了。
唉!这样好的一个孩子,她一点过错也没有,为什么会死呢?
1988年5月,陈伯吹先生在《解放日报》朝花副刊发表《遥寄琼瑶》一文,其中回忆道,“时在1947年初夏,《大公报》准备每天出版一个副刊,记得周末版的副刊是巴金、靳以合编的《文艺》;星期日的副刊,则是由我负责编辑的《现代儿童》。一位年仅九岁的读者寄来了题为《可怜的小青》的文章。这文稿读来感情真挚,文笔清丽,我拿出来发表了。哪料在四十年后的今天,偶然间发现‘新大陆’了,我得知这位原名陈喆的小作家,即是当今台湾文坛上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