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战历史的一次补课, 也许能明白《决战中途岛》导演的野心

11月8日在内地公映的战争片《决战中途岛》目前猫眼评分持续走高,曾经预测2亿的票房已经被调高至3亿,不过和此片1亿美金的成本相比,内地市场若是没拿下十亿票房,估计亏损可能就变成现实。

在电影院刷此片,总体感觉是一部野心很大的电影,一边看着精彩战争场面,荷尔蒙也一同跟着飞舞,同时兼顾英雄主义及爱情小故事,观看过程中可以感觉到观众的激动,散场时几名观众还感叹真好看,不过也有人说前戏太长,感觉看得有点累。另一边,观看过程中不禁佩服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野心,想通过短短的一部电影,要讲述完一段战争历史轨迹,正因为有这个野心,也导致整体主角的光环和聚焦相应不足,不过这样的尝试倒是值得肯定,唯一需要的则是观者对这段历史能够有所了解,否则看着还真有点累了。

战争片如何拍

战争片不但是好莱坞喜爱的题材,也是所有电影人愿意拍摄的,因为战争和人性总是相生相克的,在战争中更能很好的展现人性,同时战争注定了它的很容易吸引注意,特别是宏大的战争场景能够让荷尔蒙分泌增多,让观众在刺激中加深体验。

战争片的拍摄若是严格定位来说,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全景式为主,主要是展现战争场面的宏大,只要故事讲到位,再充分展现战争的残酷及壮观性,不谈对错,从艺术角度来看一部精彩的大片就此诞生了,如中国的电影《大决战》,美国经典大片《巴顿将军》、《珍珠港》等。

第二种是兼顾全景式,但是主要是以人性展示为主,角度多半聚焦于各个主角,通过主角在战争背景下的个人动机来推动或是被动式的推动剧情发展,如《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

如《现代启示录》中以两名优秀的美国大兵命运为主线,穿插在其中的则是越战的残酷性,相对来说战争的电影渲染的较少,并不是其中的主要叙述的重点,而是以两位主角内心的活动及被身后的战争不断往前推进个体的行为动机作为出发点,重点探索的是残酷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无情碾压。

罗兰·艾默里奇执导过《独立日》两部及《后天》等经典大片,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若是仔细看却能明白这些大片都是聚焦于某一个故事来讲述的,并没有过于分散,但是这一次由于是独立制作,想着逃离一下好莱坞的大片模式,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即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通过全景式的战争场景渲染来纪念这场二战史上最经典的战役,所以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偷袭珍珠港》、《轰炸东京》、《珊瑚海航母大战》、《中途岛之役》的结合体,试图在一部电影中把这些电影中的精彩之处全部用中途岛这根线串起来。

一段二战历史的串串烧

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到中途岛大战,时间仅仅只有半年的时间,这半年的时间内却是美国二战历史上最关键重彩的一笔,这也难怪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有这个野心想一网打击,毕竟半年时间对于历史来说实在太短了。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的背景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据历史上的时段划分,此次战役的时间跨度从1942年7月17日到1943年2月2日,延续了将近7个月的时间,导演让-雅克·阿诺只从一个狙击手的视角就把一部战争历史讲得活色生香,战争、人性、爱情、背叛等等都在其中有精彩的呈现。

有前作可以借鉴,罗兰·艾默里奇认为一部电影讲述半年的历史那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且这半年内发生的事件不但值得记忆,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发展最终在中途岛这里暂时划上了一个休止符,更应该串起来才对,所以有些人感觉看到的是一部类似纪录片的效果,毕竟当多历史事件串起来之时,对于中途岛之战的侧重就会少了许多。

以下有少量剧透,若想在影院中更好的体验可以跳过。

在西方,德国看上去进展一切顺利,一切尽在掌控中。在东方,日本侵略中国同样前期一路凯歌,但是也遇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太大,日本的后备供给能力,特别是石油的供给成了一个隐患,而这个隐患来自最大的供应商美国,毕竟80%的石油都是美国供给的。

美国在战时号称保持中立,同美国多年积累下来的孤立主义有关,同时美国可是个生意人,利益当然看得最重了,一旦美国不供应了,那么日本的危机可就来了,在影片一开始就点出这个问题,日本不可能一直被美国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这也引出了情报部门对于日本的警惕和怀疑出来。

本来大家一直好做生意,结果日本在德国的撑腰之下,把利益的手伸得太长,美国也开始搞禁运了,这下日本慌张了,才开始了偷袭珍珠港。

到此,电影中开始了战争全景式的展现,从珍珠港式之后的各大经典战役陆续呈现出来,虽然没有过度渲染,却是把这段历史串了起来,所以若是对这段历史不了解还真的不明白导演到底想讲述什么。

珍珠港事件是个导火索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袭了珍珠港,虽然取得了胜利,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是美国的航母都不在港口内,没有扩大战绩,二是珍珠港的岛上存储的石油资源日本轰炸机竟然连碰都没有碰,否则美国后续的中途岛战役不会如此顺利了。

罗斯福总统关于珍珠港事件的演讲,其中最后一段则是: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发动无端的、卑鄙的进攻时起,美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

此后,美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危难关头接手,正是他相信情报部门的力量,对扭转战局起到关键的作用。

空袭日本东京是开胃小菜

同是为了振奋美国民众的信心,罗斯福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空袭日本东京,终于在1942年4月18日进行了突袭东京的任务,同时也为日后再次空袭埋下伏笔,原来空袭管用的很。

当然突袭的结果是全部飞机根本回不到航母上,只能转向中国降落,全部75名飞行员64人被中国的抗日军民救助,辗转到达重庆、桂林然后回到美国。后来日本报复中国,派10万军队在浙江地方进行大屠杀,杀害了平民25万人,在此电影中也有所展现。

珊瑚海海战算前餐

这场战役可以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母大战,此战中美国列克星敦号航母自沉及约克号重伤,按理约克号需要三个月才能修复完成,日本应该也是这样估计这艘航母一进半会不会出现在战场上,结果在珍珠港口内只花了不到72个小时就完成了基础修复重回后面的中途岛战场了。

日本是小胜,小型航母祥凤号沉没,瑞鹤号及翔鹤号因为受损最后都无法参加中途岛海战,同时由于日本军方的误判断,导致没有投入所有的海军力量,遭受惨败。

决战中途岛才是正餐

1942年6月4日,是二战史上关键的命运5分钟,在美军俯冲轰炸机的轮番轰炸下,日军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四艘航母遭到毁灭性打击,几小时后相继沉没。

在损失方面,美国方面损失了约克号航空母舰,一艘驱逐舰,307名官兵和147架飞机。

日本方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4艘航空母舰和1艘巡洋舰被炸沉,损失飞机322架,其中283架飞机是随母舰沉没;阵亡官兵3507人,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对整个战争有着决定性影响。

在电影中这段正餐体现的效果最壮观,看得人激动异常,随着一枚枚炸弹从空往下投掷时,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气势和残酷,不过这次残酷是针对日军的,美国终于报了一箭之仇。

中途岛战役起最关键作用的则是情报的力量,情报部门提供了日军准备发动中途岛战役,并提供了日军航母可能的方位与实际相差一点,让美国海军提前埋伏,而不是如同日军想象的美国航母只能从珍珠港出来救援。

《决战中途岛》把这些历史事实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按照标准好莱坞的电影流程,基本上保证了整体的大片效果,这点值得称赞的,唯一不足的则是由于前期对于这些历史展现铺设得比较多,决战中途岛的重要性就弱了点。

另外按照好莱坞标准设计来说,个人英雄主义及爱情都要有所体现,人物性格要深入细挖,但是导演试图对于每个曾经在中途岛海战中有过卓越贡献的人都要进行性格的刻画,若是一不小心,可能就分不清主角与配角了,结果是配角反而出彩,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作为独立电影,依旧可以看到标准好莱坞套路制作的影子,同时对于历史知识欠缺的人来说倒是上了一堂历史如何演化的战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