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艺人一生的坚守与传承——于都唢呐“公婆吹”

【来源:客家新闻网】

在江西赣南的青山绿水间,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于都唢呐“公婆吹”。它不仅是音乐的传承,更是文化的积淀,是历史与现代的交响,是情感与智慧的结晶。

于都唢呐绝

于都唢呐历史悠久,仅传统曲牌就有280多个,演奏时,艺人身穿彩服,配以大钹、小钹、大锣、小锣、大鼓、小鼓、梆子等乐器进行吹打,主要曲调有《四季调》《反合调》《尺字调》《干调》《鹧鸪梅》《大龙对》等。

其中以“公婆吹”最具特色,高音吹筒称“公吹”,低音吹筒称“婆吹”,“公”唢呐稍短、哨片略尖,音色高亢嘹亮,“婆”唢呐略长些,哨片呈扁圆型,音色低沉浑厚,主要分布在于都县的宽田乡、禾丰镇、靖石乡、盘古山镇等地方。

见证历史的喜悲

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

婚丧嫁娶没有我,有声冇息蛮难过。

在于都,婚丧寿庆、盖新房、参军、升学等人生大事,百姓皆邀唢呐乐手助兴,以添喜庆或寄哀思。村坊庙会、商家开张亦必请唢呐乐队,其声震天,聚拢人气,热闹非凡。唢呐,已成为于都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期盼。

延续非遗的荣光

在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传统艺术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受众群体的逐渐缩小、传承方式的单一化以及全球文化多样性的深刻影响,都使得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而于都县通过校园、社区、乡村普及活动,激发年轻人对唢呐艺术的兴趣,非遗中心和文化馆收集整理资料为教学提供资源建立乡镇传习所,促进技艺传承,培养新传承人;利用新媒体宣传拓宽传承渠道等举措,不断创新、积极应对,为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复兴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道路上,于都县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代表。其中,最具感染力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谢海明,他不仅是传统艺术守护的灯塔,更是创新探索的先锋,他以无畏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为于都唢呐“公婆吹”复兴与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把唢呐吹一生

视唢呐如生命,“吹”出幸福生活。从十多岁开始,谢海明在唢呐“公婆吹”上勤练内功,备受十里八乡欢迎,被认定为省、市级唢呐“公婆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上图左一是谢海明

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唢呐吹一生,谢海明在文化传承艺人道路上克服了许多困难。

面对练习环境的不便,他默默承受,甘愿前往山林或墓地,以免打扰他人。

为追求更佳音质与演奏体验,他毅然自学唢呐制作,从黄竹选材到精细加工,从精准开孔到苇哨自制,每一环节皆亲力亲为。

换气难题曾是演奏路上的绊脚石,他创新采用极端训练法,以竹筒封嘴,迫使自己学会鼻孔换气。这一过程虽艰辛异常,但他凭借坚韧意志,日复一日苦练,终得突破,演奏因此更加行云流水。

谢海明致力于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深度挖掘,创作并改编了数百首适合唢呐“公婆吹”的曲谱,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他的表演内容,更为唢呐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

谢海明热情传授于都唢呐“公婆吹”技艺,采用口传心授、手把手教学方式,确保技艺传承。同时,他积极“走出去”,带领团队多地演出,增强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一传统艺术,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正是有了像谢海明这样无数热爱并致力于传承与发展传统艺术的人们,于都唢呐“公婆吹”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才能够在现代化浪潮中不仅得以保留,更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曲曲唢呐印证着世事冷暖

一声声吹打承载着人间悲欢

于都唢呐“公婆吹”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浓郁的乡土气息及厚重的客家风情

享誉省内外,响遍神州大地

来源:于都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