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提档,票房仍惨。
7月10日,这部由成龙2005年主演的奇幻电影《神话》续集,正式上映,比原定上画日期7月12日早了两天。
两部电影之间相隔了将近20年,都由唐季礼自编自导。除了成龙,其他演员方面,则更像是2017年《功夫瑜伽》的延续,都有张艺兴,李治廷这些“小鲜肉”在片中鞍前马后,而成龙演的也都是考古教授,只是一个姓房,另一个名jack。
一般而言,电影提档无非是两个原因:要么是太受欢迎,影迷催促下,不得不及早推出,晚一天都难受;要么是不太受欢迎,早点全面上画,也能累积多点首周末票房。而《传说》显然属于后者,自点映以来,就遭遇了恶评,票房相当惨淡,点映一周也就3000多万票房——要知道,2023年暑期档的《孤注一掷》,点映3天破了5亿。
出品人兼总制片人于冬,不久前还抚今追昔,对票房前景充满信心:“十九年前的《神话》是第一个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
言下之意,期许甚高。
但与实际情况相比,不免令人唏嘘——在猫眼专业版的预测中,《传说》内地总票房只有1亿。若按预测走向,在成本三亿的情况下,势必惨赔收场,大哥没雄起,却沦为炮灰。
|成龙的短板
1977年,出道六年的成龙,被导演罗维带着去见武侠大师古龙。
当时,古龙小说《剑花烟雨江南》刚出版两年,被罗维看中,想买下改编成电影,由成龙主演。席间,古龙瞟了眼成龙,直言不讳地说,“我的剧本不是写给他的,我的剧本都是给岳华、罗烈的,大鼻子,小眼睛,他演不了我的戏。”
《剑花烟雨江南》拍出来后,果然不尽人意。第二年,仍是罗维执导成龙主演、根据古龙小说《七种武器之拳头》改编而成的《飞渡卷云山》同样惨赔——直到《醉拳》走红3年后,方才引进到韩国以3d形式大卖。
因而,1978年后大红大紫的成龙,不太接演古装戏了。大概,也与其古装扮相受到古龙毫不留情的奚落有关系。
当然,古龙的判断也没错,古装确实是成龙的短板。
于是,通过《醉拳》《蛇形刁手》中的谐趣打斗成名后,成龙就一门心思“进城”讲述《警察故事》,在香港巅峰期的电影几乎都是时装片。就算是在《醉拳》这样的成名作中,时代背景虽然还是清末民初,但成龙的发型跟在时装戏里也没什么区别,都是那么飘逸和蓬松。
之后,他再以007式的风格,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警察角色变得越来越多元,更像是个无所不能的特工。倒是和好莱坞合作的《上海正午》《功夫之王》等片里,他又穿上了古装,只是这些电影往往是“双雄”设置,大哥并不独当一面。
毕竟,以他这么多年屡试不爽的人设,就算演古装,应该还是更适合演《大兵小将》里一开始装死的梁国士兵,而不是那种金戈铁马,一脸正气的大将军……
不过,在《神话》里他就这么演了,而在续集《传说》中又演了一回,可能,大哥真觉得自己的年龄和资历,都到了一定阶段,“谐气”终于可以让位给“正气”了!
|跳不出舒适区
近年来,成龙的电影,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主旋律”,这本身无可厚非,毕竟他是在国际影坛为数不多的东方面孔,打出每一拳,踢出每一脚,都可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
2009年在《建国大业》里大哥客串一名采访李济深的记者,不过坊间流传他开始时是要求演一个伟人的角色,但遭到了拒绝;而2011年的《辛亥革命》里,他不但参与执导,倒是真演上了伟人,是和孙中山并称“孙黄”的黄兴黄克强;2012年的《十二生肖》是追回流失海外珍贵文物的故事,虽然成龙在片中的角色,一开始是个职业大盗,但之后的改邪归正,还是极为主旋律的。
再接下来的《天将雄师》《功夫瑜伽》也都跟“丝绸之路”有关,除此之外,就更不用说《铁道飞虎》《急先锋》这样“根正苗红”的题材。
只是,随着题材路线的调整,成龙大哥在片中也越来越“啰嗦”——喜欢说教,比如在《天将雄师》中对于维护和平的苦口婆心,甚至跟电影《英雄》都有一拼!
在《传说》中,和年轻配角在一起,成龙大哥也是一副当仁不让的长辈做派,说教多于调侃,而无法像职业生涯后半段的肖恩·康纳利一样,真正和年轻演员打成一片,对撞出火花。
尽管成龙越来越“正”,但口碑与票房却一路下滑。究其原因,除了年事渐高,身手不复当年外,更重要的是——其中很多电影里的元素,都在不断重复。比如,在《传说》和《天将雄师》里都提到了霍去病,分别由窦骁和冯绍峰扮演;而《神话》里的那首主题曲《美丽的神话》,略加改编后,又在《功夫瑜伽》中唱了起来。
据称《传说》中用了12000匹马来拍大场面战争戏,马戏本身却没有给人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可明明成龙2023年刚上过一部《龙马精神》,对他和马互动的戏份,观众早就没有新鲜感了。
《功夫瑜伽》里有去冰岛取景的冰洞中的打戏,而这回《传说》最后的大战,还是在冰窟中完成的,实在是太过敷衍了,放在以前的成龙电影里,这样的毫无新意的重复,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无论是什么题材什么角色,成龙在表演上的固有风格还是很明显——这很难说得上有什么突破,反而让人感觉一直在吃老本。
到了《传说》,干脆炒起了冷饭。
从二三十年前的票房灵药和华人之光,到现如今口碑和票房双失利,成龙的“蜕变”过程,显然非一日之寒。
|ai减龄是情怀还是诈骗
《传说》最大的卖点,除了成龙电影惯常的动作片特色外,当然就是运用deepfake(深度伪造)的ai技术,还原27岁时龙哥的青涩外貌。而1981年前后的成龙,是刚离开罗维导演,与嘉禾公司签约,拍了《师弟出马》,这年参与的第一部美国电影《炮弹飞车》也刚上映,不过,那时的他在这部群戏电影里,只是演一个很小的角色。
对于ai换脸技术,观众并不陌生,不但在电影上能够见到,比如《爱尔兰人》中对于罗伯特·德尼罗等老戏骨进行“集体减龄”,而在现实生活中还跟很多诈骗案件脱不了干系。比如,早些时候,香港警方发现有诈骗分子利用深度伪造技术,通过从公开渠道获取的相关资料,成功仿造英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音容笑貌”,在网络会议中冒充多名人士,骗取财务职员2亿港元。
和现实中诈骗案的换脸效果不同,电影《爱尔兰人》中的减龄特效,很难说是成功的,反而有一种僵硬和呆滞的感觉,而这连德尼罗的演技也挽救不了。据说,《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导演乔治·米勒曾经考虑过让查理兹·赛隆用减龄特效饰演年轻版弗瑞奥萨,但后来发现效果难达预期,只能另找新生代演员安雅·泰勒-乔伊来演,票房却惨遭滑铁卢——安雅实在欠缺力量感。
而《传说》中所谓的27岁版本成龙,减龄效果也只能说是“麻麻哋”,一般般,毕竟,就算有三亿预算(据称),应该也很难拿出多少压在换脸这一个“宝”上,要做出超越国际水平的效果自然微乎其微了。更别说——不管是幕前幕后,成龙通常都是一副嘻皮笑脸的模样,而这个27岁的“嫩成龙”,却一脸正经,非常“扑克脸”,让观众很难入戏。
《传说》和《神话》一样,在成龙电影里本来就很特别,是分古装和现代两部分,穿插着来,但二者之间的联系比较牵强,最多就是梦境和感应之类的。而《传说》中当代部分是成龙本人演的,打戏很少,大多集中在最后那场冰窟大战中,至于古代部分,当然就是换脸技术的用武之地了,也难怪网友会质疑,既然连脸都换了,那也就用不着讨论到底用了多少替身的问题了!
|亲自做危险动作有无必要
一直以来,成龙电影最大的特色,当然就是“拼命三郎”,危险动作亲自上阵,不用替身,更不需要电脑特效帮忙,片尾出字幕时的花絮里,也都是现场搏命演出,光荣负伤的镜头……成龙曾经强调,这是他和美国动作明星最大的区别,人家都是靠替身或特效来完成,而他必须亲力亲为,这才是成龙电影最大的魅力。
对于成龙是否用替身,保险公司是否拒保等话题,网上一直都有争议。甚至连李连杰被记者问到关于成龙替身的问题时,他也直率地回应,大家都不是超人,拍电影不可能不用替身,并反问记者:你觉得李小龙用不用替身?
更别说,近些年来,好莱坞动作明星,特别是汤姆·克鲁斯也开始强调亲自上阵,爬楼跳伞,表演危险动作,特别是他在《碟中谍》系列和《壮志凌云2》里的表现,也颇多搏命的花絮视频传播出去——当然很难说这不是一种营销。
而1954年生人的成龙大哥,已经七十高龄了,如果还在《传说》的宣传中,强调危险动作不用替身,并用片尾花絮来展现,还会有人信吗?《急先锋》里有一场戏,成龙本来还想跟早年在《警察故事》里一样,从商场的楼上跳下去,但旁边有人提醒他旁边有楼梯,大哥便把腿收了回来,乖乖爬楼梯去了。
这一桥段虽然是自嘲,标准的成龙式幽默,就好比打了一阵后,会转身做出痛苦的表情,而不是没有痛觉的超人;不过,问题是,“有楼梯,太好了”这样的自嘲台词,也只能说一次,总不能在以后的电影里反复自嘲吧?
但,更具现实的隐喻是—— 亲自上阵和使用特效,于观众而言,有多少差别呢?
|成龙的真正问题
1971年,成龙以龙虎武师的身份入行,职业生涯已经超过五十年,拍片无数,贵为国际动作巨星,还在2016年拿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原本早已功成名就,可以不用再那么拼命拍片,但他就是停不下来,豆瓣上“未上映”的电影计划都排到了2035年。0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整个成家班得靠大哥“吃饭”,不是他一个人说退就能退的。再说,从小到大,他就习惯了和兄弟们同桌吃饭的热闹氛围,很难想象退休后冷清的小家庭生活。
另一方面,虽然这几年大哥在内地影坛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但在国际影坛的号召力还是不容小觑的,所以一时间不愁没有人投资他的电影。
当然,更重要的问题,还是找不到自己的接班人。
对此,他不是没有努力过,培养过新七小福,也不断和新人演对手戏,但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不管是内地小鲜肉,长腿美女,网红明星,或者是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出现在成龙电影里,总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也更加没有个性与神采。甚至于谢霆锋,也一度被“公认”是成龙的接班人,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最近他在《海关战线》里的表现,实在是让人怀疑那不过是早年的宣传噱头罢了。
关键,还是动作风格的问题。
在《新少林寺》里,成龙只是最后戴着僧帽,出来客串了几分钟,但用铁锅来“翻炒”对手的一招,就足以秒杀电影前面那一场接一场的打戏——他的风格太过鲜明。
周星驰可以自己不上场演,而在幕后把所有角色都尽可能的“改造”成自己,但成龙在这一点上很难效仿。无法相信他不演只导,然后把谢霆锋李治廷等人训练得跟自己一样上窜下跳,用动作打出笑果来。
毕竟“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当年李小龙就算没有英年早逝,也很难想象成龙能靠和他打对手戏,从而变成小龙哥的接班人,而不是后来现实中发生的那样,是他改弦易辙,走出李小龙的影子,真正打出自己的谐趣打斗风格。
当然,这不仅是成龙自己的问题,更是港式动作片日积月累的短板,所造成的结果,那就是太把宝都压在动作巨星的个人风格上,而忽略电影本身的核心创意,并认为文戏不过是填补武戏之间的空档而已。这么一来,曾经的强项,比如标榜不用替身和特效,亲自上阵这些卖点,终有一天会反过来成为软肋。
其实,放眼整个国际动作电影,近年来都有这样的倾向,比如身手也不再灵活的基努·里维斯的《疾速追杀》系列,也是完全弱化情节,片面的追求一种“爽感”。
但问题在于,美国最好的动作类电影,其真正精髓,并非《疾速追杀》这样的纯“爽感”类型,还是像《生死时速》《黑客帝国》这样的高概念创意上的,完美糅合文武戏,才能推陈出新,成为经典之作。
而这,也是以成龙为代表的港式动作片,从未企及,甚至都不想努力尝试过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