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生的坎坷, 他活出了最好的芳华 ——电影《芳华》

镜头是表现电影的语言,而长镜头更是“镜头内部蒙太奇。”影片中的第一次完美长镜头是影片开场的舞蹈。在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文工团中,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唱着歌,跳着具有那个时代特色芭蕾舞。在镜头的移动中绽放着青春,风华正茂。这个长镜头是以何小萍的视角表现的,这一美到极致的画面,成为何小萍最执着的渴望和梦想。也正因为画面极美,才使后面美好被打破时一代人更加的忧伤和无奈。同时,伴随着符号化的流行音乐。

除去爱情和理想,战争也是这部影片的另一大重要因素。影片中的对于战争的描写虽然不多,却是一段很难超越的经典。长达六分钟的长镜头,以刘峰的视角纵观整场战争,用“一镜到底”的形式表现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场面。摇镜头将画面激烈的晃动,主观镜头将观众的情绪带到高潮。冯导曾说过拍这段战争戏的目的,“我要传达给观众的绝对不是宣扬战争的力量。我不是在歌颂战争,我是想让观众看到战争的残酷。和我同龄的人,在他们的芳华时期就投身现场,他们的爱国是用牺牲做注解的。”诚如冯导所说,影片的主人公刘峰在被下放到部队,并且卷入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也是独属于那代人的芳华故事。在战争的洗礼下,克服了恐惧,刘峰就蜕变成为了真正的男人,留下了那个年代不可磨灭的烙印。也从侧面烘托了肩负着保家卫国责任的那一代人的担当。

第三个完美长镜头在影片结尾处。刘峰和何小萍坐在长椅上吐露心声。两个人都遭遇了文革时期的压迫,遭遇了战争的残酷,遭遇了那个年代带来的创伤。两个不健全的人,成为了时代悲剧的缩影,他们再也找不回文工团中青春芳华年代的热情与执着,仅仅需要给彼此一个温暖的拥抱,他们是最懂对方的人,正如影片中萧穗子所说“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所以在伤痕累累之后,只能互相舔舐伤口。一代芳华已经逝去,只剩下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依相偎。

一个故事,几个人物,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代人的芳华逝去,一段青春的散落凋零。一部《芳华》,敬一代人。电影可以通过影像和声音等方式来表现艺术,也正因如此,才更能感染观众。

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想要反映的主题,而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电影主题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对《芳华》的理解正是我对于青春,对于同样处于芳华年代的自己,所经历的属于我百感交集的心路历程。

青春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来不及轰轰烈烈,就悄然而逝。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只能走好眼下的道路,守候自己的初心。像刘峰,何小萍那样,坚持自己的本心和使命。纵使夹杂在时代的洪流里过着激荡风云,也不愿碌碌无为,自暴自弃,永远不能失去向上的愿望,在仅有的青春里,绽放光芒,方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人如沧海之一粟,天地渺茫,既然我们不能左右世界,那么就只能牢牢的掌控自己。在时代变迁中保持自己,在芳华岁月里留下青春。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冯导在致敬自己的青春时代,也是致敬那一代人的青春。也正是因为他的这部作品,更让我们这些观众,更好的看待青春,也看到那一代人不悔的芳华岁月,这就是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青春易逝,芳华难书,影片中的时代是我触不可及的,也无法更清晰的感知影片中人物的心境,更无法做到身临其境。我能做到的只是在自身所处的时代洪流中,坚持自己,好好珍惜,好好把握。这是《芳华》中所教给我的道理,也是我看过这部电影所领悟到的,并且能与之共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