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7000岁的河姆渡小猪长啥样?

檐下有猪便是“家”

早在7000年前

猪就在河姆渡人的日常生活中

贡献“神助攻”了

三个看点 带你认识

猪纹陶钵

中学课本里的小猪长这样

陶钵是古代盛放食物和水的日用器具

上面的一只小猪有些吸睛

它脑袋向前伸

瞪着圆圆的眼睛往下看

缓慢地行走着

生怕错过任何发现食物的机会

从又长又尖的嘴巴来看

应该是一只没被完全驯化的野猪

鬃毛簇立,根根分明

短而粗地排列在背上

带着一些桀骜不羁的气质

仿佛在昭告旁人“生人勿近”

和常见的家猪相比

除了长条形的腹部有些发福

整体形态灵活矫健

显露出一种低调的战斗欲

身上的斜短线代表雨丝

肩部和臀部的双叶纹代表植物

旁边的重圈纹象征水滴

有水深入土中植物才能枝繁叶茂

河姆渡先民在陶钵上涂鸦此景

想必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

金黄稻穗遍沃野吧

无猪不成“家”

猪在人类面前一直很有存在感

它是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是财富的象征

也是仪式中祭祀祖灵的见证

在十二生肖中也有一席之地

猪排位在河姆渡人最早驯化动物的前列

在河姆渡人的观念中

猪象征着水

认为雷公的脸长得像猪

能庇佑作物丰收

猪还兼职当天气预报员

若发现“猪队友”出现在泥里打滚儿或者拱窝

那就是要下雨了

汉字的“家”由

“宀”和“豕”组成

屋中有猪便是“家”

为啥这么说?

河姆渡人摆上了证据

他们盖的房子是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不仅可以适应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

还可以防止野兽侵袭和饲养动物

可以说是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家”字

猪纹陶钵的野猪形象

是河姆渡人原始畜牧业的缩影

证明当时动物的驯化和家畜的饲养

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跟老祖宗学点老手艺

如果说驯猪算能力的话

河姆渡人的能力可不止于此

他们烧制的陶器就是改造自然的有力物证

看看人家这手艺有多绝

泥条盘筑法是陶器成形的原始方法之一

先把陶泥搓成长条

一圈一圈地从下往上盘筑

做出想要的形状

再用手沾水抹平一棱一棱的泥条痕迹

造型搞定了,那色号呢?

考古人员发现

猪纹陶钵胎体内夹有大量炭化了的植物茎叶的碎末

经过渗炭工艺

形成独特的色泽和质地

被称作“夹炭黑陶”

“夹炭”的功效除了可以给器物“美黑”

还便于器物成形

避免在干燥和烧制过程中“裂开”

生存技巧、改造能力、艺术天赋

没一项是河姆渡人驾驭不了的

从一件猪纹陶钵

便看见远古先民眼中的奇趣世界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王楠

视觉丨喻偌洢

技术丨方舟

审校丨左中明

统筹丨刘莹 帅钟琴

特别鸣谢丨浙江省博物馆 总台浙江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