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援军明日到达》预告片,我敢说:拿下30亿票房不是没可能

“哪有什么援军,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就是了”。

就在刚刚,一部战争大片,官宣定档暑期档,6月28日。

以上,是预告片中的一句台词。

写出这句台词的,是衡阳人刘和平,小时候,他总听长辈们讲述那场战役的故事。影片还有一个片名,就是《衡阳保卫战》。

这也是中国电影首次全景式还原衡阳保卫战这一战役。

演员,包括于和伟、杨洋、万茜、王劲松、尹昉、李光洁、谭凯、曹磊等一众实力派。

刘和平不单是编剧,更是总制片人,总导演。

导演张杨,代表作有《落叶归根》《洗澡》。秦天柱,擅长大场面把控,之前参与拍过《长津湖之水门桥》。

美术指导霍廷霄,拍过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还有《长津湖》系列。

摄影指导黎耀辉和吴景文,参与过《无间道》《投名状》等影片的拍摄。

据说影片投资,高达五亿。

可以说,这样一部电影,让人不可能不期待,不遐想。

影片敢于率先定档暑期档,就是对影片品质的绝对自信,它当然会是暑期档一幅王炸。

而随着影片定档,并放出了首支预告片。

时长1分53秒,信息量满满,其中多个场景完全点燃了观众的激情,多句台词更是让人热血沸腾。

这部新片到底好看在哪里?这支预告也藏着哪些重大信息?影片里谁的表演更值得期待?就让我们随着预告片一起看看,《援军明日到达》的三层神秘面纱。

第一层面纱:题材感人。

影片预告片给我最直接的印象,四个字:惨烈,壮美。

这可能也是衡阳保卫战,给许多普通人最直观的印象。

如何惨烈?

衡阳保卫战,被誉为“中国的莫斯科保卫战”。

此战发生于1944年6月至8月,是湖南衡阳军民抵御日寇突袭而进行的城市保卫战。当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失利,海上交通补给线几乎陷入瘫痪状态。

为此日寇制定了“一号作战计划”,投入重兵,用上装甲师团,对中国战场发动了最大规模的进攻。位置关键的衡阳,目标在3天内拿下。

国民政府命令衡阳守军坚守7日等待救援,守卫衡阳的任务交给了方先觉指挥的第10军,他们之前刚刚参加了常德会战,损失惨重,还未来得及休整,就又上了前线。

第10军兵力只有1.7万人,加上4000余名衡阳百姓,总兵力1万8000人,就这样一支建制残缺,兵力不足的军队,要抵御日寇11万军队的进攻。

难怪战争一开始,日寇吹嘘一天就可以拿下衡阳,国军内部分析能守3天,老蒋下令死守7天。

然而约定的一周后,国民政府“许诺”的援军却并未到达。

在援军始终未至的情况下,衡阳孤军守城,使日军伤亡三倍于我军,被阻四十七天。

何为壮美?

这47天,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尊严和精神。

我军民英勇战斗,弹尽粮绝,伤亡1.6万余人,城破之日仅剩千余人。

最终日军伤亡4.8万人,此战,是抗日战争中唯一一次日军以6倍于我的兵力,伤亡比例3倍于我的战役,也是日本战史中记载的唯一一次日军伤亡超过中国军队的战例。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因此引咎下台。

教员撰文评价此战:“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

这场底色悲凉的保卫战,衡阳军民所展现的孤勇之姿,成为中国人永恒的抗战记忆。

导演孔笙曾以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和衡阳会战历史为题,拍摄《战长沙》,豆瓣评分9.1分。

现在,终于有一部电影,表现这段历史了。

第二层面纱:战争场面动人。

题材没得说,那么《援军明日到达》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透过这则1分56秒的预告片,我们能勾勒出故事大概的轮廓。

预告片一开始,那种战争的惨烈、压迫感一下子就扑面而来。

衡阳城外,日军如狼似虎,一句全线开炮,日军如潮水般向衡阳旧城墙袭来,

日军战机,遮天蔽日。

负责剧本的,是衡阳人刘和平。

刘和平写过《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等许多高分历史剧,但可以想象,身为一个把衡阳保卫战的故事从小听到大的衡阳人,这个故事,一定是下笔重千钧。

刘和平足足花了4年。

刘和平最终怎样呈现这个故事的?

结合预告片,能看出两个特点,

一是影片对战争的残酷进行了直接描写,没有遮遮掩掩。

譬如: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日军大举进攻,衡阳守城官兵浴血奋战,

有一个士兵直接扑向攻城日军,与日军同归于尽。

画面中,血肉直接在空中炸开,令人忍不住飙泪。

可这就是战争最真实的一面,看着守城军民用血肉抵挡日军进攻,隔着屏幕都感觉到那种疼痛。

再譬如:正面的肉搏戏。

预告中,多个场景是我军与敌人贴身肉搏,镜头调度和剪辑十分出色,很多肉搏戏给打了特写,让人看着产生一种窒息感。

但,唯有正面特写当年衡阳军民的牺牲,才是对那场抗战史诗,最大的尊重。

二是对细节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历史真实还原,没有单纯图刺激好看

本片中,能看出不少历史细节,比如日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为求胜利不惜实施毒气战,并出动大批飞机对衡阳进行连续不断地狂轰滥炸。

预告片中,就出现了日军发动毒气战,我军民用简单的围巾包住嘴继续血战的场景。

我军大喊:毒气弹。看来是习惯日军的卑鄙伎俩了。

还有战况的极度惨烈。

比如王劲松演的老兵,看起来本来是运输兵,但也操起家伙跟日军干起来。

就连日军的战报中,也能感受到我军抵抗的英勇顽强。《日本帝国陆军最后决战篇》里这样记载我军:“皆以必死之决心,负隅顽抗,寸土必守,其孤城奋战的精神,实令人敬仰。亘四十余天之激战中,敌人尚无一卒向我投降。”

预告片中,观众的情绪是一层层被推向高潮的。

很难想象,一支预告片能凝聚这么厚的情感密度,让观众的情绪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

无论是战士的浴血、杨洋最后的独白还是王劲松的怒射都让人瞬间入戏,这样动人的细节注定引发一场哭泣风暴。

可以说这1分56秒的预告片不是轻描淡写,而是有骨有肉的,预告片都这么让人动容,难以想象正片会有多动人。

第三层面纱:演技盛宴。

影片演员的选择可以用“阵容极其整齐”来形容。

实力派有于和伟、王劲松、李光洁、谭凯、曹磊等。

年轻演员有杨洋、尹昉。女演员有万茜。

首先就是于和伟。

他饰演的男主方先觉将军,一开始我是有担心的,于和伟的演技当然毋庸置疑,但于和伟的形象气质还是相对儒雅,我担心他演不出方将军于绝境中调兵遣将的气势。

直到预告片我才看到于和伟片中的情感爆发力有多么惊人。多虑了,实在是多虑了。

预告中,于和伟饰演的方将军有一场和全体将士的对话戏,血战孤城,潇潇雨声,方先觉一次又一次问将士:有哪位弟兄可以告诉我,我们守了几天了?

我们守了几天了?

虽然镜头给的是全景,并没有切于和伟的特写,但我完全可以感受到,角色此刻眉角沾泪,眼中喷火,强大的力量输出下,我的心一下子被戳中了,瞬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而这段提问,却得到了将士们“下雨了”的回应,几天,不重要了,打到最后一刻就是了。

这段台词一出,一股全军誓死守城与衡阳城共存亡的血性,已经无需多言。

还有王劲松,过去他参演抗战题材,多数是有气节的文人,这次饰演守城军民,操起重机枪浴血奋战,那种骨子里的民族气节令人难忘。

万茜在绝境中的一个眼神,同样动人。

可以看到,刘和平塑造的,一定是群像。

传统的战争片都会将所有的人物特点都浓缩在主角一个人身上,可是本片一定是将镜头对准了衡阳城那些无名英雄。

可能很多角色,都会有自己的名场面。

因为这是第十军的衡阳保卫战,是衡阳人的衡阳保卫战,也是中国军民的衡阳保卫战。

在衡阳保卫战纪念馆,有一幅名为《陆军第十军衡阳保卫战阵亡将士忠骸之一部》的照片。这张摄于1946年的照片上,是抗战胜利后在当年阵地上收集的3000多具将士遗骸,头骨在中间,其它骨骸放置两侧。

将士浴血,才有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战。

写在最后

随着以上三层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援军明日到达》的轮廓也渐次分明起来。

这几年的国产院线,战争大片已成为一个票房基本盘。

《长津湖》《水门桥》分别以57亿和40亿票房登顶年度票房榜。

票房背后,打动观众的除了精彩的战争戏,更重要还在于深厚的家国情感。

比如《血战台儿庄》,客观正面描写国军将士浴血抗日的史诗,至今令人难忘。

《八佰》中,800壮士镇守四行仓库的战斗场面,战士慨然赴死,豪情气壮山河。

《援军明日到达》,动人史实细节实在太多。

就说方先觉将军的最后一电。

在镇守47天弹尽粮绝之际,方先觉所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一字一句都触动人心:“敌人今晨由北城突入,城内展开巷战,我军官兵伤亡殆尽,再已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国,勉尽军人天职,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到底《援军明日到达》能达到多少票房体量?

我认为,破暑期档战争片票房记录无疑,至少30亿。能否达到50亿、甚至60亿,也即是国产战争片票房天花板,看口碑。

为什么要说票房?因为票房越高,证明入场观众越多,也就越多人,看到刘和平笔下的这场衡阳保卫战。

那一战,中国军民用血肉塑中华脊梁,历史应被所有人铭记。

那一战,无愧家国。

而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吾辈亦不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