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条南极鱼都有自己的“海洋角色” 秘密就藏在“胃”里

上个月,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返回国内。此次考察取得了哪些科研进展?一起走进中国海洋大学,去看看科学家们对南极鱼类的生物学研究。

中层鱼调查是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大洋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记者看到,这里的研究人员正在对40次南极科考采集到的多品种的中层鱼进行初步鉴定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博士后 田浩:这个站位是在阿蒙森海进行的采样,瓶子里主要是侧纹南极鱼,船上冷冻之后带回实验室,在解冻之后进行物种鉴定、分类摆盘、解剖学实验以及一些生物学测定。

中层鱼是生活在海洋中层水体中的鱼类。它们以浮游生物、虾类为生,又被更大的生物摄食,在海洋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相对于南大洋表层和底层的鱼类资源来说,人类对中层鱼类的资源量和物种分布了解有限,因此对南大洋中层鱼类的调查十分必要。 

记者了解到,研究人员通过对鱼类样品的胃含物、部分组织进行观察分析,来探明每一种鱼在大洋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副教授 李建超:主要看这个鱼吃了什么。经过放大以后我们可以看到,这块就是一只南极磷虾残骸,上面这个是一个端足类浮游动物的残骸。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它吃的生物发生变化,对它自身的生长带来一定影响。

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考察中他们还要对年龄很小的仔稚鱼进行研究。虽然仔稚鱼体型微小,但却是研究鱼类早期发育非常珍贵的样品。通过对仔稚鱼耳石日龄的分析,可以判断每条鱼的孵化日期和早期生长状况,推测产卵场和育幼场的分布。

记者了解到,为了及时跟踪掌握鱼类种群动态变化,中国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团队不断研究、推出新的方式方法。

这次考察,研究人员共获取了20多种、800多尾珍稀南极鱼类样品。其中,在阿蒙森海首次开展底延绳钓作业,丰富了鱼类调查体系,这对支撑南极鱼类栖息地研究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教授 叶振江:特别是在科考船的环境之下,很多调查装置都是我们自我研发设计的,并且申请了相关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