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创新活力 不负观众所期

原标题:保持创新活力 不负观众所期

粤剧演员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的水上戏台演出。新华社发

【讲述】

讲述人:广东粤剧院院长 曾小敏

近年来,我欣喜地留意到,来看粤剧的观众中,加入了很多年轻面孔。前不久,我们广东粤剧院的粤剧春班去广东茂名下乡演出,就有90后和00后戏迷从上海、河北、香港等地赶来,还有周边的大学生结伴前来看戏。

作为广东粤剧院院长,同时也是一名常年在演出第一线的粤剧演员,我深知要吸引年青一代观众,让粤剧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必须“主动出击”。在实践积累中,我们形成了一个核心的创新理念——将粤剧的传统精髓与现代审美相结合。

这几年,我们重排复排了不少经典传统剧目,注重寻找传统剧目中与时代有共情共鸣的细节进行深化,对剧中的精髓进行了“提纯”,在表演、气氛音乐、服饰造型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的创作,目标是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同时也不失粤剧的传统韵味。在一些新作品的创作中,我们会进行一些跨界合作,和流行音乐、嘻哈音乐、交响乐、现代舞等不同领域的艺术进行融合,凸显粤剧多元化的表现力和表达力。

在跨界融合的作品当中,我们的粤剧电影探索卓有成效。多年来,各个剧种不乏戏曲电影的拍摄,但往往在首映后都被放入库存作为资料收藏。让戏曲电影走进年轻人的视野,成为我们粤剧电影创新的目标。我们有着清晰的共识——粤剧电影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保留粤剧精髓,同时,还要尽量做到电影化的、精准的视觉表达,而不是舞台戏曲的影视呈现。

我们粤剧创新三部曲的第一部电影《白蛇传·情》,成功打破了中国戏曲电影史的票房纪录,刚上映时电影宣发力度相对较弱,排片也不理想,但最终票房还是达到了3000多万元,在b站也得到了1900多万的播放量和9.9的评分,这主要离不开年轻人自发的热情推广。《白蛇传·情》的成功,让我看到了粤剧电影的巨大潜力。目前,我们创排的第二部粤剧电影《谯国夫人》已经制作完成正待上映,第三部粤剧电影《红头巾》也在计划之中。这三部剧目都是在舞台版演出深受观众认可的基础上才进行电影化的改编和拍摄的。

除了这些探索,近年来我一直提倡发展小剧场粤剧。小剧场的实验性、亲密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创新的空间,可以不拘一格地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剧目内容。比如粤剧经典剧目《帝女花》,作为一部全球华人都熟悉的经典,它的情节铺陈较满,整部剧要三个半小时。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用我们这一代人的视觉去重塑《帝女花》,用我们的理解和表达去致敬经典,于是小剧场粤剧《帝女花·一念》诞生了。

要让传统艺术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就得让教育和普及活动形成一种常态。多年来,广东粤剧院的“粤剧进校园”如火如荼,每年会举行100多场活动,我们带着不同风格的剧目走进大、中、小学表演、讲授戏曲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2022年和2023年,广东粤剧院还举办了两届“广东省青少年粤剧夏令营”,近百名小营员不仅学习粤剧知识,还亲身体验唱、念、做、打和化装演出,沉浸式感受粤剧的魅力。

在传播方式上,传统戏曲曾一度较封闭,我和同事们都深知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重要性。我们积极利用社交媒体账号,不时分享化装、练功、赶场等演出的幕后花絮,也会上传最新作品,与网友们分享心得体会。通过这些灵活的渠道,更多人看到了粤剧艺术的美。

年轻人爱上戏曲,并不是单方面的努力能促成的,而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各级政府有很多扶持政策,我们有想创作的题材和作品,都有可能通过申报扶持来实现梦想,粤剧的经营和市场也日渐稳定,我对粤剧未来的发展非常乐观。

我想,只有不断创新和提高创作水准,才能满足观众持续的期待。我鼓励我的团队大胆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力求每一部作品都以高质量的艺术标准呈现。希望这些努力,能为粤剧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为其他传统艺术的创新之路提供参考。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探索和尝试,传统艺术就能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夺目光彩。

(本报记者唐一歌、吴春燕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