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集我想讲讲没什么人提到的沈图南的妻子苏辞书,她是当时大多数人的缩影。
一直以来,战争都是上层之间的斗争,百姓都是被裹挟着前进,苦难没有落到他们身上,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打仗,双方无冤无仇为何要兵戎相见。
即便像苏辞书这样的上流社会人士,文化认知肯定强于普通老百姓,她一开始也不明白这点,她的世界只有沈图南、沈近真和小鱼儿,这是她的国,她的许。
为了一家人整整齐齐、开开心心,她可以不理会沈图南坚守的信仰,也可以不管沈近真追求的东西,她不懂政治,也不懂阵营之争,她所知的所有事就是家。
但在35集,以前从来不碰政治的她竟然主动提出帮沈近真偷出沈图南的密码本,因为真切体会到了她的仇敌是谁,是那个腐朽不堪的国府。
女儿因沈图南的工作而生病,精神状态不佳,沈图南因工作不被女儿接受,自己无法过上以前的幸福生活,整日担惊受怕,没有一天安生。
所以她得让沈图南离开国府,生活才能步入正轨,她也深刻明白了沈近真所在的苏区老百姓真的可以安居乐业,这也是一种觉醒,同时也是那个年代许多人觉醒的过程。
他们不知道政治是何物,也接触不到上听,但他们知道家是什么。
谁在毁掉他们的家,谁在建设他们的家,他们看到了杀戮就会拿起枪去捍卫,就会跟着正确的信仰走。
苏辞书这条线存在感没那么强,但《追风者》通过这个角色说清楚了当时的大多数,他们是被裹挟着,但慢慢成了参与者,直至变成建设者。
第36集,沈近真的牺牲,编剧的一刀。
沈近真是《追风者》的女主,按照以往国产剧的逻辑,女主一般到最后都是大团圆结局,或是强行安排主角光环。
但在第36集,《追风者》再次让我们看到了之前提到的尊重,不整花里胡哨的虚无,也不搞每次都能逢凶化吉的神迹。
革命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有流血牺牲,老百姓会流,红军会流,而沈近真的牺牲是如实还原,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披荆斩棘的先辈们的尊重。
沈近真可能没有原型,但她是千千万万个追风者的样子,为了理想,为了革命,为了新中国,甘愿以自己的身躯护着老百姓,这样的牺牲有价值、有意义。
不像其他国产剧,总是会放一些无谓的牺牲,以此来换取观众的眼泪,这样一来,不仅歪解了历史,还误导了观众,以为英雄们只有莽,这样的电视剧充满了功利性,只想被好评,却罔顾事实。
《追风者》是讲红色金融的故事,但我也希望《追风者》能成为国产剧的追风者,让那些想跟观众共情却总是低估观众的国产剧们知道何为尊重,既是尊重历史,也是尊重观众,电视剧不该是胡编乱造。
《追风者》的谍战戏看起来比重并没有那么大,而且过程也不尽是传统谍战剧的打入敌方内部,电台传送情报或窃听之类的情节,看起来有些不寻常。
换句话说,比较怪,但正是这种怪带我们看到了谍战的另一面——真实,有时候谍战不一定是暗地里的你争我夺,明面上的针锋相对也是组成部分。
那《追风者》是通过什么来展示这种真实?细节——报纸。
不像其他谍战剧,总能获取对方重要人物的讲话,这在真实的谍战中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大部分谍战都是通过生活的琐碎和不起眼来完成。
报纸这种东西,满大街都是,是重要的舆论工具,但也是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工具,《追风者》的这一设计一语双关,一来展现了魏若来的人物特性,擅长分析,二来让观众看到真实谍战的另一面。
如沈图南登报让魏若来想出通过报纸得知售卖钨砂的底价,这一切只是因为魏若来有看报的习惯,但这种注意却成了魏若来进行钨砂交易的关键。
魏若来会想到报纸,并借助报纸的能力与思维并非空穴来风,天将神迹,而是在前面的剧情中导演就铺垫过相关情节。
如当初在上海时,家里墙上贴满了报纸,可见他爱读报,并用报纸上的信息看出了沈图南初到上海时使用的金融手段,以此进入了央行。
之后深感国府的腐朽,与老徐合作曝光他们内部的蝇营狗苟,用到的方法也是报纸的形式,如今报纸又成了破局的重要点,与之前的部分形成对照,足见剧作结构的严丝合缝,每一处反转都在诠释严谨。
最后两集除了剧本的成熟之外,还有角色对道的升华。
各自以自己的信仰来实现当初的抱负,角色方面完成了互文,并没有犯国产剧的通病,到最后角色的设定崩了。
魏若来从第一幕出场,他的志向就是报效国家,成就一番事业,与沈图南结识后,更是与之成为亲密师徒,希望携手奋战。
沈图南一心为国,即便肝脑涂地也想为国为民办实事,也跟魏若来胜似亲兄弟,欣赏他的初心与才华,希望自己也可如此。
到最后,两个人都在自己坚持的路上走了下去,并肩作战,上海是他们的起点,再次遇见又是一个起点,他们变了,但也都没变。
角色信仰一如既往,但都完成了成长与蜕变。
这种循序渐进的解构方法快慢相宜,观众看的舒服却也有不舍,因为全剧终了,但若有第二季,故事将会异常凶险,因为魏若来和孤雁(沈图南)在上海对接的第二年淞沪会战爆发了,上海沦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