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内外】饰演武则天:与凌庆成导演一起“还原”真实的武则天

◆孙萍

当凌庆成导演把历史传奇话剧《武则天女皇》的剧本递交给我的同时,还告知剧组已决定请我出演剧中主角武则天时,我不假思索地应承下来。我感谢导演和剧组对我的认可和信任,也为我的演艺生涯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我知道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女皇武则天,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如何在话剧舞台上正确地诠释和表现她,对任何一名专业演员来说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好在凌庆成导演亲自撰写的剧本,作为全剧的灵魂,那些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的文字,描述了恢宏的历史画面,每一幕都渗透了鲜活的人物情感和形象刻画。我确实把剧本读得烂熟于心,把武则天这个人物当成了不曾谋面却神交已久的友人去分析她、了解她。试想在金戈铁马、笑卧沙场的男权社会里,一代女皇该是怎样用权力的魔杖摆布江山社稷,威权宫庭内外的。但她作为女人的沧桑岁月和聚散离合又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抒发胸臆呢?我认为我不可能把武则天这个人物演得神形兼备、无可挑剔,但我会尽可能地按照导演和剧本的要求,把武则天这个人物演得性格饱满、不落俗套。

还有,凌庆成导演编写的这个剧本,立足点不是为武则天“翻案”,而是追求对武则天的“还原”。这种“还原”,不仅是一种历史真相的还原,更是一种人物形象的还原。正因为这样,我个人认为如何避开非黑即白、非好即坏这种二元对立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要把武则天演得有血有肉,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有追求的女人,这样才行。

武则天的性格特点是多面、复杂。许多评论者“攻其一点,不择其余。”是武则天真的喜欢“宫斗”吗?看看当年武则天因为貌美作为“武才人”进入大唐王朝皇宫时候,并没有投身于“宫斗”,即使伴随过唐太宗外出打猎,也没有争抢她人风头,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唐太宗死后,她就被“宫斗”出局。至于有人说那是因为皇宫里面有规定,没有给皇帝生过孩子但有“才人”身份的女人,在皇帝死后都要被送到京城之外的感业寺。或许有这种规定,但我们在历史书上看不到大唐王朝皇帝死后对其他嫔妃有这样的处理,所以,我坚持认为武则天被赶到感业寺,是“宫斗”的结果,而这种结果让武则天懂得了不参与“宫斗”,就会“被宫斗”。应该说,是“青灯古佛前满是悲凉”的历史残酷现实,教给了武则天“宫斗”。

从历史到现实,许多人还把眼光盯在武则天先是委身于唐太宗、后是爱恋唐太宗的儿子李治的事情上。有谁能够理解唐太宗身边美女环绕,却未曾“染指”过武则天的“情事”?既然唐太宗不曾爱恋过武则天,那武则天当然就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爱!我们从历史书籍中可以看到,武则天与唐太宗的儿子李治,不是“单项选择”,而是有着真情大爱的“双向选择”,他们之间情真、情切、情实,无视他们情感的一切评论,都是世俗、卑鄙的眼光,使用的都是“双标”。

很多人把武则天当女皇,重点放在“权”上。实际上,武则天心里想的是“唐王朝的辉煌”,一心一意要擎起“大唐的脊梁”,要辅佐“盛世大唐”。不在其位,难谋其政。武则天如果不当女皇,就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追求与理想。武则天想“权”、爱“权”、要“权”,正是因为武则天做了皇帝,才使得大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四大强盛王朝之一。武则天没有辜负历史,历史也因此成就了武则天。

有评论说我在话剧《武则天女皇》最后一场结尾的大段台词,显示出我过往专业演员的功底。我则想说那是我痛彻领悟武则天一生后的真情独白。如果仅仅依靠背诵,不免会出差错还会显出力度不足,只有设身处地的理解,才会有激情四射的舞台迸发。

最为可贵的是处在历史巅峰的武则天,并不刻意需要当代的任何评价。她期待身后与心爱的丈夫——唐高宗的合葬,她愿意留下一块“无字碑”,愿意“举杯邀月陪伴朕的孤寂与悲伤,倾听那万劫不复的惆怅。”这个时候,她没有使用“皇帝的权力”,而是还原出一个“女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