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苏培盛。有时候我真是想不明白,我就想跟我们家槿汐安安全全退个休,怎么就这么多阻碍?”
“大家好,我是端妃,一个通关了所有剧本杀,已经没有什么新剧情给我解,只能看着别人折腾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后宫斗养老玩家。”
……
解读《甄嬛传》配角故事的短视频
以上台词出自短视频博主“大喜唠嗑家”拆解《甄嬛传》系列人物的开场白。这种新颖有趣的解读视频,提供了打开《甄嬛传》的另一把钥匙。
对于那些已经看厌了主角剧情线的观众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回味经典剧集、发现剧情彩蛋、验证某些猜想、体验小人物爽感或悲欢的方式。
这种从配角的视角打开一部影视剧的观剧方法——配角叙事,已经成为一股风潮。它不单单是个别优质影视剧衍生的“二创”热情,更暗示了一股潜流:让那些配角享有他们的完整人生,并呈现在观众面前。
壹
《甄嬛传》首播至今已有13年。早期的观剧方式,基本上是正序观看、精彩回顾和弹幕互动。剧粉有时必须忍耐甄嬛沦落甘露寺那段冗杂又低落的情节。
随着短视频平台与长视频平台通过合作解决版权之争,短视频平台创作者对原有剧集的重新剪辑发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观剧方式,还新建了直通爽感、直击名场面、直接爬梳剧情的短视频观剧方法。诸如“滴血认亲”“皇帝崩殂”等名场面,随手一搜便是,精准投喂剧粉。
搜索“滴血认亲名场面”,有大量短视频,且点赞数惊人
近两年,短视频创作者又将目光从甄嬛身上移开,投向那些被主角光芒所笼罩的配角们。
譬如从安陵容的视角来看,纵观她的一生,何尝不是一个可怜的后宫权谋的祭品。曾几何时,她也渴望爱情、友情和权势,想要改变自己和母亲的命运。结果呢,一个小地方的穷秀女,只能咽下无奈、委屈、不甘和忿恨。她的野心吞噬了自己。
安陵容传是《甄嬛传》的一个侧影。甄嬛的功成之路,埋有安陵容式的枯骨。
再如从一个更边缘的角色——皇后的贴身侍女剪秋来看,她亲眼见证了皇后一生的荣衰、忧惧与挣扎。皇后被亲姐姐夺去荣宠,又因之流产。痛苦浇灭了她青春的热望。隔壁的恩爱欢笑,如刀子般剜去她所有的良善与纯真。她开始恨,恨中有爱,爱而不得,不得便化为隐忍的疯魔。实在可恨,又实在可悲。
剪秋懂她的委屈与怨愤,舍生赴死地伴其左右。只是帝王多薄情,所有孽债情缘,不过是为甄嬛做嫁衣罢了。
毫不夸张地说,每个配角铺展开来,都能剪出一部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苦乐悲欢的传记。像“有点功夫在身上”的小允子、太医卫临、各个妃嫔、王子、宫女等,这些本是依附或反对主角的配角们,正借由“二创”短视频,慢慢地拿回自己的叙事权。
“大喜唠嗑家”建立了“甄·人物小传”栏目,专门解读配角
《甄嬛传》之外,其他优质剧集,同样有许多短视频创作者进行拆解。如《琅琊榜》,从飞流的视角打开,便是一出生死与共、死心塌地的“忠犬”故事;若从蔺晨的视角打开,就是展示一个风流不羁的谪仙人,如何被一个蒙受天大冤屈的少年将军所打动,不遗余力地相助于他的兄弟故事;从誉王妻子、亲信秦般弱等视角打开,又是一出默然的悲剧。
余则《知否知否》《步步惊心》《如懿传》《西游记》等剧集,都可以进行类似的解读。
从配角视角打开《知否知否》的解读视频
事实上,这种配角对于主角的“颠覆”,也不止于短视频领域网友自娱自乐式的“二创”,越来越多的专业创作者也在从这种视角的转换中获得灵感。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西游记》ip作品的嬗变。
从1986年版《西游记》开始,到1995年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大话西游》,后者虽然解构了前者的经典形象,但仍是在传统的主角身上进行创作。
网络时代推选出来的喜剧人,面对同一个题材,却更进一步,干脆避开主角,让那些被忽视的配角,一步一步登上舞台。
2015年,万合天宜团队制作电影《万万没想到:西游篇》,就发生了主配互换,让一个无名小妖成了救世英雄,孙悟空则是陪衬。
再到去年,《小妖怪的夏天》中的孙悟空连个脸都没露,完全沦为戏剧工具人。从“喜剧大赛”走出来的喜剧人,“少爷与我”“土豆吕严”两个组合,分别在两个微短剧中,沿用《小妖怪的夏天》的思路。至此,主配彻底颠覆。
《小妖怪的夏天》中的孙悟空形象
贰
配角叙事之所以成为风潮,首要原因当然是流量的引力。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十年,信息爆炸式增长,就连最近几年持续增长的短视频平台也进入内卷阶段,内容引爆越来越难实现,内容营销成本也不断变高。而经过筛选的经典ip,凭借自带的热度和用户粘性形成巨大的流量引力,创作者只要能拿出一个有效的、有趣的点,便可从中分一杯羹,因此自然会诱使众多的创作者对其进行“反刍”。
仍以《甄嬛传》为例,即使距其首播已经过去了十余年,其热度却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朽半分,稍有“风吹草动”仍能攀上热搜榜,这是一个永远在沸腾的流量池子。
只是,再厚的羊毛也禁不住一直薅,主角甄嬛的成长、爱情、友情、野心、权谋、王者归来、黑化与反攻,已经被嚼遍了,她的打开方式几乎已被穷尽。这种情况下,“二创”视角转向配角,是无奈,更是惊喜:它发现了一大片富饶的流量荒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剧都能像《甄嬛传》那样,创造出大量的配角叙事。我们不会无条件地共情每一个作品中的配角。只有那些经久不衰、品质上佳、极尽人生况味的影视剧作品,才有足够丰饶的土壤,供给配角叙事所需要的材料——充满戏剧张力和命运起伏的群像角色。
换言之,影视剧要像《西游记》《甄嬛传》一样爆火,形成一片流量池,如月亮一般,只要“抬头”,就看得见;然后群像配角得经得起咂摸,如此,当人们看久了月亮,或许才愿意瞥向旁边的群星。
叁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因,配角叙事本质上都是配角的突围与胜利。但主观层面,仍需深究,总是充当工具人、垫脚石和背景板的配角们,凭什么吸引剧粉的注意?
窃以为,配角叙事,一方面可以让剧粉重新审视剧情,感受主角的悲欣与智谋,犹如看一部新剧;同时,还能获得一种迥异于主角的、相对边缘却不可或缺的小人物故事体验。
这种小人物故事体验,正是配角叙事立足的心理依据。因为它和主角叙事一样,同样饱含酸甜苦辣,且在精神距离上,与戏外的多数人更为接近。
像甄嬛这样,出场即有“莞莞类卿”的容貌加持,又通诗词、琴艺、舞蹈,人情练达,谋略无双,出身不低,天生的绝对的主角,与芸芸众生的相似度有多高?
甄嬛的进阶与光辉,我们无法企及;但安陵容的无奈与卑微,我们心有戚戚。
抖音热搜词条“人人都是安陵容,人人都不如安陵容”
切换到电视剧《狂飙》中,高启强倒是从一个普通鱼贩发迹,可是他的借势、心机、眼力、判断与胆识,又岂是普通人能够“照抄”的?倘若穿越到剧中世界,多数人更似集团员工、菜市场鱼贩、饭店老板、过路食客和路上与高启强飙车的摩托青年。
从生死场爬出来,站在巅峰的人是稀缺的,甚至是唯一的;多数人没有网文里的“金手指”(使主角崛起的特殊能力)、金庸式大侠的神奇际遇和甄嬛、梅长苏、高启强般跌宕起伏的经历。我们更似剧中的配角,竭力完成这一生,便已足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配角叙事可以显露主角身上的“世袭”色彩:“世袭”某种家庭背景、社会关系、非人力可为的命运的恩赐,比如甄嬛那张脸和皇帝迷恋纯元的心意。安陵容的悲剧,掀开了蒙在甄嬛身上的那层带有迷惑性的面纱。
面纱背后,则是普罗大众的真实人生。
此外,配角叙事还暗藏了一种反讽态度,就是对主角形象及幕后创作者的嘲弄。
在戏剧中,主角们,往往占据着主线视角和大量戏份,在一定程度上褫夺了配角被理解和尊重的权利。
1990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小品《主角与配角》,便道出了这两种角色的生态。
如1994年的一部琼瑶剧《新月格格》。一名将军意外救下一名格格,形同养父女的两人暗生情愫。将军带格格回家。家人视她为亲人,将军儿子更是倾心爱慕。当将军、格格不管不顾地在一起时,明明受伤的是原配和儿子,格格却颇有底气地说:
“我是来加入这个家,不是来拆散这个家。”
b站视频博主“香菜碎碎念鸭”通过将军夫人的视角打开整部剧,针对女主的“无耻”表态,当即配上解说词:“我枪呢?我不是来击毙你的,我是来给你打开脑洞的!”博主痛快批判了主角的惺惺作态,对男女主角这种不切实际的自我美化和爱情至上,予以痛击。
当年观剧的很多人,会同情男女主的爱情,并对原配夫人刁难女主也是口诛笔伐,只因主角叙事是创作者的重心,他们必须为主角的行为逻辑进行辩护并使之合理化;而配角叙事可以脱离原创的叙事目标,代入自己的观念去理解,因此也更接近生活常识。
当然,这种反讽的姿态,并不会否定主角或影视剧本身。它只是让观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创作与生活、虚构和非虚构的边界。属于主角的,就像是虚构;属于我们的,则是充满缺陷、变化与无可奈何的非虚构,也就是众人所处的生活。
肆
更广而言之,反叛经典偶像,建构配角叙事,这种创作视角的转化的背后,是对社会上的一种集体思绪的附和——比起明星、领导及某些更为崇高的对象,我们更愿意多关注自己及身边的事情。
过去,我们偏爱孙悟空反抗强权、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高大上”的故事;现在,我们更容易被《小妖怪的夏天》里心酸的打工人所感动,对《大王别慌张》中夸诞的职场写照而深有同感。
过去,我们理解琼瑶剧的爱情至上论,那些只要爱情、别的都可以牺牲的角色,仿佛是生命的唯一真谛;现在,爱情开始“退烧”,“搞钱”才是王道,更务实的生活态度使我们不再迷信虚假的精神兴奋剂,转而以自己的身体为庙宇,虔诚供奉,从不怠慢。
配角叙事正在成为一面辽阔的镜子,它照见的是一代人的处境。那些曾与甄嬛同呼吸,共命运的网友们,如今喊出了“人人都是安陵容”的口号,这种自我调侃折射出来的,焉知不是一种无奈与悲愤。
同时,配角位置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博大。
鲁奖作家张莉在n-talk文学之夜谈女性视角时,曾提到对《简·爱》的解读方式。遵循男女主角的立场与视线来看,我们会读到爱情的美妙与高贵;而当她读到了那本《阁楼上的疯女人》时,你会猛地惊醒,在罗切斯特眼里的前妻,那个疯女人,何尝不是一个“被压迫到失声的女人”?而罗切斯特也可能因此成为一个“令人厌恶的男人”。
张莉在n-talk文学之夜的演讲
这不是要贬低《简·爱》或小说人物,而是说,视角的转化,尤其是充当背景的配角们的视角,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示和情感抚慰。
他们——那些配角的故事,很重要。
文/李瑞峰 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