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的魔咒打破, 今年这部《小丑》炸了

“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

这句话放在今年这部《小丑》没出来之前我是非常认同的。

希斯莱杰在2008年出演的《蝙蝠侠》电影中的小丑一角,确实非常的生动形象,人物内心世界全是的非常到位,希斯莱杰的出演也让这个小丑角色更加丰满形象。每一代小丑的扮演者都是背负着前一代小丑扮演者的压力和光环突破出来的。希斯莱杰当年饰演小丑的时候,每天藏在自己的屋子里,为了找到小丑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容,他不断地对着镜子模仿学习。

他在自己2017年的一部纪录片《我是希斯莱杰》中曾经讲述过自己饰演小丑的那段日子。他不断的学习最终找到了扮演小丑的精髓所在,他在那个状态中体会到了小丑的内心世界,也逐渐理解了小丑之所以成为“小丑”的原因。

希斯莱杰后来的死,为小丑这个角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希斯莱杰死前扮演的最后一个角色,全部终结在了小丑的故事中。“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刹那间成为了很多影迷追悼他的一种方式,当然不可置否的是,希斯莱杰的出色表演力,确实把小丑这个角色演活了。

但是,今年这部《小丑》的出现,奥斯卡、戛纳奖获得者杰昆菲尼克斯影帝级别的出演,让我对小丑这个形象的再次出现眼前一亮。

小丑,它再次活了过来。

就像前人扮演小丑的演员一样,杰昆菲尼克斯也经历了探寻小丑内心的辛酸历程。他为了更好的诠释小丑这个角色,在拍摄前暴瘦47斤,一度瘦到了120斤,才展现出来电影中我们看到的那几个惊悚的画面。瘦骨嶙峋的后背、杀掉同事时的目露凶光、极度扭曲的身体,从视觉效果上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小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孤独。

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小丑,饱受精神病的折磨,他会不断地发出不合时宜的大笑,引来周围人的嘲讽和欺凌。他的精神问题没有人会关注,陌生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神经病,却不曾对其加以保护给予关怀。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小丑在电影中发出大笑的时候,往往是最令人难受且压抑的。

那种孤独的笑声、无法被众人理解的笑声、说话时都忍不住发出的笑声,让人听了觉得特别痛苦。或许我们无法和小丑的内心想法达到完全的一致和共鸣,但是我们至少能够通过杰昆菲尼克斯的感染力感受到小丑在精神病方面的痛苦,这一点,杰昆菲尼克斯真的做到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句话用来形容小丑这个角色再适合不过了。可是既然探寻小丑的起源,我们当然要看小丑他背后的故事,而不是看他在《蝙蝠侠》的故事中和蝙蝠侠斗智斗勇的故事。当然,这并不是说《小丑》的小丑不是一个聪明且勇敢的人。杰昆菲尼克斯带给我们一个能够引发共鸣的小丑、一个不仅仅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小丑。

只是我们在这部探寻小丑起源的电影中更应该关注的,是小丑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他孤独、痛苦、不被人理解的偏执和“为什么要毁灭哥谭市?”的真实想法。

电影中最微妙的部分在于小丑的妄想症。小丑的精神妄想症完全的遗传了他的母亲潘妮弗兰克。潘妮的精神妄想症可以到什么程度呢?她妄想自己是托马斯韦恩的情人,并且把亚瑟弗兰克当作她和韦恩的孩子,还经常不断地写信给韦恩,以博得关注和同情。

电影通过小丑妄想隔壁年轻女孩和他是一对情侣的故事,展现了小丑无比孤独的内心世界。当他来到精神病院看到母亲病例的那一刻,他终于和自己和解了。他认识到自己可能根本不是韦恩的私生子,他的母亲从小殴打他这样的事我们不得而知。所以这里其实留下了一个非常扑朔迷离的观点:亚瑟到底是不是托马斯韦恩的私生子?这样的问题留给大家在最后作讨论。

总体来说,今年这部《小丑》真的炸了。无论是惊动美国军方的电影院中的小丑事件,还是它得到的观众评分超过9分的赞美和口碑,都无疑体现了今年这部《小丑》超越前作形象的又一新突破。

希斯莱杰死后,如果说“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是毋庸置疑的。可是现在都9102年了,我们是不是该做出一些对小丑的改变了呢?今年这部《小丑》豆瓣评分9.1,在北美上映时还曾掀起了多股社会事件。不得不说,这部《小丑》,它直击人们内心的那种痛苦,是最容易引发社会人群的共鸣感的。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如同莎士比亚说的这句话一样,我们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小丑。这个小丑代表了我们在最无助、最痛苦时的挣扎和反抗,它代表了我们的求生欲和迫切的需求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这么一个小丑,至少在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能勇敢地站出来,不必像那些恐怖事件那样暴力,我们需要的不是丧失理智的暴力行为,我们需要的是公平的对待和权利的保障。

小丑所带给我们的反思,不是教我们如何施暴,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对待“它”心存敬畏。

这,难道不是一种值得敬畏的勇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