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热辣滚烫》票房破31.5亿,全靠营销和噱头?

23日,贾玲及电影《热辣滚烫》又双叒叕登上了热搜榜。

原来,贾玲近日接受了鲁豫的采访,称如果给她一次机会重拍《你好,李焕英》会拍得更有电影感,但《你好,李焕英》那最初的懵懂氛围,实在是令人难以割舍。

而贾玲最新的社交平台动态,一句“总有人问我在拍什么~你看到什么我就拍了什么呗~”也是对近期关于她以及电影《热辣滚烫》票房的争议。

而最近最大的争议,便是《热辣滚烫》票房的成功是不是因为营销。

上映14天,截至23日22:11:39《热辣滚烫》票房已经破了31.56亿,目前是稳居春节档票房总冠军位置。

在豆瓣,评分也从7.8分上升到7.9分,要知道,这0.1分的评分人数涨了12.75倍。

只是不少打一星的网友,除了吐槽剧情外,更多的是在营销和关于她变瘦上。有网友觉得她满篇都写着容貌焦虑,还建议她把电影名改成《贾玲减肥》。

甚至还有人列数了《热辣滚烫》七宗罪,里面都是在吐槽营销、减肥、贾玲演技上。

第七条甚至还打出了“将中国电影拉下深渊”的罪过。

就连贾玲电影的高票房,一些网友也觉得是营销的功劳。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热辣滚烫》该片改编自日本电影《百元之恋》,讲述了宅家多年的杜乐莹(贾玲饰)结识了拳击教练昊坤(雷佳音饰)后,克服接踵而至的考验开启滚烫人生的故事。

贾玲曾在采访中表示,因为观众对她太熟悉,为了让观众更入戏多些陌生感,她特意为角色增重了40斤,从170多斤开始增,增到了210斤。

所以电影里最初呈现的她真的暴肥,非常丧。

后来她的蜕变,完全是脱胎换骨。

这也让一些人觉得电影内容是贾玲减肥,票房高是营销的功劳。

在我看来,“《热辣滚烫》靠过度营销才能拿下这么大票房”的离谱程度,不亚于“让大家去西湖边上背英语,就能人均成为马爸爸”。

很多业内从营销的理论与专业性上,解释过这一点了:营销是一种定向行为,在有限的经费里让最多的垂直受众能了解,就是成功的。如果营销可以做到如此一本万利,那么其他电影为什么不加大营销经费?

不过我想,很多说《热辣滚烫》过度营销的人,并不是不明白这一点,而是太害怕《热辣滚烫》能卖到30亿的核心能量了——贾玲作为一个被极度刻板印象封锁的喜剧演员,她用大家陌生的姿态,也能挖掘出观众的共鸣。

如果说之前的【胖胖的女喜剧人】是她成功的标签,那她拒绝再用这样的标签,一样能创造新卖点。

从剧情来说,一个惯于讨好别人的女生如何成长,对于很多女生被刻板印象pua一生的大环境,本来就是有市场转化的空间的,然而没有人去做。

关注她能不能奋起反抗,重塑人格,并不在很多电影的主角视角之内。

或者说以前有人做过,但充满算计,浅尝辄止,满满刻板印象和生硬的爽文反转。

《热辣滚烫》我已经连刷三次,在各平台不遗余力安利电影无数次的观众都承认:贾玲的电影并非技法纯熟,但贾玲做到的,是把每一个细节都注入真情实感。

乐莹乐丹与父母的“家庭群岛关系”,乐莹对豆豆的包容与成全,乐莹和昊坤的情感关系和权力地位的变化,还有乐莹内在的改变与成长……真实可信,纤毫精准,不同的人总会被不同的细节打动,高票房是被这不同的感动一点点堆起来的。

最后说一点,我其实特别不愿意《热辣滚烫》变成某些人的擂台,一会儿说“全靠减肥做噱头”,一会儿说“成功全靠营销”,或者被当成性别议题的箭靶。

喜欢或者不喜欢都是你的权利,客观一点就行,看到别人的成功不要破防,不要诛心,也不要无中生有,世界将成为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