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曲学术品味卓然不凡,钢琴家周善祥演绎“钢琴五百年”

“通过对作曲家、曲目和历史的研究,把自己的想象力,变成我们现在听起来觉得很美、很有想象力、很有趣的音乐,这是我作为演奏家的梦想。我希望与听众们一起感受音乐中的风景。”1月6-8日,华裔青年钢琴家周善祥将携70余首经典曲目,全背谱在上海开启三天五场“音乐马拉松”,如同美术馆中的“时空之旅”一般,带领乐迷游历“钢琴五百年”。

周善祥在音乐、自然科学、数学乃至游戏开发上均有建树;他凭借极强的领悟力和专注力,成为具有辨识度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从不参加国际大赛,只弹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多年前,周善祥买下一座法国的教堂,不仅在其中居住、与朋友聚会,也开音乐会,与音乐对话。而他与音乐对话的方式堪称“考古”——大量阅读乐谱和文献,尝试与作曲家完成跨时空的对话,同时也在演奏中注入自己的理解。

“现代钢琴是一种用来演奏原本并不为它准备的音乐作品的乐器。无论是巴赫、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甚至李斯特的键盘乐作品,它们都不是为现代钢琴创作的。” 在周善祥看来,音乐演奏应当“自然地传达作曲家的原意,并与听众的情感产生共鸣”。他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词来描述在现代钢琴上演绎这些古老的作品——“翻译”。

“演绎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为何能将数量众多的钢琴曲目背下来?周善祥告诉记者,在他的脑海中有充满数字的音乐密码。“比如我们拿到一张卡片代表几个数字,那么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名词,比如——我在上海煮饭,就可以构成一个故事。同样,不同钢琴曲中的段落,也在我的脑海中构成了不同的音乐密码,所以谱子就可以印在脑中了。”

在周善祥看来,音乐里也有很多“数学”。“比如音符与音符的关系,耳朵又是如何听到这些音乐的,大脑又如何分析和判断这些音乐,从音符与音符构成的关系里获得更深的意义,获得美的享受——这些都可以统称为数学,当然也关乎神经科学。”他认为,数学和音乐都是非常需要创造力的领域,“我现在也在研究ai创作与音乐的关系,以及会对音乐产生的影响”。

此次献演沪上的“钢琴五百年”,源自周善祥应奥地利古城林茨邀请而策划的五场独奏系列音乐会,此前已在奥地利林茨、德国鲁尔钢琴音乐节和日本东京上演。“钢琴五百年”所选曲目创作时间横跨五个世纪,选取了从1520至2020年500年间,周善祥认为最值得聆听、也最为喜爱的大师之作。音乐会将每一百年分为一个主题,包括“黄金时代”“对比”“心智的启蒙”“愿景”“多元”五个部分。

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认为,这五场音乐会的选曲学术品味卓然不凡。其中,不仅收录了听众熟悉的音乐大师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作品,也将视野放至更广阔的天地,将目光看向16、17世纪约翰·布尔、托马斯·塔利斯,20世纪的乔治·格什温、乔治·里盖蒂、武满彻,以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当下。通过这个系列,周善祥将挖掘和演绎那些极少在20世纪之后演奏、兼具审美与历史价值的重要作品,展现18、19世纪键盘音乐核心曲目外不被大众了解的沧海遗珠,以其独特的曲目组合方式,串联起键盘乐史不同时期的分野,向听众展示出一个更为立体、丰富多彩的钢琴音乐世界。

20世纪是一个难以被归类的时代,或许没有其他词汇比“多元文化”更适合用来命名最后一场音乐会。来自俄罗斯的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立陶宛的美国人戈多夫斯基,美国作曲家格什温,英国作曲家索拉布伊,匈牙利作曲家里盖蒂,爱沙尼亚作曲家阿尔沃·帕特,日本作曲家武满彻和出生于中国台湾、生活在法国的周善祥自己,各自展现了世界各国音乐的传统与先锋,也各自自成一派。从20世纪开始直至当代,音乐的表达开始走向个人化、个性化的表达与诠释。不变的是,他们所凝聚的艺术价值。

在第五场音乐会中,周善祥将奏响自己创作的《国画练习曲》。拥有多元文化成长背景的周善祥,每次来到亚洲巡演,都不会错过当地的美术馆。“我特别喜欢看中国古代的绘画,特别喜欢郑波桥笔下的墨竹与荷花。我也还记得几年前来上海大剧院演出的间隙,前往对面的上海博物馆参观,恰好看到了当时正在展出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善祥对记者说,在作曲时他的脑海里也会浮现出很或具体或抽象的画面,“不只是看到的风景,还有很多艺术家的意念,这是中国国画给我的灵感”。

  作者:姜方

文:姜方图:演出方编辑:王彦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