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松果财经,作者|一棵菠菜
2005年12月15日,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车进入中国,拉开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序幕。18年后的今天,国产及进口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渗透我国超三分之一的乘用车市场,与油车二分天下的愿景渐趋实现。
今年11月,随着购车需求进一步释放,车企产品优惠政策不断加持,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又取得发展新突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7.4万辆和102.6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9.2%和30%,创造历史最高纪录。
但高歌猛进的同时,瓶颈期也难以避免。具体而言,库存压力、利润率低下、环比增速不高等问题造成的阴影正在笼罩行业。数据显示,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连续四个月处于上升状态,截至11月已经突破60%大关达到60.4%,环比增长1.8个百分点,全年来看,仅次于受到春节假期影响的1月和最淡季的3月。
而不久前,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提到,今年前三季度汽车行业收入同比增长10%,成本同比增长11%,整体利润率为4.9%,低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5.6%的平均水平。另外,从11月销量数据来看,排名前20的新能源车企中,销量与上月相比基本持平甚至降低的情况占到半数以上。
当前正处年底冲量之际,新能源车企的焦虑显而易见,这种情况下,价格策略究竟还能产生多大成效?
头部车企销量环比增速并不显著,问界却成最大黑马?
整体来看,对比去年同期而言,11月不少车企均实现了亮眼的销量突破。
根据公开数据,11月销量排名TOP10车企中,比亚迪仍然稳坐销冠,销量达到301378辆,同比增长31.1%;排在第三的吉利实现销量65034辆,同比增长87.7%;排在第五、第六的长安、埃安分别实现销量50598辆、41567辆,分别同比增长57%、44.5%;而理想、长城、小鹏、问界均跻身前十,销量同比增速均超100%,其中,小鹏表现最为亮眼,同比增速达到244.9%。
而能取得这样的表现,“价格战”仍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有“双11”这样的大促节点的11月。
据了解,11月初,比亚迪打响了降价的第一枪,宣布11月1日-30日期间海洋网旗下护卫舰07、海豚、海豹冠军版、宋PLUS冠军版、驱逐舰05冠军版5款车型限时优惠,优惠幅度最高可达18000元。紧接着,埃安汽车针对AION Y Plus等车型,推出限时99元抵5999元购车款、全系2年0息、至高4000元置换补贴等优惠政策,还配有限时2折抢原厂电桩的活动。随后,长城汽车旗下明星车型也加入了降价的行列,如新款欧拉闪电猫限时优惠3万元……
事实上,为稳定自身市场份额和达成全年销售目标,新能源汽车厂商今年以来已经进行了多轮价格战。从年初特斯拉降价开始,低价优惠的比拼便延续至今,叠加年底冲量的背景,预计新一轮组合拳竞赛只会更加激烈。可以说,当前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已经对降价优惠的策略形成了较强的路径依赖。
不过,由数据也可以看出,大部分主流新能源车企销量环比增速并不显著。比如,11月,比亚迪销量环比增长仅0.1%、小鹏汽车销量环比增长0.2%、理想汽车销量环比增长1.5%、长城汽车销量环比增长2.3%……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行业库存压力较大的一大原因,并可能预示着,专注降价优惠的老路慢慢走不通了,车企需要重新寻找破局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主流新能源车企逐渐陷入销量焦虑之时,销量排名TOP10车企中,也出现一匹黑马——问界。
11月,问界共计销售18827辆,环比增长48.2%,其中问界新M7交付15242辆,连续两个月交付破万。
而新M7能够持续大放异彩,主要得益于华为智选车模式为其提供了独特的供应链优势。华为智选车模式指的是: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以及渠道销售,在产品造型、内外饰设计及品牌营销方面赋能车企的一种产销模式。赛力斯作为这种创新模式的首位合作伙伴,从彼时的低谷,到现在凭借问界新M7“大爆”,无疑是用事实证明了供应链合作优化为企业带来的潜力。
具体而言,智选车模式下,赛力斯和华为有着明确的分工。作为老牌汽车生产商,赛力斯拥有三电核心技术、智能化工厂、超级电驱智能技术平台等优势,因此着力产品研发、生产、交付与售后;华为则深度加持产品的软实力,如问界新M7搭载了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实现了不依赖于高精地图的高速、城区高阶智能驾驶。
两相综合也造就了强大的产品力。近日,《2023懂车帝冬测》公布了问界系列车型的部分测试结果,在智能驾驶、亏电油耗、纯电续航等多维度测试中,问界系列车型在冰雪极寒极限工况条件下综合表现优异。
虽然不可否认,问界能实现销量突破也有优惠政策助力,但能在近几个月,实现销量的节节高升,归根结底还是自身产品力足够强劲,这也表明,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车企实现更大的销量突破已经不能仅仅依靠价格战。
特斯拉涨价先行,已掀开新的竞争帷幕?
其实,新能源汽车行业愈发重视供应链、价格战或不再是主要驱动的迹象,也可以从近段时间“降价先行者”特斯拉开始涨价事件窥见。
11月,在其他玩家仍然执着价格战时,特斯拉一个月内连续4次涨价。深究来看,涨价举措背后,是公司盈利压力的加大,财报显示,特斯拉2023年第三季度毛利率17.9%,低于上半年的18.7%。
但在同行都在以各类优惠政策冲量之际,其逆势涨价显然需要一定底气支撑。
具体而言,特斯拉的定价方式通常不考虑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竞争对手的价格,其底层的逻辑是只要产品保持行业先进性,就理应在定价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产品先进性则主要依托于公司强大的供应链和资源整合能力。
据了解,特斯拉拥有从制造到分销的一体化集成式供应链,且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一方面,从2020年开始,特斯拉一直在推进电池、半导体芯片、电机、充电桩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内部化。且随着锂价格的飞涨,特斯拉甚至有可能进入锂的开采和精炼领域,从根本上降低由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激增可能性。整体而言,这些举措无疑利于特斯拉将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另一方面,打造超级工厂,实现高自动化。以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为例,其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汽车生产线,包括原料运输、冲压、焊接,都是由一字型生产线自动完成,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产能效率上,可实现10分钟生产约18辆车,生产一辆Model Y 平均约34秒。车辆在工厂经过各项检测工作后,就会被直接派送到全国交付中心。超强的生产效率配合快速运输,使得特斯拉做到了按需生产,基本达到了产品零库存。
基于供应链优势,11月,特斯拉国内销量超6.55万,环比劲增129%,同比增长5%。
而特斯拉、问界等品牌如此重视供应链,背后主要还是消费需求驱动和行业升级趋势指引。
具体来看,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虽然会被各类优惠政策吸引,但本质上还是最关注产品的可靠性。南方都市报2023年8月的调研报告显示,“出行成本低”“行车噪声小,驾驶感受好”“智能化程度高”是吸引受访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因素,比例依次为64.79%、61.97%、54.93%。而这些产品价值终究还是要靠供应链赋予。
另外,新能源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能“跑”多远,也取决于供应链。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我国智能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升至46.93%,预计全年将突破50%,而在2018年这一数值仅为0.32%。智驾时代悄无声息地到来,自然也对企业供应链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的韧性,致力于自主研发,提升企业发展的内生价值。比如,在自研零部件上,埃安、长安、极氪等车企陆续加入自研电池队伍。与此同时,为争取更大的话语权,许多车企也开启独立造车时代,如近期蔚来以31.6亿元从江淮收购第一先进制造基地和第二先进制造基地的生产设备和资产。
由当前相关车企的动作来看,无论是拼流量还是拼渠道,最终都会回归到以“供应链”为主题的角斗场中。而在“供应链为王”的时代,具备更大市场声量的也必将是那些真正拥有产业链主导权的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