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 长大后有变更好吗?

最初关注到这部电影是因为看了林俊杰演唱的主题曲《我们很好》的MV,也是电影的预告片剪辑。当时就被歌词传达的隐忍和剧情展现的跌宕所震撼。原来,在我们无病呻吟也要淌几滴泪才肯走过的青春,有人真的在水深火热中翻滚。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是岁月静好,成长需要太多力量。

《少年的你》无疑是火了,作为十一后的“爆款”,票房口碑双丰收。夸奖的话,你们应该也看腻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和排山倒海般的夸赞背后所存在的瑕疵。

世界从未曾因我们是年少就充满善意。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在学校开不开心,某种意义上,学生就等同于数字。一张张纸冰冷试卷上的考分才是你在学校的真实反映,分高就是优秀,分低就是不良。能读书就是健康,而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视。我们被灌输只要做一个身体健康且会考试的机器就行,其他的都留给长大后再说。可长大之后呢?我们遇到的问题就不攻自破,迎刃而解了吗?

在年轻时,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做什么,很多事我们只是凭感觉就那样做了,尤其在十几岁的年纪,自以为活得像个大人,假装成熟。就像电影中黄觉饰演的老警察在讲述审讯校园暴力犯时说的那样“原来,没有人知道人是可以被活活打死的。”

因此,要感谢《少年的你》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现实的题材,虽然电影对暴力的画面表现的很委婉,但全片充斥的克制与隐忍更能让人感到冲击。这两年,从《我不是药神》到《少年的你》,越来越多取材自现实题材的电影上映。这是不是也释放了一个信号,或许我们国家也可以有更多像《熔炉》、《杀人回忆》这样的电影来推动不足的地方改进,让被忽视的角落得到关注。

《少年的你》上映后总是被拿来跟同样是反映校园暴力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下文简称《悲伤》)相比。先忽略后者的电影完成质量,单论内容,二者是不等同的。《悲伤》带给我们的更多是恨,而《少年的你》则给我们更多心疼。如果非要比较,就电影而言,《少年的你》比《悲伤》更高明、立意更深。它不仅展现了这朵“恶之花”,还告诉了我们孕育这朵花的种子是什么。少年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小北是天生就爱打架吗?陈念是从小就不需要朋友吗?还有魏莱领导的“蛇蝎女生”三人组是怎么变得这么暴力的?难道真是人性本恶?

本片告诉我们,未成年人的阴暗背后都有成人的因素作用,更多的原因来自父母。这些年只要谈到原生家庭,就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可见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有多深。成年人的世界有自己的价值观,已经养成固有思维的他们很难融入青少年的精神生活,隔阂就会越来越深。就好比,他们不懂年轻人为什么爱听摇滚乐听嘻哈,不懂这些孩子到底在抗争什么。这种鸿沟越来越大,个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孤立,沟通减少自然也无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缺失父母关爱的小北只能被迫成为小混混,混沌度日。

而看似很关爱陈念的陈念母亲,也因为生计奔波而无法敏锐察觉到女儿的异常。只留下一句“你一个人在家反而好”,就让女儿一个人默默承受这一切还要故作坚强。

魏莱的父母更是冰冷的典型,父亲在女儿复读后没和她说过一句话,母亲只会偏袒溺爱。甚至在学校发生了学生自杀的大事,而且还跟自己女儿有关时,她不先查清女儿的问题,反而责怪死者心理素质太差不能抗压进而讽刺死者的家庭,一种自上而下审视别人的优越感,也就导致了魏莱的偏执与冷血,人格难免发生扭曲。

还有最崇尚暴力的罗婷,原来是受到爱打人的父亲的影响。

两面派的林小渺,也有其母身上软弱的影子。(电影中,学校要开除她,其母当即给老师跪下。)

这些没有细致展现的片段,都在交代未成年人的扭曲是什么原因在作祟。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到底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电影留给家长的议题,希望看过电影的父母们都能回去反思一下,也问问自己的孩子,你今天过得快乐吗?

如果说家长提供了滋生罪恶的诱因,那么学校和老师的不作为无疑就是催化剂。本该维护班级公平公正的班主任,在看到陈念椅子上那一滩红色的液体后,只是象征性问了一句“这是谁干的”。对老师来说,高考最重要,此刻只有学习是大事,任何耽误学习时间的事都是小事,这“一摊红”只是学生之间单纯的恶作剧,丝毫没有必要为此耽误时间去彻查。看到老师这样的态度,我有理由相信胡小蝶死前不是没有找过老师,一定是校方这样的不作为,才让她放弃了生命最后的稻草,任由欺侮却无力回击。

老师的做法,无疑是纵容了施暴者的恶行。除了家长和老师,在我们单纯的学生时代,我们还能找谁?求助于大人,得到的只能是“小孩子家家能有什么事啊,高考完了就好了”的回答。警察呢?取名为“正义”谐音的郑易却没有给这件事起伸张正义的作用,还害陈念在躲避追击时差点暴露。从小我们就被灌输要听大人的话,可未成年人要怎么信任这些大人呢?这些电影背面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其实电影后半部分的破案环节,剧情是有点垮的。案情上有很多漏洞,但导演很聪明,没有去过多展现推理过程和案件经过。在这里也要聊聊抄袭的问题。影片中的犯罪,比起《嫌疑犯X的献身》里聪明的石神先生布的局可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如果抄袭成立,那这也是抄了形式没抄到精髓。还有被诟病的陈念与小北之间相互取暖共生的关系也是直指抄袭《白夜行》。关于东野圭吾这两部作品,小说和影视作品我都看过,所以对影片最后小北的付出,我并不觉得感动和震撼。但是,如果抛开两部原著,就电影而言,是不存在抄袭的。日本版《嫌疑犯X的献身》里石神先生趴在看守所地上痛哭的戏份和本片两个少年在看守所见面隔着玻璃相视一笑又默默啜泣的戏,都同样震慑人心。

两部作品都在情感冲击上,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沉重与压抑。不管是前者的汹涌还是后者的克制,我们都能感受到不同年龄人对这种无奈又痛心命运的承载。所以,我们可以说《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了东野圭吾的作品,但就电影而言,我们不能说电影是抄袭的作品。因为电影已经就小说做了太多改编,这些改编足以让我们忘却那些前作的痕迹,成为一部独立的作品,况且这部作品完成的还不错。看到此处,你们一定会骂我为抄袭洗地。

首先,我要说我也是东野圭吾的粉丝,其次,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也最恨抄袭。但抄袭与否应该交给专业人士和有关部门界定。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感受电影传达的内容,有最真挚的领悟就足够了。其实对本片,我最不满的不是抄袭与否,而是本片似乎将解决暴力的出路交给了高考。

影片中,陈念和陈念妈妈都坚信,只要熬过高考就好了。考去了其他城市,就可以离开目前的纷扰。高考完,做微商欠的钱就可以不还了?离开了这里,就不会有新的暴力产生了?考上了全国最高学府,就可以摆脱暴力的阴影成为一个获得自由的“新人”了吗?施暴者会因为学历的增加,而改变人性,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吗?受害者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忘了这一切,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自由的活在阳光下吗?没有说高考的不是,只是在说全都把问题的答案交给一场考试,有些浅薄了。

有些阴影会活在心里一辈子,尤其在我们的青少年时期。举个我个人的例子,我小学二年级时某天改做错的数学题,我发现只是在一个特简单的步骤上马虎导致了结果出错,最后的数据只要直接添加一位数就对了。于是我就改过来了,去找数学老师判作业。数学老师只是粗略地瞟了一眼就认定是我改题的时候直接抄了别人的答案。甚至在我解释的时候,用长指甲戳我的脑门,导致我被划伤出血。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是个抄作业的坏孩子,让大家都不要学我这么厚颜无耻,犯了错还狡辩,甚至鼓励大家孤立我,还请了我的家长。那两天,我走到哪,背后都充斥着这样的声音“不要跟她玩,她是抄作业的坏学生。”在我母亲来了向她解释清楚来龙去脉也看过作业本后,她还是没有给我道歉。她以我当时只是改错了为由向全班澄清了我没有抄袭,却并没有就她的问题和过激的行为道歉,也没有把事情真相还原。这件事虽然过去很多年,我还是感到阵阵刺痛。

你也可以说这只是一件小事,是我小题大做。可是,它就是对我当时幼小的心灵烙印了伤痕。如今,我已经工作很多年,提起老师,我内心还是耿耿于怀。自那之后我遇到了很多好老师,可我再也无法信任她们。我内心很抵触教师这个职业,在全家都劝我高考报师范专业的时候,我没有听从。不是在这卖惨装可怜,只是想说从阴影中走出来真的很难,不是已经毕业了事情就过去了。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内心的伤痛,这些办法,学校和家长都没有教过。高考和年纪的增长也没有将痛苦一笔勾销的本事。这是电影没有深入阐释的。

还有影片张口就来的鸡汤神句,如“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我爱一个人就要给她最好的结局”、“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等,都有些让人出戏的感觉。

这些突兀如QQ签名的金句,还是带着国产青春片的烙印,略显尴尬!就像你在听歌剧突然插播了一段相声,没让人感到画龙点睛,只觉得故意煽情引发泪点,这些都是影片的不足之处。

其实暴力不只存在于校园,职场同样有暴力,情侣间、亲人间也有。有些暴力是殴打是头破血流,有些是冷暴力,是沉默是冷淡。我们该怎么杜绝这些暴力?毕竟,这个世界不是人人都那么幸运,在遇到暴力的同时身后能有个小北给撑腰。

我总结了几点办法,与君共勉。

首先,不要成为一个施暴者,让自己内心阳光些,可以多读书多参加社交活动。你会发现,放开拳头比紧握双拳轻松很多。其次,遇到事情不要憋在心里,哪怕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要想办法倾诉出来。最后,远离那个会带给你这些负面情绪的人,你会发现你也有一双爱笑的眼睛。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阳光美好的人,虽然离开了学校的课堂,可我们在社会中还会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希望我们都能变得更好,成为年少时那个很渴望成为的人。毕竟,不管你愿不愿意,你是个大人了啊,不是吗?

我是晓酌电影评分系统,您的每一分钱都值得被珍惜,不要随意便宜烂片。

本片评分(满分5星)供参考

主演演技:★★★★

剧情:★★★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