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类型电影相关, 两个重要的术语即“非类型”电影与“反类型”

与类型电影相关,有两个重要的术语即“非类型”电影与“反类型”电影。非类型电影一般是指与类型电影无关的,追求个性化、风格化的艺术电影、作者电影:反类型电影则是对于类型电影某些程式的有意对抗、颠覆和戏拟化,也可能是对多种类型的杂糅拼贴,还可能属于某种类型电影,也可能超越于类型电影,成为一种很难归纳定位的超类型电影。

从这个角度看,华语电影大片在类型性追求上还存在着混乱和迷失。“大片类型”是在类型的建构与解构、类型性与非类型性、反类型性的复杂纠葛冲突态势中完成的。所以,华语电影大片往往表现出异于类型电影及综合杂糅多种类型等特征。也就是说,表现于华语电影大片,类型这一源于好莱坞的“他者”还处在与中国电影的本土化现实不断磨合的过程之中。

表现之一就是“大片”的类型性追求不彻底,不恰当地混合了一些艺术电影、作者电影的非类型性的追求。华语电影大片的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等,都有过艺术电影的拍片经历,也有过市场和艺术矛盾冲突乃至惨痛的“票房教训”。他们既可能主动追求类型性,也可能不自觉地在大片创作中流露出精英意识或艺术电影情结。比如,《英雄》对于武侠电影的非类型性首先在于思想上对“侠”的精神的解构,在叙事上,则一反武侠电影叙事力量逐渐积累,最后摊牌大决斗大结局的叙事规则,并且是逐渐消解。“英雄们从刺杀秦王的慷慨动机,最后逐渐悟出秦王不能杀最后是无名拿着剑柄对秦王轻轻的一磕,完成了象征性的‘刺秦’。

再如,《夜宴》中的厉帝不再是类型电影对人物要求的性格单一、平面化的扁平人物形象,他复杂至极,大起大落,在积极入世,极尽争权夺利之后竟至于突然抛弃一切,为情自杀,显然不符合情节和性格发展的逻辑。而《无极》则表现出陈凯歌的过高的立意和过于复杂的主题追求表现,如其所言,“这部电影实际上可以涵盖一切”。他执著于让震撼性的影像和简单化的叙事承载过多过于抽象、也过于复杂的主题,无疑背离了类型电影的表现规律。

表现之二是偏于混乱、不够和谐的类型杂糅特点。华语电影大片具有明显的类型杂糅的特点,是对多种类型电影的综合。最主要的原初类型自然是武侠片、动作片,《英雄》《十面埋伏》《夜宴》《无极》多多少少都有武侠电影的基础,特别是每部电影都以武打场面为主要卖点更是明证。但是,武打相较于以前有很大的变化。如《英雄》中的武打,变成了一种风格写意唯美的“武之舞”(贾磊磊语),《夜宴》中开场的水乡打斗也有这种特点:《无极》中的武打则具有动漫化的超现实的风格;面《集结号》中激烈的现代枪战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武侠电影中冷兵器决斗的现代转化。当然,《集结号》更为重要的类型基础是战争电英雄主义电影。

此外,《夜宴》在武侠片、动作片的类型基础之外,还以爱情片类型的某些特征作为自己的类型基础。《夜宴》的类型杂糅性,被论者戏称为“古装历史动作悲剧艺术片,“是一个杂交的类型品种,是一部用商业模式操作,好莱坞类型与东方情调结合在一起的,区域最广大的国际市场和最大化的观众规模的杂交”的“拼盘’式的影片”。同样,《赤壁》也被称为“拼盘式”娱乐大片,“延续了故事、场景、演员、元素、风格和样式的“拼凑模式”。

类型杂糅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古典好莱坞之后,世界电影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是类型边界的不断模糊,是综合杂糅多种类型的反类型电影、“超级类型电影”的不断出现。但是,一部影片应该有一个主导类型,否则就会让观众无所适从,因为观众看电影之前会有一种关于类型的期待视野,创作者可以有所打破,但不能打破太多。对于以《疯狂的石头》为代表的小成本喜剧电影,类型杂糅、戏拟反讽的“无厘头”可能是其制胜之道,但对于电影大片,尤其是《赤壁》这样的“类史诗大片”,过于丰富驳杂的类型杂糅和“戏拟”风格则会使影片显得“拼盘”,不伦不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