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场力:关键时刻不失常,一上场就发挥实力

一个人的悲剧不在他输了,而是他差点就赢了。

没人知道机会何时会来,但当机会突然降临时,你能否顶住压力,顺利展现过去累积的实力?

在关键时刻正常或失常,足以让两个天分相同的人,走向不同的结果,也在一线之间,决定了成功和可惜的差别。

1980年,一位大联盟球探如此形容一名棒球界的明日之星:“他是难得一见的天生好手,比真正的超级巨星更像巨星;他的气势,半径50英里内的人都难以抵挡。”

他是比利.比恩(Billy Beane),当年18岁,拥有球探梦寐以求的体格、超凡的运动天赋、完美的体能条件,打击、长打、防守、上垒无所不能;

他不但是无懈可击的“全能型球员”,更能击出其他人一辈子都难做到的精彩好球。对这些相中比恩的球探而言,他们无疑亲眼见证了一名伟大球员的诞生;而比恩本人,同样对此深信不疑。

只是,当比恩站上大联盟正式比赛的那一刻,一切都变了样。

于是,1990年4月,比恩终于不再走向球场。他脱下选手制服,转任奥克兰运动家队(Oakland Athletics)的球探,进入人生的另一阶段,也开启畅销小说《魔球》(Moneyball)的第一篇章。

面对压力时,能否展现应有的实力?

接下来,是另一个故事。

在NBA的标准里,他肯定不是“传统认定”中的优秀球员。他的身高中等、体格也不算突出,纵使曾在NCAA(美国大学篮球锦标赛)拿下优异的统计数据。

参与2010年NBA选秀时,球探们还是“刻意”地忽视了他全能而平衡的表现,让他因而落榜。直至参加夏季联赛,他才获选加入金州勇士队(Golden State Warriors),正式进入NBA。

只是,在NBA的日子,对他来说又是另一阶段的打击。在接连被勇士队、休士顿火箭队(Houston Rocket)释出后,他终于获得纽约尼克队(New York Knicks)的一纸合约。

但是,在动身前往纽约的过程中,他无意做太多准备,甚至计划在哥哥的沙发上栖身度日,因为,他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在纽约待多久。

这些他所经历的不顺,外界始终隐晦不愿明讲,他却打从心里明白:因为他是亚裔,就算有再多数字佐证,别人就是不相信他会打球。

不过,2012年2月4日,这一切就在瞬间改变。

那天,在面对纽泽西篮网队(New Jersey Nets)的比赛上,尼克队的主力球员负伤,导致总教练无牌可打,只能指派即将在3天后被解约的他替补上场。

那是他第一次在正规赛中获得主控全队的机会,很少人认识他,但是,他却一举攻下全场最高的25分,带领尼克打败篮网。

从那天起,他一夕成名,他用36分钟证明自己,证明过去10年的努力,证明那些偏见、忽视都是错误;他用****36****分钟,让球坛看见他,让全世界的目光再也离不开他。

他是林书豪,相信你一定听过他。

比利.比恩和林书豪,同样的优秀选手,同样认真,同样的野心与自我鞭策,却换来完全相反的结果。

谈到比恩,你会觉得可惜,谈到林书豪,却是激励人心,究竟他们的差别在哪里?他们从哪一天、哪一点开始,走向不同的路、迎向不同的结果?

在最关键的时刻,林书豪面对压力、沉稳应对,把握住他在NBA继续生存的唯一机会;

但是,比恩却任由自己与外界的期待将他摧毁,他失常、他怯场、他总是想太多,最后,他非但没有改变世界,反而让世界改变了他。

不靠运气或神迹,是锻炼出的心理素质

面对生命里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你我,都可能是林书豪,也都可能是比恩。我们都希望在考试、面试、谈判、简报等重要时刻,发挥实力、一举成功。

但是,我们也同样深深畏惧失常的可能,因为那意味着所有的努力与准备,都将因为一瞬间的失败而功亏一篑。《这辈子只能这样吗?》作者肯尼斯.克利斯汀(Kenneth Christian)说:“一个人的悲剧不在他输了,而是他差点就赢了。”

在这个以结果论输赢的世界里,没有人希望成为悲剧的主角,但残酷的是,现实不一定会再次给你机会。知名演员杨紫琼也说:“你可以有梦想,但光是这样还不够,要平时就准备好,机会一来就掌握。”

在林书豪和比恩的例子中,能否抓住机会的关键,在于他们面对压力的表现:正常与失常。这足以让林书豪和比恩走向不同的结果,也在一线之间,决定了成功和可惜的差别。

“即使面对压力与竞争,依然能将个人潜力发挥到极致者,就是赢家。”《你可以不只这样》一书明白指出,在天分、努力都相当的条件下,输家和赢家和最大的不同,在于赢家能在压力与紧张下表现得比其他人更好;

这并非运气,也绝非神迹,纯粹是他们锻炼出强大的心理素质,因而能在极大压力下,依然发挥平时的实力与水准。

换句话说,在关键时刻败给压力的人,只能换得“练习100分,上场50分”的成果;但是,能对抗压力的赢家,练习100分,结果也会是100分。

也难怪美国60年代高尔夫名将杰克.尼可拉斯(Jack Nicklaus)曾感叹地说:“最让大多数高尔夫球员感到挫折的,不是他们缺乏天分,而是没有办法始终如一地击出好球。”

而这份在关键时刻依然临危不乱、沉稳应对的能力,在英文被称作Be Clutch,用来形容运动员在面对如NBA总决赛、高尔夫巡回赛最后一洞的极端压力下,还能拥有优异表现的能耐。

在日文中,这份能力则被称为“本番力”,沿用电影、电视演出的正式上场、正式开录之意,借代为在攸关胜负、事关成败的正式场合上,能不受内、外在压力影响,发挥既有实力、不失常的本领。

相信自己会成功,聚焦在当下的行动

2012年3月22日,在尼克队对上费城76人队(Philadelphia 76ers)一役时,林书豪以最后10分钟的10颗罚球协助队上逆转得胜;

赛后,在谈到那“十发十中”的罚球时,他这样形容自己对抗压力的每一秒钟:“保持出手节奏、顺着球感,只要不要想太多,命中率自然会提升。”

世界高尔夫球后曾雅妮也曾如此叙述她看待比赛与成败的方法:“我从来都不知道比赛收入有多少,我只想专心地打好每一场比赛,并从中获得进步就好。”

老虎伍兹(Tiger Woods)甚至大方坦承,自己求胜的诀窍无他,就是单纯地“相信自己会赢”。

在林书豪、曾雅妮、老虎伍兹的例子中,我们看见“本番力”在他们身上发酵而成的、清晰的轨迹:透过明确的目标和自律的精神,他们懂得聚焦当下、不受成败影响;

而对成功的信念,让他们能够停止自我怀疑、积极准备应对。更重要的是,在正式上场前,他们都累积了1万小时的练习与努力,拥有取胜的能力,不靠运气。

事实上,本番力不只是运动场、考场或舞台上需要的能力。对经理人来说,面对近年金融海啸、欧债危机等冲击,每个危机时刻,都攸关企业的生死存续;

每个关键决策,都决定了个人、企业的名誉,和数百、千名员工的未来。而也正是这种时候,抗压能力与心理素质左右了个人冷静判断的能力,因为每个人都不希望在这里跌跤,每个人都希望逆转情势、一战成名。

“一个人成功了,不代表他就能在压力下表现良好;但是,能对抗压力的人,一定会是成功的人。”《为什么练习100分,结果50分?》作者保罗.苏利文(Paul Sullivan)说。

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正如林书豪不会知道2月4日即将改变他的一生,但是,因为他永远为比赛、为压力做好万全准备,让他能够一举抓紧机会、扭转一切。

我们也许难以成为林书豪,但我们可以开始为未来做好准备,不再失常、不再凸槌、不再功亏一篑。

在关键时刻,我们不再当被世界改变的人,而是做改变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