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养 何以为家
黑暗的现实如同一张弥天大网,压得每个人都无法喘息,重重巨压下,人性被扭曲,希望被吞噬。童年的苦楚和无奈想必是这世上最深的业障,影片所表现的不仅是12岁赞恩的黑暗时光,更是第三世界集体难民的黑暗时光。
电影《何以为家》以回环的结构倒叙的方式,采用了纯粹的儿童视角探讨了多个以儿童为中心的经典主题,将战争置于后景,将家庭置于前景,实写家庭悲剧,虚写战争阴霾,渐渐勾勒出了底层人物的浮世绘。在闪回中折射出黎巴贫民区社会剖面与牵动整个世界的难民议题,但影片在写实影像中蕴含的情感力量与现实价值更加令人痛彻心扉。
《何以为家》采用了更直接的方式,用一个个长镜头捕捉全景图像。影片一开头就是俯拍大全景为观众呈现了破败不堪的黎巴嫩贫民区,以街道上空及街道孩子嬉闹交替的方式,再用近景的嬉闹带观众走进人物,破败不堪的居民楼、铺满黑色圆圈轮胎的房顶、垃圾废水霸占的巷道、抽烟的男孩烟雾缭绕、钢管拼凑的“枪”打闹的男孩、尘土飞扬的巷子,向观众展现了黎巴嫩贫民窟破败混乱景象的多个维度,创造了真实立体的动乱世界,使得该片兼具艺术性、观赏性以及反思性等深刻内涵。
电影在人物命运的表现上,展现了一种宿命论的色彩,12岁的赞恩穿着蓝色的外套,红色的裤子,永远没有打理整齐过的头发,忧郁的眼神,丰富了人物的常态化形象。二者融汇充满了对生活无奈又无力改变的沉重感。独具写实的手法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于平实的生活场景中揭示出赞恩成长的宿命感。而他所谓的懂事并非变得成熟稳重,而是在赤裸裸的现实所迫中的别无选择,增添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影片基调压抑,节奏缓慢,充满绝望和幽暗的灯光。矮小,拥挤又破烂的房屋中小孩子的哭闹声,晃动镜头下呈现出拥挤密集的人群街道上,来往的车辆声,嘈杂的人群声还有那时而警醒人们的警报声。用最朴实的镜头客观冷静地将社会最黑暗的一面撕开给世人看,在戳中社会痛点的同时,能够引起观众深思。
纪实手法的采用,同期声的录制更是增加了影片的代入感的真实性,音乐音响的高度配合,还有那低沉悠缓的大提琴音,伴随着剧情的推进,在每一个起承转合都恰到好处,于无形之中触及人们的内心。
而影片最悲哀的其实并不是底层生活的逼仄悲苦,也不是孩童为了摆脱苦难的流浪和离别,而是成人社会对天真善意的误读与碾压,以及百般挣扎之后无从挣脱的宿命。导演通过手持晃动镜头捕捉这些隐忍而客观的记录,为影片增添了逼近真实的质感,令观者在平静的语气中,感受到深厚的悲悯。
所以我们无法说这部电影会推动人类对于难民问题的关注,但是透过电影我们看到人性是如何在每个个体的善恶中闪光,在战争和暴力面前,什么应该敬畏,什么值得珍惜。
有人一生被童年治愈,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河南善达传媒有限公司
乐善好施,方达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