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一部好剧,可惜观众已经审美疲劳

央视黄金档背书,收视率却被芒果的《底线》反超,网络数据始终徘徊在热播之外,连一些小制作网剧都没PK过,这便是电视剧《大考》面临的现状。

该剧开播之前,很多声音拿他对标央视年初上映的《人世间》,认为国剧又要出一部质量扎实的正剧,持续现实正剧题材的魅力。

但正片上线之后,却迎来收视、网播双双扑街的尴尬,既没有产生《人世间》般的影响力,也没有黄金档热播剧应有的排面,成绩委实让人唏嘘。

是作品质量拖了后腿吗?非也。

看过《大考》的观众可能会有弃剧的理由,但应该很少会指出内容质量问题,这部作品从演员到剧本、内容制作,都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正剧应该有的真实感,它做到了。

故事以2020年特殊环境下的高考为背景,讲述了高三生们面临突如其来的考验,与社会各界共同克服困难,完成人生中意义非凡的一次“大考”。

叙事线从学生、家长、老师们的日常生活展开,风格非常生活化。

高三生们天不亮就早起刷题,早饭边吃边赶着上课的情景,相信很多观众都经历过,那时候的生活,每天都有紧迫感,也处处都是烟火气。

学霸周密计划着刷题效率,学渣想着如何与老师、家长斗智斗勇,独自生活的留守少女田雯雯(李庚希饰),则多了两项日常:思念与恐惧。

思念在远方打拼的父母,恐惧一个人生活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少年们成长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各有各的苦恼,却又都在高考这条道上汇集而行。

陈宝国王千源饰演两位教学理念不同的校长,一个坚持“论分数论”,严抓纪律、打题海战,这风格8090后的观众应该很熟悉,是经常巡视的校长没跑了。

年长的史校长(陈宝国饰)更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走题海战术,专攻精细出题策略,有点像我们学生时代严格却又慈祥的老师,让人感到亲切。

两位校长理念不同,却都有着相似的教学育人责任感。

王校长外冷内热,他的教育理念看起来有点过时,却真心热爱着教育行业、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会被叛逆的学生气得暴走,也会因贫困生啃馒头想办法解决问题。

甚至,王校长几乎将所有精力都贡献给了教育,导致疏忽了女儿的成长,这让他的岳父史校长耿耿于怀,两人也经常因为教育理念不同掰头,场面相当有趣。

剧中每个角色几乎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原型,每一个场景几乎都是生活一角的缩影,在故事落地方面,《大考》不输《人世间》等正剧,很有感染力。

特殊背景下的命题,故事也紧扣了。

《大考》主线是2020年的高考,便免不了从当年的背景下挖掘动人故事,编剧以高考为核心,将故事发散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全民封控?如何保障学生们的高考步调?

在大众看不到的角落,很多人都在努力,校长与老师们反复测试网课教学,努力解决上网、信号、直播效果与学生信息交流等问题。

看似简单的东西,实践上往往状况百出,仅网课这一项上,很多课堂便先败给了网络拥堵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才有了我们在社会新闻中看到的有序网课。

停工停课后,学生家长们在干什么?

每一个心无旁骛拼高考的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们的家庭,有些家长的支持,是隐形的、松散的,有些家长的支持,则是尖锐的、严控的。

留守少女田雯雯的父母看起来亏欠女儿很多,没办法给予她陪伴,也没办法及时回家与女儿一起过年,但这个家庭,又是2020最常见的普通打工人家庭。

剧中有个桥段非常扎心,田父因为要等修车与妻子分路回家,中途又决定折返回当时风险很大的武汉,与最美逆行者的目的不同,他的目的是早点回收货款。

返程可能会面临感染危险,但不返程的话,货物积压、货款无法回收,接下来他与家人将面临的是无钱还债、房子被拍卖的现实,这些压力无形却很致命。

没有人不希望走一条安全的路,可生活注定有人要做出逆行选择,最美逆行者是为人民而战,返程的田父,是为家庭而战,这就是生活,百般无奈,仍要挺上。

工薪家庭出身的吴家俊,相对来说生活比田雯雯更稳定一些,他的父母不必为经济压力做出艰难选择,但面对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高考,也严阵以待。

吴母在工作与照顾孩子之间毅然选择了辞职,她是家庭剧里很常见的鸡娃妈妈,教育理念与孩子背道而驰,却也是一心为孩子的未来拼搏着。

无论田父还是吴母,他们与其他家长一样,都在与孩子一起经历着人生考试。

《大考》这个剧名,针对的不仅是高考的学生,还在陪伴学生高考的家长、老师,以及经历人生挑战的所有人,是2020年全国人民都经历过的“大考”。

这段记忆不是那么轻松,《大考》保留了严肃,也在尝试活泼。

可能是考虑到了题材比较沉重,编剧在戏剧化的处理上尽量做了调和,用了不少诙谐可爱的表现手法与剧情设计,两位校长的互怼便是典型。

不过,《大考》最精妙的一笔,应该是让胡先煦拍了场剧中剧的“大孝”。

他饰演的学霸周博文与王骁饰演的周父,每天都在上演着“学霸儿子”花式盘“冤种父亲”戏码,断父亲的网、卖掉父亲的游戏账号都是常规操作。

被气到全身冒烟却又有点怂的周父,则总是用最强硬的语气说着最怂的话,前脚刚想捶打“太孝顺”的儿子,后脚就被儿子的冷面吓退,主动跑腿求放过。

客观来说,这个父亲其实挺糟心的,每天不务正业沉迷游戏,家庭所有重担都压着妻子一个人身上,无论周博文还是观众,都很难认可人物行为。

别人是丧偶式育儿,他是家庭生活的全方面“丧偶”,呈现的矛盾底色其实很压抑,但编剧的戏剧化处理,给予了观众喘息机会,调节了追剧体验。

观众可以在“大笑”与“大孝”中获得欢乐,也能在欢乐之后思考剧情,严肃的内核与活泼外表完美结合,给《大考》增加了多元亮色。

整体来看,《大考》作为一部现实题材正剧绝对是过关的,没有大的质量问题,从制作角色来看,处处都是优点,可这样一部剧,为何成绩扑了?

关键原因,是它面世在了一个错误的时机。

对大众来说,2020以来的三年很长,长到我们在不断循环着,也很短,短到我们的人生好像缺失了三年,大家对于这个阶段的体验,都不算美好。

我们曾经因众志成城与之抗争,热血与泪水并存过,如果《大考》紧挨故事发展的时间线面世,它会踩在全民共情的好时机,促成一份动人的激励。

电影《中国医生》的成功便是典型证明,前期以这一背景为题的拼盘电视剧《在一起》、《最美逆行者》虽然质量良莠不齐,却也赢得不少掌声。

但当大量影视作品回忆过这一段故事后,观众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点审美疲劳,更糟糕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观众都因为“重复”而逐渐失去回忆的耐心。

与将我们正在经历或刚刚经历的现实搬上荧屏相比,大家更希望在影视作品中找到一个更轻松的情绪出口,以释放生活中的压力,而不是再次重复情绪记忆。

这种情况下,如《大考》般的题材,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共情时机。

制作方反而不如待这一阶段彻底过去,待大众走过艰难时光,当特殊的奋斗记忆已经成为历史时再搬上荧屏,或许,它还能成为一段情怀回忆。

在题材的疲软期面世,再好的质量也难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大考》的失利,并不是作品质量差,而是观众需求低,无法提及追剧的兴趣。

或许这一次《大考》的失利,也是观众对影视行业的一次“大考”,题材需要拓展一点了,不要因为前期的成功而盯着一个福利题材不断产出。

观众会审美疲劳,市场也会产生疲倦,好作品应该不断寻求突破,好团队应该不断推陈出新,“大考”是资源的整合,“大考”也需要将资源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