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从这部电影看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期热播的《海的尽头是草原》,再一次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讲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讴歌赞美了草原大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时间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国内爆发了严重饥荒,在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出现了一大批孤儿。得益于内蒙古得天独厚的农牧业生产环境,成为当时有条件接收养活孤儿的省份。

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乌兰夫了解到情况后,主动请缨,立下“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军令状,把这些孩子接回内蒙古抚养。内蒙古广大牧民们省吃俭用,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毫无保留地把好东西留给这些孩子们吃,好衣服留给这些孩子们穿,教孩子们骑马、打猎,供他们接受教育。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留下了民族团结互助友爱、感天动地的人间佳话。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中,来自南方的孤儿杜思珩得到草原伊德尔一家无条件的爱,也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缩影。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为促进民族团结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伊德尔”们,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没有今天新时代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

民族团结,在今天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因为,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形势下,内部团结稳定是抵消外部风险冲击的不二法宝。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各民族必须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海的尽头是草原》还有一处细节,伊德尔一家和广大牧民们从最开始的家徒四壁,到后来住进了宽敞的蒙古包,再到后来搬进了敞亮的大砖瓦房,四世同堂,以及剧中多次出现的牛羊骏马、网络直播间、草原旅游、天蓝草绿等各类小康、现代化元素,折射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没有落下,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现行标准下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困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局面。

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有五大特点: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三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是坚持共同繁荣发展。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56个民族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作者:范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