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脱离现实?说这话的没事吧?

这几天有一部电影《隐入尘烟》,引起了互联网的一些争吵。起因很简单,在短视频的帮助之下,这部原本票房可能百万就结束的电影,在目前的预测之中是有希望破亿的。而有热度的东西自然会引发争论。

有一些人说这部片是抹黑了中国,是把民族伤疤揭露给别人看,故意去迎合西方视角。当我看到这些言论的时候,我就知道有一些人的猎巫运动开始了。

同学们一定要警惕这种故意带风向的做法,他想要让我们的爱国沾上疯狂,我只能说我必须站出来抵制这种蛊惑人心。我们一定要讲道理,这部电影的内容没有任何指责社会的地方,说这部电影抹黑社会的根本就没看电影内容。全篇就是一个现实的社会,甚至还带着一丝温情。

你可以说他哥哥嫂子是混蛋。你可以说富裕的张家为富不仁,但是一万元住楼房与其他的政策是存在的。为他备好受精鸡蛋的邻居大妈以及牧场的小哥和供销社的店员卖他人情,让他长期赊账。还有邻居指责他哥哥不仗义,不给他办个像样的婚礼等等。

这都是现实的世界,甚至说全世界都是这般光景。其实大家如果要看真实的中国,还是那句话,必须看纪录片。因为电影会为了效果而刻意的去营造一些东西,是为了调动你的情绪,但现实往往没有那么多戏剧化的故事。

我推荐一部名为《算命》的纪录片,同样是在西北的地区的生活,但比隐入尘烟更加致郁。因为在这部纪录片里,没有爱情,没有温情,没有光明,有的只是一个浮躁的世界,一个残忍不忍直视的世界,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世界。而这样纪实的作品才能窥见中国历史的一点。

我看到这几天文青开始发病,说什么金钱都流向了不缺钱的人,爱意都流向了不缺爱的人,苦难也流向了能吃苦的人。文青发病矫情,我觉得很好,能共情不错,有人性是好事情。但是文青请注意一个现实,那就是不是为了过审电影结尾加的最后几句话。

要知道,有铁这样的人如果能够活下来,最后的结局肯定是五保户。这是最近几年政府工作强推的项目。如果大家还记得《最后棒棒》这部纪录片,就会知道其中很多人在这个政策下是过上惬意的晚年。

但是遗憾的是,最勤劳最脾气好的老黄却永远看不到好日子的来临了。算命的主人公最后也是在国家的帮扶下过上了好日子。石珍珠女士终于可以干净的坐在明亮的房子里了。

我们当然要去批判社会黑暗。就比如昨天那段蓝田县老人询问土地流转费而被群嘲的视频。在嘲讽下,老人的手一直抖动不止,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现实。这种弱势群体被欺负被羞辱,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愤怒,黑暗不会消失,我们只能尽全力去做事。

但关键是你必须关心现实的人,你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到感动,但不能仅仅只限于感动。你在电影院哭了,发了朋友圈就完了吗?当然如果你生活艰辛,我不会苛求你,我只希望有余力的同学们,不要只哀民生之多艰。我们能做多少做多少好吗?

不扯远了。说回电影内容,影片的结尾,女主跌入小河去世,村里有老人看见了,有人说这反映了农村的人情冷漠。我想说,电影里很明显能看到在河渠上的都是老头老太太,他们走路都不利索女主的死是个意外也是必然的。

因为一个苦难的生活是不允许有美好的结局的。你哪怕把这个故事放到欧美去也是一样的。不知道大家看过一部电影《莫娣》没有,两部电影的故事架构很像,而且结局基本上大差不差。

说白了,女主肯定是必死的,不是掉进河里就是被车撞死,要么就得病死。因为一切为了电影出彩,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是什么?是倒在春天来临前的最后一个寒夜。莫娣与贵英都是倒在了生活慢慢好转的时候,这种悲惨是深入骨髓的。

因为在文艺作品里,如果一个人非常苦难,他的去世反而会让读者有一种解脱。观众最难以接受的就是,明明一切都在变好,眼看就要苦尽甘来,眼看就要蒸蒸日上了。这种略带着希望的苦命鸳鸯,最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与同情。人类对爱情的最高幻想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之所以要把故事放在这种苦难之人的身上,就是为了更好凸显人文精神的内核,即我拥有爱,我便富有的主题。

所以这部电影不是黑暗的现实,反而它还有一些积极的东西,因为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炙热的爱,这部电影只是借了西北黄沙漫天的一个壳。你只要把电影看完,就能感受到电影是为了突出主人公之间的爱意。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在海外获得提名,也不是靠什么揭露伤疤,而是在镜头语言与布景场面上非常大胆且富有个人特色。导演运用了高饱和度的画面,使得一个本身情节压抑的电影反而在画面上柔和靓丽,尤其是在展现两个主人公独处时的画面,更是格外有生命力。

在电影美学上,这是很重要的技巧得分。这种有深度,有技巧,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拿到提名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反对西方中心论,但是也不要走极端。逢西就反,我们必须冷静的看清楚现实。现实就是我们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也长期会被西方丑化、矮化、扭曲化。有没有这种电影都不重要,因为人家想抹黑你就不愁没有素材。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西方怎么看,就停下我们的文艺创作。

我们的影视作品已经多久没有穷人了。大家仔细去想想,现在我们影视作品当中,穷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农民又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那些精致的浮空都市剧里,我们这些农村出来的各个负面形象,骗财,好色,懒惰,不讲卫生等等。好不容易有些农村扶贫剧又要强行给农村人戴上各种缺德帽子,刻薄寡恩,鼠目寸光,见利忘义。我想问问城市里的妖魔鬼怪难道少了吗?

今天有这种影视作品能出来,能有一个非常积极有铁这样的农民形象出现。他温柔体贴,他坚韧,这对我们整个文艺创作来说无疑是一件极大的好事。我们终于回到了人民创作的正确道路上来了。

歌颂劳动者是永恒的艺术追求啊,看看现在这些傻叉电视剧吧,个个都是校园小姐,个个都是光鲜亮丽。大众被引导关心这些小布尔乔亚的鸡毛蒜皮,却对劳苦大众的惊涛骇浪不屑一顾。现在很多人喜欢宏大叙事,还特别喜欢cos 证件模仿开会,在网上装着一副很懂很明白的样子。张口工业化,闭口城市化,让农民开车去种地,就是这些人的妙计。

但是他们永远逃不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穷人是否与他对等,他们不会认同,因为他们只是把人换算成劳动力。但是在这个逻辑里面,马太效应是越发明显的,没有资本的老少边穷地带的人,就注定低人一头。他们已经在互联网上大肆宣扬钱既是权利的观点,他们还给这种算账方式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理性算账。

可是我们这个共和国好像不是这么算的吧。我们知道正如这个酷暑一般,会有人不幸,我们知道,正如那个冬天一般,会有人不幸,我们不要赞美,不要歌颂,甚至不要同情。我们只需要以后我们再也不要这样,好吗?有铁们,贵英们老实勤劳很好说话,那他们就应该被欺负,被忽视,被抛弃吗?不,我们是“干人”的队伍,是穷人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