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ZAAR对话《少年与海》: 拍电影就是在寻找答案

由新人导演孙傲谦执导,于坤杰、李蔓瑄、孙心福、兰海主演的电影《少年与海》在月初亮相釜山国际电影节。

电影入围了本届釜山影展的“新浪潮”单元,也是制片人顿河继《送我上青云》之后第二次担任青年导演处女作制片人。

影片讲述了由于坤杰饰演的少年小杰为了完成一幅“大海”主题的剪贴画,渴望得到一本《海洋百科》图书。表姐(李蔓瑄 饰)原本答应为弟弟买书,然而大舅突遭车祸,真凶拒不赔偿,全家陷入麻烦之中。

辽宁营口的公路、海边,来来往往的住在汽车旅店的司机,少年与海的秘密在现实与幻想的边缘浮现。

这一次,电影《少年与海》带着它的魔幻和浪漫,来到第三届平遥国际影展“影展之最”单元。

芭姐在平遥的第八天,也跟随《少年与海》团队全程记录了从红毯到映后见面会的精彩难忘瞬间。

跟女主角李蔓瑄聊了聊初次触电的全新体验和时尚经;和小杰的饰演者于坤杰一起回忆了他在片场的“捣蛋”趣事和营口美食。

跟导演孙傲谦谈到了创作之路上的寻找与得到,也跟制片人顿河共同探讨了行业的困局与出路。

以下是《时尚芭莎》电影组对话电影《少年与海》主创团队:

BAZAAR对话导演孙傲谦:

处女作不一定是一个导演最好的作品,但一定有着最多导演人生的痕迹。《少年与海》就脱胎自导演孙傲谦的真实过往。

电影让导演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归家乡,魔幻还原东北人情日常。

“拍电影对于我就是在寻找答案,不管是对生活还是艺术。”芭莎电影对话导演孙傲谦,倾听他因为梦想而坚持寻找到的答案。

BAZAAR对话李蔓瑄:

BAZAAR:第⼀部主演的电影就⼊围了釜⼭电影节“新浪潮”单元,当时⾛红毯的时候⼼情如何 ?

李蔓瑄:其实我没有想太多,我在车上的时候,其实我们三个人都不知道定点位置,也不知道下车就是要拍的。

我们以为中间还有一个内场,然后再是正式的红毯。现在你们看到那个视频其实是一下车有一个定点照,我们三个人都不知道。

我还穿着我经纪人的外套,制片人是先坐在前面,然后看到说怎么这么多记者。他说你把外套脱了,万一要拍,所以我就把外套给他了。

其实就是慌的是乱的。但下来的那一刻就觉得韩国那边的媒体还挺热情,所以就很开心。

BAZAAR:作为⾃⼰的⾸部表演作品,⼀上来就担任⼥主⻆。在进组前或者包括开拍后的⼀段时间,多少会⾯临不⼩的⼼理压⼒?都是怎么克服的?

李蔓瑄:其实是这样,其实我当时是先拍了一个短片,当时还在山下上课的时候。

然后无意间公司人就说我看到不错的一个短片,我估计你会喜欢,我看完了之后我就想说可不可以去见一下导演?

因为我知道他在找女主演,但是找的肯定不是我这型的,导演想找的女主角的形象其实是朴素型的,没有想让我来演这个角色。

当时我见了之后我也知道导演是什么意思,其实我对于刚刚说的压力跟忐忑这方面是完全没有,我想我就是要演。

所以我第一次见完面,导演就说再看吧,但是我说你起码给我一个试戏的机会。后来又约了一次试戏,导演可能就觉得我很坚持,就动摇了。

BAZAAR:之前在釜⼭的映后⻅⾯会,你向观众分享你眼中的⼩杰和表姐的关系,其中有提到在⼩杰⾯前的她的这种”⺟亲的身份”,在演绎的时候你是如何把握两者的边界以及维持好这个“度”的

李蔓瑄:我觉得其实这个导演的手法里面就有带,蒙太奇的一些大远景的,它其实是两个时空里的事情。

一些山坡上开头那些全都是关于母亲的,也是我演的。但是拉回现实当中,在表姐跟她生活的过程当中那些照顾,比如说吹头发那场戏什么的,一般姐弟俩其实都会混打乱闹那种。

但是可能导演也比较想让我演绎出来那种和谐,还有欢快就突出一些。其实还是剪掉了一部分,其实我跟他有很多一部分戏是我跟他更日常的东西。

当然那是剪掉了的,其实就看导演的把控。但在我理解其实就是日常朝夕相处的那些日子里面一些点的,一些细节的东西。

BAZAAR:在之前的采访当中,你是⼀个第⼀印象常常会“隔离”别⼈的⼈,在⽚场⼩杰刚开始会很“怕”你吗?

李蔓瑄:他没怕我,其实是我的长相,可能第一次见人家会有距离感。但是我并没有性格方面不肯与人接触这点。

当然你第一次见小朋友,你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会比较亲切一点。但显然他不吃这一套。

他其实刚开始还挺认生的。但是我确实很喜欢这个小孩,我第一眼就很喜欢这个小孩。虽然皮,但我觉得还是很灵的,然后很可爱,接触下来也确实是听话。

BAZAAR:其实不光是在釜⼭,这次《少年与海》在平遥的⾸映场也是⼀票难求,之前有预想到这样的情况吗?在你看来,电影⽬前最吸引观众进电影院的因素是?

李蔓瑄:没想,根本就没有想这些,因为也不在我考虑范围之内。我就是做好演员,演好我的戏就行,完全的相信导演。

之后宣发其实都不关我们的事,都是听天由命的事情。但是当然想要这个电影好吧,想要被更多人看到。

BAZAAR:在你还是设计师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来找过你拍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清楚⾃⼰是要⾛演员这条路的?

李蔓瑄:我两年多前吧,两年多前其实是有经纪公司找我,然后就一直有。

但是我都没想,因为我也没有学过,也没有怎么样,我想说先试试。

之前其实是有戏先去试,但是我完全是蒙的状态。我就觉得这个不太行我要去学一下,所以我其实是自己去一个短期的表演班上课,我觉得很有意思。

然后那时候就慢慢喜欢上,接触了山下学堂。前期就是花了一年的时间,我觉得好好学一下也是对我以后有帮助,所以去年我就一年都是在山下学堂上课,就这样。

BAZAAR:你曾说过《少年与海》这部戏拍摄过程中的创作环境像是在“造梦”,这个造梦除了戏中那件“疯⼦”⾐服的效果是你们突发奇想外,你还有哪些让你难忘的创作经历?

李蔓瑄:真的非常多,因为我是一个完全全新、特别期待的这么一个心态。

这是我第一部戏,所以我是打着鸡血去的,状态就是不一样。我每天都巨亢奋,就想着有什么新鲜的事情可以发生,除了戏我还可以帮点什么别的忙,其实很不一样的。

因为是新导演也跟我是年纪都差不多,所以我们沟通上来都是特别的近。所以就是大家一起去创作,没有说只做演员这件事情。

比如说现场的化妆或者服装、美术那方面,其实我之前是学艺术的,我们都是有聊的,怎么布景,然后衣服怎么可以做的更出彩一点。

所以全都是年龄相仿的人大家一起去,有点像一个毕业作品就是大家一起做毕设的感觉,没有那么的有隔离感,进了那个环境自然而然就会融为一体,我是很享受这次的经历。

而且全都是非职业演员,大家都特别的年轻。但对于我来说其实挺难的,因为他们不记词都是现场,导演说什么就是什么,告诉他们怎么演大概意思,然后让他们来说词什么的。

只有我其实是背词的,也看过本子的。所以有些地方我要接他们的戏,这个对我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

BAZAAR:⽬前作为演员,你的“野⼼”体现在?

李蔓瑄:我是野心就在于我自己想拍,而且我不想停。现在就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一个工作状态,我没有想太多,我就是想不停的工作,就那么转而已。

这是我的野心。而且因为我们山下毕业的人心态其实说实话比较佛系。但不代表着佛系这个东西是我们不想要,不会去争取。

我们在平衡的这么一个状态下会尽最大努力的做我们自己该做的事情,不是说我们来者不拒,就是做好一切我们该要做的准备,然后什么东西都接的住,是这么一个状态。

BAZAAR:去釜⼭当天红毯的造型和⻅⾯会造型都⾮常适合你,这是你⾃⼰的想法还是造型师的功劳,平时在穿搭这部分有没有⾃⼰独特的⼼得?

李蔓瑄:我没有特意想要展现一个什么样的风格,活动或者正式场合造型师会给我很多的选择和意见,我自己也会来挑选合适服装。”

自己活动上拍的照片,其实都是看状态。阳光好一点,心情,可能肢体表达出来东西也不太一样。拍外景跟酒店里面拍的感觉又是不一样,其实是环境因素影响的。

平常我其实特别不费劲,我自己穿衣服也是特别不费力的,就是能抓什么就穿什么。

因为我自己性格可能也比较男孩子气,而且平常我也不化妆,因为活动,平常工作活动已经一直在化,我平常就不是很爱打扮。

BAZAAR:之前看《北⽅⼀⽚苍茫》很想演⼀个很⽣活、很接地⽓的⻆⾊,现在这种想法和⽬标有没有改变?下⼀部戏最想尝试什么⻆⾊?

李蔓瑄:对,这种烟火气,这种调性的东西是我自己一直喜欢的东西,我是不会变的。但是我不排斥其他的东西,其他的可能。

因为我现在接触到的本子故事大多数都是偏向于现实主义一点的,跟文艺片。

但是我现在拍的一个片子应该算是偏商业片的,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就很有意思,我也很喜欢。

BAZAAR对话制⽚⼈顿河:

BAZAAR:这次《少年与海》⼏乎是全处⼥作阵容加上这样⼀个“超现实”的故事,这次的这个“局”是怎么攒成的?

顿河:其实我们真的非常感谢江志强江老板他做的“A.R.T计划”,扶持年轻导演,扶持文艺片,给低成本文艺更多可能性。

ART计划目前促成了四部电影,我参与了其中两部,一部是《送我上青云》,一部是《少年与海》,都是年轻导演第一次。也是机缘巧合,才有机会来做这两部电影。

江老板说过:拍新导演的作品,有的时候是在赌,也是需要有一点冒险精神的。

大家都知道做文艺片会有很多的困难,除了投资和回收,做文艺片处女作,你还会担心导演的完成度。

我觉得很幸运,合作的两个新导演都非常的好,在不同的维度,通俗点说就是赌对了。

BAZAAR:这是您继《送我上⻘云》之后第⼆次担任电影制⽚⼈,包括后⾯的《⻛平浪静》,选择这些⽂艺⽚题材的故事有出于您怎样的考虑?

顿河:我们划分文艺片和商业片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标准,好像商业片就是挣钱,文艺片就是不挣钱。

事实上,如果以是否挣钱为标准,很多商业片赔得很惨,他们才是“大文艺片”吧。

我们目前选择项目的心态是,不管体量和题材,我不去期望做的每一部影片都是爆款,但是希望他们都能进入一个比较好的商业循环里头,就是成本和回收。

我觉得这是做任何电影,一个制片人最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我在和前老板姜文老板工作时,他说了一件让我很有启发,也是我一直愿意做这个行业的一句话:

“如果你要只为挣钱,你可以有其他的行业去做,何必非做电影”。

所以在履行制片人职责前提下,做电影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内容。

所以,我们目前做的电影,都是我们自己内心喜欢的,从制片人角度,和这些导演合作,是互相帮助,去做一件共同喜欢的事。

我当然承认会有更类型化的东西,它是更爆款的,或者说投资回报率更高的,但我觉得,只要你真的把你喜欢的做好,在目前中国电影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环境里,总会找到人与你共鸣。

只要影片能实现收支平衡,就能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商业循环。如果每一部片子都能够实现一个比较好的回报,投资方就不会因为“文艺”而抵触。

我自己对做所谓纯粹的类型片,和投观众所好的所谓商业片还挺谨慎的,因为有的时候期望挺高,但都是一厢情愿。

中国电影市场70%片子都在赔钱,那里面70%也可能都是所谓的商业片。

BAZAAR:《上⻘云》的滕丛丛以及《少年与海》的孙傲谦,都是他们第⼀次执导⻓篇,作为给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的⼈,选择⼀个好的故事、故事的操⼑者,您更看重哪些因素?

顿河:我觉得第一个因素是“执着”,导演孙傲谦刚才讲的他拍短片的故事,当初也真的挺感动我的。

我见过很多出国学电影的人,比如南加州,纽约大学学电影的人,对他们来讲拿出一笔钱拍一个短片都要考虑再三,何况是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这种执着是能打动投资人和同行者的。

我真觉得导演得有这个魄力,比如滕丛丛在写剧本的五年,不停有投资来了又走,但她始终锲而不舍地坚持,新导演执着一点,真的挺重要。

但第二句话,我可能说得相对刻薄了,才华更重要,它让你的执着是否值得。

我觉得没有才华也没关系,很多人可能只对电影有爱好,但是没有创作天分,那我觉得做观众也挺好的。

你真的要做这个行业,才华是最重要的。

当在看滕丛丛剧本的时候,看到孙傲谦短片的视听的时候,我真的是瞬间就被他们的才华征服了,我相信他们起点比较难,但将来会去到很高的地方。

BAZAAR:这次平遥的“藏⻰”和“卧⻁”单元有不少新导演的作品,那⼀部/哪⼀位创作者最让你印象深刻?

顿河:《热带雨》。我个人喜欢陈哲艺导演前一部作品,觉得表达和视听很统一,所以很期待这部新作。当然还有《少年与海》,我一直期待观众的反应。

BAZAAR:张艺谋在⼤师班中说中国电影⽬前最缺的是好导演,⻢主席说中国电影最缺的是好制⽚⼈,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说法?

顿河:张艺谋导演肯定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的,他本身是导演,当然觉得中国目前缺好导演。

马主席是电影节选片人,他可能更多地顾及产业层面,他可能会觉得制片人是产业里面的一个重要链条,所以会强调这一点。但是他们俩的话加在一起,意思是:中国电影什么都缺。

从我们制片人和导演角度会觉得中国电影缺好的摄影,好的美术,好的专业人才。

甚至我做一个制片人来讲,觉得最缺的是好的场工。真的可能因为产业发展速度太快,就会什么都缺。

BAZAAR:今年在很多从业者的眼中,都算是“不太好”的⼀年,作为制⽚⼈⾯对这些情况时,有没有⾃⼰的⼀些看法和建议?

顿河:我是新制片人,没什么资格评判好坏。

不过有一句话,叫”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这句话原意可能比较负面,但我觉得也可以这么理解:电影跟其他行业一样,会经历潮涨潮落,潮落之后你才看到是谁一直在一个位置上艰难地“裸泳”,其他人早撤了。

从我非常个人的感受来说呢,我倒觉得回到了一个比较尊重内容的时间点。

过去几年,影视突然火爆的时候,大家都很头脑发热。现在大家对ip也好,流量也好,各种资源的匹配也好,都会重新来考虑一下,会更看重内容本身。

这两年市场上有所回报,或者评论上有所好评的影片,其实都是内容比较扎实的影片。

我们之前因为体量比较小,只能做内容,所以好像等到大家回头看重内容的时候,反而觉得更有信心了。

策划/芭莎电影组

采访/Timmy

助理/Ga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