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再上映, 欠星爷的门票我们补过了, 那宫崎骏的呢?

原创/ 吃瓜说个事

十八年后重新上映的《千与千寻》可以说是宫崎骏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近期这次重新上映,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内地观众当年的遗憾。

该片的上映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类似“18年后终于看懂了这部电影”,“少年不懂宫崎骏,看懂已无再少年”之类的文章屡屡霸屏。但在满足影迷们的期待的同时,一些相反的言论也在各大交流社区以及公众号层出不穷,大多数抨击都来自于对片中女主玛丽苏人设的吐槽:例如在千寻异世界冒险之旅中多次提供帮助的白龙,无脸怪以及坊宝宝,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千寻在这三位的加持和保护之下不断一步步完成人生的蜕变。这种女主的成长思路和当下在网络小说上中最流行的某些情节不谋而合,因此也引发了一波嘲讽和批判。

实际上,阅片之后我认为这样的言论也无可厚非。事实就是如此,片中导演对于千寻心态的转变以及人格的成长着墨非常有限,纵观全片,也只有在电影开头千寻去寻找锅炉爷爷时楼梯上的那场戏勉强算是她在心态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努力突破自己的表现。而其他戏份中千寻几乎每一次都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因为各个男主的轮番“关爱”才越过种种困难。

例如,在伺候河神洗澡时,要不来“牌子”的千寻是因为有了无脸怪的帮助才能逢凶化吉,成为油屋的功臣;再比如千寻在向汤婆婆求职时,面对汤婆婆的滔天怒火根本不知该如何处理,如果不是坊宝宝的一番打岔,千寻不可能靠自己获得这份工作;更不用说一号男主白龙在危难关头无数次出手相助。这些都成为千寻得以生存和救出父母的重要因素,而在各种事件当中女主本身的“成长”却微乎其微,无怪乎网友们会发出如此质疑。但是在抨击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这部电影的主题,真的是主人公的成长吗?

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也是世界最知名的童话一样,我们所应该关注的是爱丽丝的心路和成长吗?不,重要的是她所经历的那个世界中的一切。不管掉进去的是爱丽丝还是千寻还是其他的什么人,故事的主体都不是他们,而是他们所看到的世界,经历的事情。抛开男女主之间的感情纠葛,剥落女主进入神隐世界的偶然以及她拯救父母的动机,影片绝大部分的篇幅都用来描绘油屋中煊赫而神秘的场景和各种奇奇怪怪而又性格独特的角色。

我们再来回过头看一下,这部电影,乃至于宫崎骏一贯的电影的主基调是什么?答案就是童话。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没有人可以否认,宫崎骏拍的就是童话。不论是拍给孩子看的,还是拍给成年人看,这一点却是任谁都无法否认。所以我们也应该以一种看待童话的眼光来看待这部电影,真正体会到宫崎骏想要带给我们的那种孩子般新奇而又快乐的感受,这样才能够发现这部电影的真谛,那种发自内心的纯真的极致的美的视觉享受。这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故事的情节只是一个契机,导演真正的目的是要带领我们领略到这份独一无二的宫崎骏式的美的体验。《千与千寻》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它在动画的场面和想象的奇幻上做到了极致,但同时它也有着很明显的短板。包括之前所提到的三个男主都围着女主转,而这种行为根本没有什么深厚的缘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契机作为跳板,这就显得人物之间的情感显得儿戏,人物的行动缺乏有力的深层次内在动机而显得薄弱。

总的来说,该片在叙事和情感表达上一点问题都没有,真正的核心在于它叙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该片讲述的不是女主进入异世界冒险被男主们轮番搭救最后回到现实世界的硬核玛丽苏故事,而是以千寻为视角用神隐世界影射出现实世界中的种种问题和导演的理想观念,表达了导演对于自己独特的美学的观念和感官,塑造出包括汤婆婆,无脸怪,白龙等人在内的各式性格鲜明又蕴含丰富寓意的人物形象,同时植入了有关环境污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省以及保持初心与善良纯真等元素,像这样为人津津乐道的隐喻和比拟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本文原创,未经作者允许,严禁一切行为的抄袭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