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开国大典》4K新版CTO周苏岳: 中国电影放映技术将引领全球

虽然国庆档已经过去,但作为建国七十周年的特殊时期,献礼季还没有正式结束,越来越多的主旋律影片依然活跃于电影市场。

而近日,经典电影《开国大典》4K新版也已经于本周末正式公映,这部30年前的史诗巨制经过技术修复后再度回归大银幕焕发新生。巧合的是,在同档期,李安的最新电影作品《双子杀手》,也将以4K高帧率的形式在内地进行大规模公映,两部“技术派”影片的同档期碰撞令人期待。

我们也有幸拜访了本次修复版的首席技术官周苏岳先生,作为此次4K新版修复的总制片人,他向我们分享了许多关于4K技术修复《开国大典》的细节以及新技术的使用对于电影发展的看法。

延续电影光辉岁月 让光影历久弥新

历史题材巨作《开国大典》的原版曾在1989年9月21日上映过,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40周年,影片一出便立刻在全国掀起了观影狂潮,观众们的观影热情之高涨,让其收获了在当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票房记录1.7亿。同时影片在海内外也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在中国香港创下了连续上映147天的历史记录,至今未破。

1989年上映的经典电影《开国大典》,是由导演李前宽、肖桂云联合执导的。这对中国影坛著名的“银幕伉俪”,从1982年开始合作,就陆续执导过数十部优秀影视作品,《开国大典》作为他们共同创作的经典影片,曾荣获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第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等9项大奖,并代表中国电影参加第62届奥斯卡外语片展映。此外,就在今年即2019年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上,还荣获了“学生最喜爱的经典影片”奖,也再次印证了电影《开国大典》的经典和历久弥新。

影片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直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据李前宽导演讲述他们当年拍摄这部影片时非常不容易,拍摄场面如此宏大,动用到的人员也多达15万人,这么多的人员、场景转换,都需要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起来,可以说能拍出这样一部堪称史诗级经典大片的《开国大典》实属不易。虽然时间紧迫,但导演和当年的演员们都十分专业敬业,演员一旦进入到镜头前,都是以一种松弛自然的状态去展现的,这跟现在我们用数字摄像不同,一条不过还可以多来几条,胶片拍摄的成本十分昂贵,要求每个演员的表演、情绪都是可以迅速进入状态的,这一点就相当值得我们今天的演员学习了。

一部佳作之所以经久不衰,背后是其承载的历史意义和中国电影人对电影的执着与真诚。就是这样一部以严谨纪实的态度加上艺术的表现形式相结合的影片,回溯了新中国成立的重要节点和初心,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并且,这份执着与真诚也在新技术发展的带动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30年后的今天,得益于现代高科技修复技术,重生的《开国大典》将以4K(4096*2160)分辨率、HFR 60格/秒高帧率、HDR 高动态范围、4K DCI调色、5.1环绕声的全新版本重返大银幕,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又会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意义呢?

新技术让经典永不落幕

电影《开国大典》从真正意义上全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谈及此次《开国大典》4K新版时,导演李前宽表示,“此次修复工作量巨大,修复团队将24万帧画面一帧一帧地修复,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修复重生的《开国大典》4K新版,从色彩和声音方面也得到了两位导演的高度认可。同时,他还感慨道“一代人有一代人作品,一个时代的作品显示一个时代的精神。年轻人可以借这个电影多了解历史,将这份历史传承下去。”

当经典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便再次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根据周苏岳介绍,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这部电影,他们的修复团队制定了十分详细周密的方案,将最大化地利用DRS修复系统的功能,把自动化修复与人工修复结合。通过AI算法,老胶片存在的收缩、卷曲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但是胶片的撕裂、划痕等都需要专业的修复师一帧一帧地进行修补。

此外,他从专业角度向我们解释了全新版本电影的变化,即在经典电影的重生过程中,努力做到三高——高清晰度(4K)、高帧率(HFR 60格/秒)、高动态范围(HDR)。他表示,“胶片作为最好的视听载体,《开国大典》在30年后尽管有那样的划伤,但是我们依然能获得很高质量的影像。今天的修复和重生延续了导演当年的手法,并加以改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年的遗憾。”

而对于修复过程,他也明确说道他们整个修复团队的计划非常紧张,需要在7周内完成约1082个镜头、24万帧画面的修复工作,算下来平均每人每天要完成近五六百帧的工作量。并且由于年代特殊性,很多画面的每一帧都需要再分割成5份,在细节中抠细节,再组合到一起,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工作量。

周苏岳坦诚地表示,“对我们来说修复最大的挑战来源于影片中72个资料片镜头,这些镜头在影片中只占十分钟,但事实上却花费了600个人天去完成这件事,用了整个修复团队70%的时间”。这72个资料片镜头来源于1949年及1949年之前战场记者所拍摄的实战照片,分别是8毫米和18毫米的黑白片,当年《开国大典》把这些资料片翻印到35毫米的胶片时,呈现在大屏幕上的画质损害较大,所以这也给30年后的修复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好在修复完成后,整体电影达到了“四无”效果:无脏点、无划痕、无抖动、无闪烁。而在色调上,修复师们也整体进行了调色工作,加强了对比度,促使画面更加立体,侧重突出重点场景,例如战争场面更加绚丽,会议场面感更加厚重。对于影片中的声音,周苏岳则表示:“我们几乎是把整个声音做了重录。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所有声音先分离,然后重新混音。这种经典重生,是完整意义的再创作。”而在音效上,《开国大典》4K新版使用的是5.1环绕声,将所有声音按照画面所展现的信息为基础做声音定位,实现了观众全方位的被声音所包围。

根据首映的放映效果来看,《开国大典》4K新版赢得了在场所有导演、演员和观众的赞叹,完全可以用大气磅薄史诗级还原来形容,也证明了我们自己的修复技术也是不输于好莱坞电影团队的。也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让经典得以延续。

新技术助力电影发展 让电影回归大银幕

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

三十年前,《开国大典》是用胶片拍摄的,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更先进的数字拍摄技术;三十年前,全国只有几千块银幕,而现在,全国已经有超过6万多块的银幕了。电影市场在发展,电影事业也将继续在技术的革新下不断发展壮大。

从观影效果来看,当使用4K数字投影机将图像投射在大屏幕上时,现场观众能够直观地看到更加细致入微的影片细节以及微妙的光影和色彩变换,这是像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屏幕无法比拟的感官优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4K修复正日益成为当今老电影修复的潮流趋势。

目前,中影数字修复中心也引进了AI修复技术,大大提高了AI修复效率。据悉,利用AI算法,修复一部电影的时间可以缩短四分之三,成本可以减少一半。这套AI算法本身也会时时更新迭代,以适应不同的电影的发展需要。

从照片到视频,从老电影的修复到助力新电影,在AI加持下,这些领域将焕发全新活力。正如周苏岳所说,未来的电影将为观众提供全新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仅仅是画质的提升,而是观影临场感觉的完全改变。

一部经典电影,加上最新的技术修复手段,一部史诗巨制便即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正如周苏岳所说,未来越来越多的经典影片也会重新经过4K修复,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让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