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65岁的李安, 遇见25岁的“自己”, 这几点很微妙!

《双子杀手》中似乎有隐秘的“俄狄浦斯”式情意结。

相比于“弑父娶母”如此重口味的巨大悲剧,李安用了更微妙的一点苗头

51岁的Henry和女主是友情以上、恋人未满的并肩战友,年轻版的Junior也同样复制粘贴般被吸引。

前者有误会、逃难、并肩的情感成长线,后者在脱衣检查的环节里充满暧昧又克制的小情愫。

但都止步于好感。

《双子杀手》似乎无意叩问命运悲剧的偶然性,而直指“如父如子、如兄如弟”的镜像般困境。

克隆人的终极伦理困境,似乎是身份关系:你妈究竟是我妈还是我祖母?我们究竟是一个人还是兄弟还是父子?

但电影中将这些无法解决的困境都放置在更美好的统一语境下,分歧表面上是两位Henry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却在于“人之为人的天赋自由”和“工具器物化”之间的永恒矛盾。

器物化的自我

《双子杀手》里一组非常镜像的悲剧,先有亨利被欺骗、受命刺杀“危险分子”,后有Junior被蒙在鼓里、执行任务处决“叛徒”。

二者一样被虚假的正义理念蒙蔽,一样借着“我代表好人处决坏人”的虚妄由头找到杀人快感之后的心理平衡。

一样杀不该杀的有深深羁绊的人。

为什么要派自己去杀另一个自己?

按照Junior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根本不会有二人面对面听知心大叔讲故事、让知心姐姐当助攻的机会。

他应该在看清楚对方是“自己”之前,就一枪毙命。

把感情上不合理的事情,变成“执行上合理”的事情,就是这家双子公司的核心价值和可怕愿景。

让Henry去杀克隆科学家,这合理吗?

就算Henry要终结这项非人类的、反人性的、反伦理的“复制粘贴活动”,也应该是在了解真相之后,是在让爱恨震惊情绪都尘归尘土归土之后,而不是被骗、被当武器用。

可是克雷偏偏就这么做了,一直这样做。

他一直偏执、疯癫、冷血、极度利益化,奔跑在将人变为“产品”的路上。

如何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简化为一个不知痛痒、不问爱恨的工具呢?

电影里纠缠了两条线,一条是社会架构层面的,DIA体系变质的话术:你信赖的领导你深爱的homeland以爱和正义的名义欺骗你,让你滥杀无辜、刀下冤魂无数。

另一条则是生物科学层面的,试图更改基因、制造“完美武器”。

前者在权力体系的腐败中将人生吞为旗子,后者在“科学”和偏见中将人活剥为武器

本质上,都是将人的自我物化、异化

真实历史中可怕的例子比比皆是,写满了吃人惨相。

斯巴达城邦中,身体孱弱、先天有疾病的婴儿会被“处理”掉,因为他们不能成长为身强体壮的战士。

几十年前那场人类大浩劫中,恶毒又狂热的野心家宣扬“雅利安人种更优越”、推行实行种族大屠杀。

无论是可怕的“优选人”理论,还是冰冷逐利的将“人改造成武器”的理论,都有着同样的魔鬼面孔。

这背后的悖论和不可抗拒性在于,工具理性在满足人类统治欲望的同时,也让人沦为被控制被奴役的器物化存在。

与其说《双子杀手》是一出“我杀了我”的悖论,不如说是基于外化的两个我的载体、来探讨“人”被物化的问题。

电影中Henry最擅长的工作里,他是一把最锋利的刀。

这不是夸奖,这是悲剧。

人该杀吗、该死吗?他其实被蒙在鼓里什么都不知道。

而在电影漫长的进度条中,25岁的威尔·史密斯扮演的另一个自己,甚至没有名字,就叫Junior

叫人唏嘘。

更心痛的是第三个真正的无名自己。

一早知道会有“两个”威尔·史密斯出现在电影中,所以“我杀我”并不意外,让人意外的是还有第三个“我”,以如此强悍而悲伤的方式倒下。

那一刻清晰听到了残酷命运铁石心肠的嘲弄。

(没找到倒下的图,这个凑合看吧)

这出意外误杀的偶然事件,背后是“人被工具化、器物化、产品化”的必然性。

当人被物化、被武器化,不论是基于话术蒙骗、价值洗脑,还是通过技术手段、生物实验,最终都殊途同归:自我毁灭。

Henry二十五年刀头舔血的职业生涯,意义是空、价值是假,唯有“不值得”是真。

不过电影显然没有“致郁”打算,在戳中令人细思极恐的痛点之后,一大一小两位和女主角人人喜提“大团圆结局”。

抛却前尘往事和无边苦海,年轻的Junior只是一个正在最好年纪的人。

当然,如果抛却“三个我”的“不只是商业片”的部分,仅仅以类型片的标准来看《双子杀手》,我也同样非常喜欢。

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打斗场面,各路手撕敌人五毛特效的剧组请认真观摩学习啊!敲黑板!

男女主双方的动作和配合中,有着非常清晰的条理节奏。

而“第三个Henry”出现的场面中,拳拳到肉的西式狠辣打斗风格里,又有着种种辗转腾移的东方武侠式的灵巧。

从动作设计到拍摄镜头再到剪辑呈现,都一气呵成。

为了鉴别有多不同,舒心酱看了两版,2D版本和120帧4K版本。我说不出来技术层面的专业内容,只能说一句非常废话的“视觉体验好很多”。

最直观的肉眼感受是第三个Henry从火中走来的时候,画面甚至有外溢的“侵略感”;此外一切景物的纵深感似乎都更实际。

更值得一提的是“换头大法”,虽然我不懂技术,但也知道65岁的李安“换”出25岁的威尔·史密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成熟的商业片+不普通的主旨思考+技术革新,李安这部《双子杀手》目前的评分,是否被低估了?

或许因为李安是李安,一切观感和评判基准全都不同。

舒心结语

电影中,秃头上级说“确认过没有别的克隆了”,真的没有了吗?

我很怀疑。

捣毁一家杀手公司,不足以撕毁DIA那些黑暗角落里不能见人的罪恶勾搭;拯救一个年轻人、退休一位“半老人”,也无法改变整体格局。

更重要的是,形形色色非生物意义上的“克隆人”,种种面目全非的被侵吞的“自我”,太多了。

饭圈少女喜欢经纪公司和产业链条合谋造出的“人设”,那并不是爱豆真实的自我。

诸多夫妻半生都活在心照不宣的谎言里,陡然发现身边人如此陌生。

那些被塞进利益产业链条当中,被视作工具、螺丝钉,被屏蔽真相、被扭曲初衷的“产品化”的人们,不都是被撕裂的“我和我”吗?

在不同时间地点,我们恐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变成另一个言不由衷的自己。

然而谁又能以“我杀了我”的方式,完成终极的自我救赎?

【舒心酱原创文章,严禁抄袭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