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原型常孟兰:为找部队捡48年破烂,死后3年老连长现身

2008年和2009年,《集结号》在各大电影颁奖典礼中,斩获了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等奖项。一经上映,便引起了无数讨论。

片中的主角谷子地,更是让无数人潸然泪下。虽然存在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其实谷子地是有历史原型的,而且原型没有谷子地那么幸运。这位老兵的名字,叫做常孟兰。

接到九死一生的断后任务

1944年,在石家庄赞皇县张楞乡北竹里村,有个叫常孟兰的年轻人参军入伍,成为晋察冀军区的一名光荣战士。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常孟兰作战英勇,后来便被提升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的排长。

时间到了1948年11月19日,常孟兰所在的团在行军时,在北京延庆县桑园镇的古长城下,意外碰上了国民党“暂三军”的主力。

由于当时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实力差距有些大,所以按照毛主席“敌进我退”的论持久战方针,部队准备保证有生力量,计划趁着夜色立即转移。

为了防止被敌人追上,造成巨大损失,这个时候断后的任务就非常重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只有八连最为合适。

接到命令后,连长何有海立刻布置任务,准备层层设防阻敌,把重中之重的最前沿阵地,交给常孟兰负责,要求他尽全力挡住敌军的攻势。而自己则带领其他战士,在大部队与常孟兰之间策应防御,既保住常孟兰的退路,也能帮大部队多拖延一些时间。

这个命令,对于常孟兰来说,无疑是九死一生的死局。然而他作为一名优秀的战士,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毫不犹豫地就接下任务,挑选了自己手下五班的七名尖兵。

连长要求常孟兰带领战士们,在敌人必经之路设防阻击,只要拖到天黑,大部队基本就能安全转移了。连长直到他们此去凶多吉少,于是便跟战士们打气:“完不成任务,不准后退半步!能完成任务吗?!”

话音刚落,只见常孟兰和七名战士满面坚毅地回答道:“能!”听到答复,连长又欣慰又不舍,由于时间紧迫便准备带着其他战士们离开。

就在这时,常孟兰开口问了连长一个问题:“连长,那我们什么时候撤退?”连长稍微停顿了下:“等我在山那边吹响一声长号,你们就完成了任务,就可以撤出战斗了。”

常孟兰他们明白,接下来的这场硬仗,活着自然是一种奢望,但是仅存的一丝希望,便是那一声长号。

迟迟等不到的集结号

敌人马上就要逼近,时间刻不容缓,常孟兰火速带领七名战士赶往山道驻防。同时,他又挑了一名耳朵比较灵的小战士跑到阵地100米外的高地上,摘掉帽子隐蔽起来,专门负责听军号声有没有吹响。倘若那边吹号,这边立刻就分散撤退。

时间一点点过去,这些热血男儿心里都忐忑不已,除了对接下来的死战感到紧张外,还有置之死地的勇敢。说时迟那时快,从远处传来了快速行军的步伐声,敌军从山路上杀了过来。等敌军进入射程范围时,常孟兰一声令下,战士们向敌军倾斜出无数子弹。

敌人虽然开始被打乱了阵脚,不过借着求生本能很快也找掩体躲了起来。敌军见状,害怕山里有其他的部队埋伏,于是就先派遣了一波又一波人打探虚实。

而这种战术,对于常孟兰他们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既能进一步拖延时间,又能缩短一点点敌我差距。常孟兰和战士们面对敌人来犯,毫不吝啬手中的弹药和手榴弹,不光把敌人打退,还消灭了不少敌人。

然而情况进一步恶化,这批敌军只是先头部队。常孟兰听到山下传来了汽车与坦克的轰鸣声,真正的绝境即将到来。可此时,那名小战士依旧没有听到号声。

没办法,等不到号声,那就活到号声响起。常孟兰带领战士们,继续顽强抵抗敌人的丧心病狂的攻势。虽然双方交战时间不过三十分钟,但正是这短短的时间,却在压缩着常孟兰等人本就不多的生还几率。

天色渐渐暗淡,敌军人数也越来越多。虽然打退了敌人的三次攻击,万幸没有战士阵亡,但是弹药和手榴弹已经消耗了大半,物资捉襟见肘。此时更绝望的是,他们依然没有听到号声。

负责听号声的小战士沉不住气了,急忙跑来找常孟兰:“排长,这仗没法打,这不是明摆着送死吗?估计这会儿咱们的部队也走出去有一截子了。再说,天马上就黑了,敌人不见得会追咱们的。干脆,咱悄悄撤走算了。”

常孟兰何尝不心疼这些自己辛辛苦苦带出来的优秀战士们,但是军人的责任感让他不能违抗命令。只见他对战士们嘶吼道:“继续打!号声不响,我们就不能撤,违者就地执行纪律!”

大难不死逃离敌军魔掌

随着山里四处冒出的阵阵火光,以及一个接一个倒下的敌人,时间悄无声息地流逝了。一个半小时都过去了,大家依然没有听到号声。此刻天早已变黑,按照计划大部队应该安全转移了。于是战士们再次催促常孟兰,说任务肯定完成了。

然而常孟兰也有自己的顾虑,他虽然也等不及想撤退,但是他更担心的是大部队的安危。事出反常,他害怕连长那边也碰上了敌人,来不及吹号。或者其实号声已经吹了,大家都安全转移了,只是自己专心战斗没有听到。

但无论如何,常孟兰认为只要没有听到号声,他们的任务就没有真正完成。准备带领战士们,继续挡住敌军,肯定能让大部队更安全地撤离。

然而始料不及的是,敌人并不是真的没脑子硬冲。第四轮战斗,敌人突然用了一枚燃烧弹,山里顿时亮如白昼,常孟兰等人的身影很快便被敌人发现了。随着炮火的呜咽声,常孟兰等人遭受了一波凶猛的炮击。更不幸的是,有两名战士隐蔽不及,当场阵亡。

炮火席卷后,敌人也再次冲击阵地。常孟兰知道,踪迹暴露敌人势必会加强攻势,这下他们就算抵挡,也争取不到更多时间了,于是马上带领战士突围。不过敌军的速度也很快,毕竟他们也没有想到仅仅8个人就拖了他们一个半小时之久,变得更加气急败坏。

很快双方缠斗成一团,剩下的战士们顾不上彼此,卷入浪潮般的敌军中。而常孟兰则手持一挺轻机枪,一边找退路一边清理阻拦的敌军。幸好夜晚山里非常适合隐蔽,常孟兰一口气跑了几十里山路,终于成功摆脱了敌军的追逐,从敌人的魔掌中死里逃生。

可等他回过来神之后,却发现身边只有自己一人。那七名和自己浴血奋战的战友们,此时凶多吉少。自责与孤独,瞬间向他袭来。于是,他便背负起那七名英烈的遗志,一步步走上寻找部队的路途,准备归队复命。

漫长且希望渺茫的归队之路

战乱年代,要找到转移的部队谈何容易。他跟据自己的判断,走访了不少地方,而且路上还要躲避国民党的部队。尽管苦苦追寻,但是一直都找不到关于自己部队的信息。无奈之下,他只好先回到老家北竹里村,在那里等待战事结束。

1949年10月1日,是载入史册的开国大典。那天,常孟兰前往北京,既为了亲眼目睹新中国的成立,也是为了趁这个机会,再次寻找队伍。

北京军区有一个专门负责收容失散老兵的部门,他到了那里之后,找到了部门首长。首长确认过他的身份后,便给他写了一封介绍信,还给了他一笔路费。因为像他这样的老兵太多了,所以只能先让他回家等通知。

可是这一等,没想到竟是四十多年。这些年里,常孟兰一边等信,一边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队伍。他跑过的地方,不止有河北境内的石家庄和保定,还有距离较远的山西以及东北。他按照自己对部队、战友们等方面的了解,毫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他甚至走访过老战友们的家乡,每次都希望老战友能够从某个房子或街角出现,让他知道自己没有白费功夫。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除了他亲眼目睹牺牲的那两名烈士外,其他无人毫无音讯。而那两名烈士的家属,他一直不敢见,怕对方管他要人,他没法交代。

1984年,年近六十岁的常孟兰遇到了阴霾中的一缕阳光。石家庄陆军学院在他们北竹里村的北边,搭建了一处训练场。看到那些战士,常孟兰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和战友们的身影,不禁觉得亲近许多。

于是他找到负责的军官,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并且要求留下来帮部队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军官向上级汇报后,允许常孟兰到营房做些杂务。

时间久了,那里的战士们几乎都知道了他的事迹后,也会力所能及地帮帮他。比如冬天看到常孟兰在烧锅炉,战士们就会跑过去添把手,就算下雨刮风也雷打不动。

学院想给他报酬,被他干脆地拒绝,只好送些米面聊表心意,而且平常也会留他在伙房吃饭。战士们看到他在严寒中还穿着单薄的衣物,于是就把自己的旧衣服送给他穿。有了学院和战士们的照顾,常孟兰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平常不出远门的时候,常孟兰就会到处拾荒,每天收点废品卖出去攒路费。然后每次出门,回来后的常孟兰都是满脸的落寞。战士们看到常孟兰这样,心疼又同情,连学院的副院长王定庆,得知了这件事后,也被他的这种坚持所打动,准备抽空看望他。

某天王定庆来到了常孟兰的住处,常孟兰忍不住开口请求他,希望他也能帮自己寻找下失散的队伍。王定庆对于这位老兵的请求,丝毫不敢怠慢,马上就动用自己的关系打探消息。

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番号或变更了,或直接取消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疑给寻找老队伍带来了更大的阻力。幸好皇天不负有心人,1996年王定庆还真就找到了常孟兰心心念念的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

48年后老兵终于顺利归队

原来,之所以常孟兰建国后四处找不到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是因为部队番号变成了第64军。这支“华北雄师”在抗美援朝战役中,取得了出色的战绩:共歼敌2.39万人,损毁击落敌机422架,重挫敌方锐气。

部队尚存,而且表现优异,这对常孟兰来说就是锦上添花的天大喜讯。他连忙向王定庆致谢,然后火速出发,前往东北本溪。

临近春节,东北飘起了鹅毛大雪。辛辛苦苦感到本溪的常孟兰,却被告知部队刚刚换防到了附近一个小镇。人生地不熟的常孟兰,准备先在车站凑合一晚,等天亮再说。

由于大家都急着回家过年,所以路上的行人很少,车辆也比往常少了。等了半天终于等到一辆车,到了那个小镇却已经是晚上了。问了附近的人之后,得知部队在几公里外驻扎。于是年事已高的常孟兰,在雪夜中向营房挺进,一如他年轻时那般无畏。

可惜,人终归是血肉之躯,此时的常孟兰身体状况那里比得上年轻时那样硬朗。当好不容易看到营房的点点灯光时,常孟兰却有些支撑不住了。万幸没过多久,一辆来给部队送给养的车发现了他,把他接到了营房里。

等他清醒后,王团长过来找他谈话。他看着常孟兰苍老的面庞,总觉得有些熟悉亲切。于是就耐心地询问常孟兰,问他来这里是干嘛的。

常孟兰缓缓向王团长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九死一生与坎坷,越说越激动,眼泪不自觉地把眼眶打湿。

而王团长也是越听越感动,他终于知道刚开始对常孟兰为什么会感到熟悉亲切了,因为团荣誉室里挂着的一张照片里,就有年轻时的常孟兰。

随着常孟兰把经历讲完,老人家也慢慢恢复了一些精神。只见他缓缓坐起身,一边潸然泪下,一边立正敬礼,对王团长中气十足地完成历时48年的报告:

“团长同志,原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排长常孟兰,奉命于1948年11月19日带领五班七名战士,在延庆县桑园镇执行阻击任务掩护全团撤退,按照上级命令,坚持到最后,在战斗中我与部队失散,两名战士牺牲,其余人员下落不明……请首长指示!”

“常孟兰同志,我代表团党委对你和你的战友在多年前的那场阻击战中所表现出的巨大牺牲表示衷心感谢,对你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气概和你对组织交给你的任务的负责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你们的战斗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

纵然王团长是铁打的汉子,见到这一幕,也不禁哽咽了起来。作为军人的他,非常明白这些年常孟兰的内心究竟有多么孤独与落寞。可是有件事,他不得不告诉眼前的这位老人。

很遗憾的是,虽然部队没有被打散,但是当初负责接应常孟兰的何有海连长,已经在朝鲜战场为国捐躯了。

本来常孟兰还一直准备找到连长,当面问下他究竟有没有吹号。可是得知连长的死讯后,吹没吹号,反而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吹了又如何?没吹又如何?战友们一个个都已经离开,这是无论如何也挽回不了的事实。

那一声集结号谜团,终于解开了

王团长准备安排常孟兰到荣军院养老,可是和不少老兵一样,常孟兰不想给国家添麻烦。他谢绝了王团长的好意,并且认真地跟他说:“我找部队是来交差的,不是来要待遇的。”

尽管如此,当常孟兰回到家乡后不久,县里的有关部门,就按照老兵待遇,给他每月发几十元的补贴。一开始常孟兰依旧谢绝,但是在组织的一番坚持下,终于接受了。

了却心愿的常孟兰,通过组织得知了老团长宋选才埋葬的地方。没有想到,老团长就埋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里。从常孟兰家坐车到那,中间只需要几个小时。

在记者的陪同下,常孟来前往烈士陵园,准备见见曾经的老团长。那天天气有些奇怪,像把老天也感动了似的,雨下个不停。

来到团长的墓碑前,常孟来又冷又激动,止不住的打哆嗦,迟迟没有开口说话。过了一阵后,他慢慢平复了心情,想说得很多,却又不知说什么好。于是他努力挺起腰板,对团长的墓碑庄严地敬了个礼:

“团长,咱的任务完成了。我们打得苦啊,没有子弹了打得。每年来我一次给你扫墓。天气不好,我不能说了,不说了。我要回去了,团长,再见。”

这下,压在常孟兰心中的大石,终于彻彻底底放下了。48年,他不怕苦不怕累,在风雨中坚守心中的一丝希望,终于在有生之年找到了心心念的部队。

2005年,常孟兰因病逝世,享年80岁。他被安葬在战友们长眠的烈士陵园,直到逝世那一刻,也不知道当初连长究竟有没有吹集结号。在他去世三年后,随着《集结号》在全国范围的上映,一位老人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中。

他声称自己姓“和”,叫和有海。他的脸上,有一道明显的疤痕,与常孟兰所说的特征一致。他告诉记者,他也一直在寻找常孟兰,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一直没有联系上。

当记者问他究竟有没有吹号时,他顿了顿,若有所思的回忆道:“我想让司令员吹号,但没有命令我不能那么做,号声一响大部队就暴露了,常孟兰他们的努力都白费了。”

提到常孟兰,这位老连长更是激动了起来:“我的眼睛看不清,但我听过《集结号》那部电影,我能想到当时有多惨。常孟兰是个好兵,勇敢......”

常孟兰的子女得知老连长还活着,并且终于解开了困扰常孟兰几乎一生的谜团后,立刻去给常孟兰扫墓烧纸,并且激动地对常孟兰的墓碑说道:“连长找到了,您的任务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