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普通人家普通事(四十六)

普通人家普通事

作者:王受庆

四十六

汪皇见最终没有将捐献者的芳名公布出去,那些捐献者也没有过问这件事,一切如汪家齐所想象的那样,捐献者继续捐钱捐物,连汪冠环几个兄弟最后也参加了募捐的行列,虽然捐献的钱物不多,虽然与慷慨解囊相距甚远,但毕竟也是捐了。

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式学堂的建设终于在半年之后,也就是秋季的戊申日正式开工了。

秋季的戊申日,是天赦日。俗话说:“春逢戊寅夏甲午,秋值戊申天赦露。冬月甲子最为良,百事达之多吉助。”兴建学堂,是长兴村人的一件大事,也是长兴村所有村民的一件好事、喜事。兴土木、办喜事,当然要选择一个吉日。天赦日,正是一年中难得的吉日。

开工仪式很简单,既没有锣鼓喧天的场面,也没有鞭炮齐鸣的场景,八点三刻,随着汪佐皇的一声“开工大吉”,汪皇见等几位长老们挥起锄头,埋下一块基石,仪式就算结束了。

仪式虽然简单,但相当热闹,全村的父老乡亲几乎都到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简单的开工仪式后,工地上立即出现了繁忙的劳动场景:有挥舞锄头开挖墙基的,有挑着泥土快速奔跑的,也有用木棒与他人一起抬石头的……

汪家齐每天带着已经有孕在身的媳妇钟氏,还有尚未成年的妹妹淑贞,来到了建设工地现场。汪家齐挑着近两百斤一担的泥土在工地上来往穿行,大汗淋漓,满身泥土,没有一点往日里那种斯文的模样;他的媳妇钟氏虽然身体有些臃肿、行动也没有往日那么便捷,但她努力地挥动着锄头,拼命地挖着墙基;小小的汪淑贞用她稚嫩的双手捡石块,帮着大人送这送那,一刻也没有闲着。

工程的进展速度非常快。十天过去,基础工程全面完工;四十天过去,一层的墙体砌好;小年的头一天,所有的墙体全部砌好。

小年,长兴村的人称之为“入年架”。从这一天开始,算是过年了,所有人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们要忙着炸油果、蒸灰水粄、打禾粄、磨豆腐、杀年猪,还要到圩镇上去买年料。总之,村里的大人们会有做不完的活,理不完的事,是忙年中最忙的一段时间。因为忙着准备过年,村里外出赚钱的人不管外面的钱多么好赚,也不论在这一年里有没有赚到钱,他们都会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回家。

明天就是小年,也是“入年架”的时候了,为学堂的建设忙碌了好几个月的人们在砌完最后一块泥砖之后,纷纷收拾好自己带来的建筑工具匆匆回家了。

看着参与学堂建设的人们急匆匆收拾工具回家,看着还没有盖上瓦面的泥砖墙,汪家齐的脸上愁云密布。

按照客家人建房子的习惯,但凡土木结构的,几乎都是一楼窗以下的墙体用石头垒成,或是用石灰浆拌鹅卵石、砂夯墙,放了窗户之后,便开始砌用泥土做成的砖。新修建的学堂,就是按照土木结构修建的,也就是说,一楼窗户以上的墙体全部用泥砖砌成。

泥砖是用泥巴做成,后经过风干,不用烧制就直接砌到墙上。因为没有经过烧制,遇到雨水,泥砖就会慢慢融化,最后打回原形,变成泥巴。

小年之后,雨水会渐渐多起来。如果不将新修建的学堂盖上瓦面,砌好的墙体就有可能因为雨水的浸泡而坍塌下来。

“怎么办?怎么办啊?!”看到裸露的泥砖墙体,看到人们收拾工具匆匆离去的身影,时刻关注工程进度的汪皇见不停地摇着头,哀叹着。

“爸,学堂的建设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决不能停下来,必须加班加点保护好墙体!”看到满脸愁容的父亲在哀叹,汪家齐走到父亲的身旁,说道。

“你看看,一个个忙着回家准备年料,他们哪里还有心思继续留在工地上啊!为了建学堂,村里的人几乎都没有时间准备年料,快过年了,你总不能让大家都过‘腊年’吧?叫他们继续完成剩下的工程,我实在开不了这个口,实在开不了这个口啊!”汪皇见摇了摇头,继续叹息着。

汪皇见口中所说的“腊年”,是长兴人的俗语。究竟这个词是不是写作“腊年”,谁也搞不清楚,但大家都知道,“腊年”的意思就是没有钱、没有充足年货的年。

听到父亲的叹息,看到父亲无奈地摇着头,汪家齐说道:“爸,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家推迟几天准备过年的油果和灰水粄,豆腐延迟到除夕那一天的上午来磨。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家的年货就在晚上来做吧,毕竟建学堂的事比家里的事大得多,是吧?现在离除夕还有六七天的时间,在这有限的几天里,我带领一帮年轻人加班加点干活,争取将所有的墙体都盖上瓦。”

“我们家倒是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其他的年轻人是否赞同?毕竟现在已到了‘年三夜四’的时候了,人闲心不闲啊!”汪皇见又是一声叹息。

“年三夜四”同样是长兴村人的俗语,意思是离过年的时间不多了。

汪皇见的话刚刚落地,汪家齐立马回应道:“爸,我们要求不了别人怎么做,但可以要求自己应该怎么做。明天我继续去建设工地。”

听到儿子的话,汪皇见的眼眶噙满了泪水,语气也变得哽咽起来:“那么多的工作,你一个从来没有干过泥瓦匠的人,怎么可能完成呢?还是另外想想办法吧!”

“那我去动员动员阿昌叔,他是泥瓦匠,如果有他的参与,我想,是应该可以将墙体保护好的。”

说这句话的时候,汪家齐的底气并不是很足。虽然汪家齐口中的阿昌叔是一位乐于助人、肯吃亏的人,可毕竟他也有自己的家,也需要忙着准备年货。

“阿昌古一家也不容易,你就不要勉为其难了吧。”

“试试吧,我相信,办法总是会有的。村里的人绝不会让来年的春雨,将辛辛苦苦忙活了好几个月的房子变成一滩泥巴的!我这就去找找阿昌叔,爸,时间不早了,您也回去吧!”

汪家齐宽慰着忧心忡忡的老父亲,说完,立即离开建设工地朝阿昌古的家里走去。

看着渐渐远去的儿子,汪皇见的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