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寄语孩子们的心灵教育的作品

读大师的文字都有这种感觉,文笔简单朴实,笔墨简单却特别传神,读的时候很轻松,因为作者的表达特别简单,不需要复杂的理解,也没有太多的隐喻和需要猜测的东西,有一种“口述我心”的即视感,这本《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是摘录了大师的一些关于万物生灵的记述文字。文字中有一种少年感,是一种比较纯粹的、单纯的、很美的少年般的视野在描述身边的世界,一种淡淡的感动和怀想吧。

你得了解冯骥才啊,他是画家出身的,作画的人,一般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洞察力的,所以他眼里的世界是很细致入微的,他的目光观察的东西是很详实而又生动的。画家都具有这种捕捉生灵很深刻的一面的能力的。他感受到的万物生灵,不管是入画,还是行文,他首先都是跟它们对个话的,是有个交流的,用一种画家的灵魂或者作家的本能,去完成那种跨世界的交流的。

《珍珠鸟》是入选小学课本的。朋友送他的鸟,挂在吊兰后面,因为他知道这种鸟怕人,尽量给它一种幽静的感觉,所以才藏在了浓密的吊兰后面的。但是,“它的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也“伸出小脑袋瞅瞅我”……彼此开始熟悉起来。以至后来,即便打开窗户,它也不飞走,且渐渐胆子大起来,要落在作者的书桌上,甚至还跳进过空茶杯里……它不怕人了。“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文字背后有隐隐的时间线,有珍珠鸟的变化,有交流,还有很亲切的感受。“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那意思是,我原本没打算写它的,只是此时此刻,它的到来,它的一份信任,彼此的这一份和谐,水到渠成一本,结晶出这一篇如此美好的文字来。

这跟后来的一句总结也有对应: 害怕都是由于伤害所致,无论是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 而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境界的升华,在瞬间就完成了。

我最喜欢,也最感动的是那篇《猫婆》。作者起先是不喜欢猫的,因为家里阁楼后墙外有一道猫胡同,成群的猫在那里戏闹求偶打架的,听过猫深夜叫春的人自然会知道这其中的烦恼。小时候在农村老家,也是特别烦猫的,因为叫春的季节里会引来别的猫,它们会在屋顶上追逐调情,踩动檐瓦,会让房子漏雨的。农村的瓦房也是隔几年就得检修,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猫给造成的。

作者去朋友家串门,还说自己讨厌猫呢。可是当朋友送给他一只可爱的猫咪,他这个厌猫者,却很快转变为了爱猫者,以至于视猫如命了。猫是动物里最会调情的动物了,神秘而又乖巧,没有多少人能抵抗得了。然而这样的猫丢了,四处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猫婆。猫婆盘腿坐在床上,棉被上东一只西一只卧着很多猫,很多猫还有残疾的。原来猫婆是这些受难猫儿的守护神,她一生救助了多少猫说不清,她自己的生命却甚至比这猫儿还要凄惨了。虽然猫婆乐在其中,作者也没有对猫婆的身世过多介绍,但是文字中淡淡的凄凉还是飘散出来了。果然,来年猫叫春的季节,猫胡同忽然就安静了,猫婆已经离逝了,那些流浪的猫,因为无人照料而各自逃命走了。

“咪咪……”猫胡同已经空无一物了,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万物生灵,都是有灵魂有灵性的,而人类环境中如果缺少了这万物生灵的点缀,就如同此刻的猫胡同,一片灰暗凄凉,甚是伤心一片的了。

愉快的声调是单纯的,痛苦的声音有时很奇特;喉咙里的音调容易仿效,心里的声响却永远无法模拟。

《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收录了作家关于小动物的关怀之作,是冯骥才寄语孩子们的心灵教育的作品。“心灵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心灵天地”,作者把自己生命中与这些万物生灵的感触都细细的诉诸笔端,而且视角还延申到许多别的国家,把许多国外的城市里的动物故事也描绘出来了,每一种温柔善待,都是人间的一种关怀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