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应"病毒起源中国论"?退休的新闻发言人:"别问我,问上帝!"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卞英豪 金晟 蔡黄浩 沈超

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不少境外舆论对中国无礼地攻击甚嚣尘上。当下,如何消弭偏见,讲好中国故事,也成了媒体宣传乃至国际外交的重要工作。

对此,曾经担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全国政协发言人的赵启正同样也向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只是在喊口号"?

曾担任浦东新区首任管理委员会主任的赵启正,堪称浦东开发开放的"初代建设者"。然而,就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初,西方媒体持怀疑态度的居多,而他们普遍的偏见集中在"中国所说的开放,只是在喊口号",当时的浦东甚至还引来了不少冷嘲热讽。

在一片质疑声中,曾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来到浦东。"基辛格第一次来,看到的是地图,第二次来,看到的是规划模型,第三次来,他看到是一台台起重机。"赵启正说,浦东开展建设时,最多曾云集了全球17%的起重机。

此后,基辛格谈到浦东开发开放时明确指出,“我看是行动,不是口号”。基辛格还多次表示,"浦东是我去过最令人钦佩的地方。"

而赵启正所讲述的另一个"中国故事"也同样有趣。

1994年1月,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访问上海。期间,赵启正向老布什展示了浦东新区的规划模型。当时的赵启正拿着较为"稀罕"的激光笔对着沙盘进行演示。

"这个笔我见过,海湾战争时,鲍威尔将军向我汇报战况,就用这个东西。"老布什跟赵启正说道。

赵启正回应称,"哈,先生,还是有点不同的。鲍威尔的激光笔点到哪里,哪里就被炸平了,而我的笔点到哪里,哪里的高楼就建起来。"老布什笑了笑,连连点头。他当场表示'如果我再年轻几岁,我也要来浦东投资。'"

从基辛格到老布什,从怀疑到相信,两位政坛人物的观点也是美国舆论变化的一大缩影。"不少西方媒体对我们的故事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这其中也有我们自己的问题。"赵启正强调,做好一件事,需要口号,但与之相对应的道理、措施、纪律"一个都不能少"。

而讲好一个故事,不仅需要讲明白细节,也需要跨越文化的差异,去阐释细节背后蕴含的哲理与内涵。

"西方对我们的'遏制'其实一直存在。"据赵启正介绍,美国媒体见识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决心和行动后,当地的《波士顿星期日环球报》曾刊登了一篇题为《我们应该怕中国吗?》的报道,文中讲述了浦东发展的速度,并提出中国或将在未来成为美国的"威胁"。

赵启正在读到这篇报道后,决定给这份报纸的总编写了一封信。其中大意提到,"中国和美国曾是坚定的朋友,我们一起抵御过战火。当下,浦东的发展彰显的是中国发展经济社会的决心。和从前一样,中国从来就不想做美国的敌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才是发展之道。"

最后,《波士顿星期日环球报》完整地刊登了赵启正的这封信。在他看来,这恰恰就是美国媒体对舆论的高明之处,"我虽然在质疑他们的观点,但他们或许认为,质疑并不会损害他们的公信力。充分地讨论才能让舆论更为客观。"

"别问我,问上帝。"

风闻言事,断章取义,耸人听闻……赵启正当时遇到的舆论环境与当前的"中国威胁论"又何其相似。

当一些西方国家鼓吹"病毒起源于中国"的言论,作为曾经的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会选择如何回应——

"别问我,问上帝。"

赵启正向记者解释道,只有科学才能解释这一问题,而他并非专家,为了避免过度解读,如果当下科学暂时无法解答,那恐怕只有"上帝"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美国在舆论上经常跳的是双'矛'舞,他们始终在攻击别人。而我们此前是双'盾'舞,一直在被动防御攻击。"赵启正认为,当下中国的舆论应当采取"矛"与"盾"兼备的策略。在回应攻击的同时,也要主动出击去"向世界说明中国"。

"一些国家所谓的梦想,是自私自利的。"赵启正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但中国与某些国家不同的是,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会做"利己"的决策,但绝不会做"损人利己"的事,"我们会去维护全球化的某些规则,会为全球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但这不会是在伤害他国的基础上的,这一点应该要让世界知道。"

同时,赵启正提出,"当别人'黑'我们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做'自黑'的事。"赵启正认为,面对当下的舆论,讲好故事,做好事情,才能理直气壮地"向世界说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