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很多人从世界各地赶来杭州纪念一个人,把朴树唱哭的,就是他 100年了,他还在击中我们的心灵……

2018-08-24 07:19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李叔同作词的这一首《送别》经历近百年时光,依然经典,几乎人人会唱。

昨天(8月23日),农历七月十三。100年前的这一天,李叔同在虎跑寺剃度出家,号“弘一”。

昨天一大早,就有很多人专程从世界各地赶到杭州,在虎跑寺参加“纪念李叔同弘一法师出家一百周年活动”,一起纪念弘一法师。

百年纪念活动

为什么在杭州举行?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中国的人,擅长书法、诗词、丹青、音律、金石,是整个学术界神一般的存在。

李叔同,祖籍平湖,生在天津,杭州、上海、上虞、泉州……都有他的生活痕迹。

出家百年的纪念活动,为什么在杭州举行?

1902年7月,李叔同第一次到杭州,小住了一个月,涌金门外喝了一回茶,赏了西湖景致。

1912年7月,第二次来,就留了下来,一住就住了十年。

这十年里,他先是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现杭州高级中学)当了6年老师,丰子恺、刘质平、吴孟非、潘天寿……在课堂上,他们都曾认认真真喊李叔同一声“老师”。

1916年12月25日至1917年1月11日,李叔同在虎跑断食18天,写下了《断食日志》。

接着,他下了决心,“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于是,就在虎跑寺出家,灵隐寺受戒,就在他赏过风景的西湖边,成了一位僧人。

(虎跑寺旧照)

(虎跑旧影)

之后,他云游各地,1942年在泉州,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后圆寂。

圆寂后,他的部分遗骨葬于虎跑。在虎跑后山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弘一法师舍利塔。

(弘一法师舍利塔)

每一年的纪念活动,就在这里。

吴孟非、丰子恺等

筹资建了

弘一大师舍利塔

昨天,弘一法师舍利塔前,李叔同生前挚友、学生的后代,还有敬仰大师的学者,站了一圈。

李叔同的孙女李莉娟,昨天从天津赶过来,杭州每年的祭奠她都来,“祖父很喜欢杭州,在这里当过老师,出家也是在虎跑,因缘太深。”

今年90岁的吴嘉平,定居澳洲,赶回杭州,说一定要来看看“爸爸的老师”。

吴嘉平的爸爸,叫吴孟非,李叔同的学生,“爸爸是第一届学生,班里一共23人,他成绩最好,是班长。”

毕业后,经李叔同介绍,吴孟非去了上海当老师,后来一手创办了第一所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弘一法师圆寂后,部分遗骨葬于虎跑。因为没有碑记,吴嘉平说,是她的爸爸吴孟非,还有丰子恺、钱君匋等,好多学生一起筹资,建了弘一大师舍利塔,还请马一浮写了塔铭。

《断食日志》手稿

是李叔同纪念馆镇馆之宝

昨天现场,还有一位老人——朱德天,他的父亲朱孔阳和李叔同既不是朋友,也不是师生,但每一年,他都会来。

虎跑里有个李叔同纪念馆,镇馆之宝是李叔同《断食日志》的手稿,捐赠人就是朱德天。

《断食日志》是李叔同1916年在虎跑断食时写的日记手稿,记载了他从1916年12月25日至1917年1月11日,共18天的断食经历。每一天的断食进程、日常活动、身体反应都一一记录了下来,在断食结束后,整理装订成了一册手稿。

在李叔同所写的《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一文里,是这样描述的:“这一次我到虎跑断食,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

手稿,怎么会在朱德天手里呢?

出家前,弘一法师当老师时,有位同事叫堵申甫,俩人很亲,哪怕不见面的时候都还要书信来往。

李叔同出家前把《断食日志》交给了堵申甫。

堵申甫很靠谱,很宝贝地收了起来。只是,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生活困难,他的后人转手把手稿卖了。

卖给了谁?章太炎杭州人都熟悉,他有个堂弟叫章劲宇,是个有名的收藏大家,让他收了去。

据说,章劲宇当时收了很多弘一法师的作品,在文物界很有名。再后来,章劲宇家道没落,为了吃饱饭,只好把手稿拿了出来。

朱孔阳,在之江大学读过书,和郁达夫睡上下铺。当时,已经在上海医史博物馆工作的他,听说《断食日志》要转手,毫不犹豫地掏了300元买了下来。

那时,300块钱是什么概念?朱德天说爸爸享受三级教授待遇,一个月的工资是90块。

2007年,杭州市园文局发出征集,想给李叔同纪念馆找一件镇馆之宝,辗转几年,找到了朱德天家里。

朱德天也很干脆,2010年,把手稿捐赠给了李叔同纪念馆,他说,这是父亲的遗愿,“这是一件宝贝,是我最宝贵的收藏之一,有朝一日,它要回到杭州。”

昨天,站在弘一法师舍利塔前,朱德天说,再也没有比虎跑更适合存放《断食日志》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