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裂的《八佰》,步步下滑的网络评价,节节上升的电影票房

截止到2020你那8月26日12时,电影《八佰》的电影票房累计已经突破12亿元,呈现节节上升的趋势,而且后市依然看好。

与此同时某知名网站对该电影的网络评价,分数从最开始的8.3分已经步步下滑到了7.7分,而且随着电影热潮逐渐退去,该评分还有进一步的下滑空间。

这就是《八佰》的有趣现象,电影票房和口碑评价,呈现一种“割裂”的走势,为什么呢?

一、《八佰》本身就是一部有“割裂”特质的电影

很多人在看了《八佰》之后都会有一种困惑,管虎到底想说什么?

应该说,《八佰》是一部很有管虎特色电影,比如片中出现的很多动物隐喻,就是管虎比较擅长的。

但是,管虎似乎在《八佰》上有更多的想法,想法一多味道就变了,让这部电影成了一部“割裂”特质的电影。

1、讲历史,还是讲故事?

这是《八佰》争议最多的一个话题,该片到底是属于历史片还是故事片?

如果是历史片的话,那《八佰》里的戏说成分就太多了,反映国军抗战的历史电影,最好的应该是《血战台儿庄》,该片中大部分剧情和人物和历史上几乎一样,改编成分有,但很少,而且不脱离剧情,虚构的人物有,但并不是主角也不影响剧情。

《八佰》明显在历史上改编太多,甚至有些剧情还是从台湾省拍的《八百壮士》里翻过来的,等于台湾省虚构了一遍之后又被再虚构了一遍,这当然会让一些懂历史的观众感到不适。所以,《八佰》虽然取材于历史真实事件,却不能称之为反映历史的历史题材电影。何况,该片还有一些虚构到严重违反史实的低级错误,比如杀俘虏。

那《八佰》属于故事片?也够呛,因为很多观众也都提到了,《八佰》里的故事明显没讲好,甚至没讲完。

这就形成了一种割裂,看历史看得不真,听故事听得不全。

2、立群像,还是树典型?

电影是分主角、配角、龙套的,主角里也是有男一号、女二号的,这么分是因为观众的脑子有限,给太多角色容易懵圈,树立典型性人物是拍电影的基本操作。

《八佰》的打法是群像,一堆明星大腕每人塑造一个典型性人物,老兵油子、贪生怕死等等不一而足,看起来画面很满。

但是,树立群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典型人物,如果是电视剧,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那是可以的,因为时间充分。电影的难度很大,时间很短,因此如果想立群像,那最好的方式是言简意赅,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让人记住。

《八佰》在这方面其实没做好,群像有,但人物要不就是没立起来,要不就是没头没尾。虽然《八佰》借鉴了很多《八百壮士》,但在塑造典型人物方面,《八佰》还没有这部四十年前的电影做得好。所以,很多懂电影的观众吐槽《八佰》也就很正常了。

3、热血,还是反思?

这也是很多观众吐槽的地方,《八佰》的前半部看得热血澎湃,到后半部来一个紧急刹车,开始让大家反思。

“四行仓库之战”本身是一个政治秀,打给外国人看的,烈度很低,离四行仓库不远的苏州河周家桥地区,和“四行仓库之战”同一时间内税警总团和日军苦战几天,一万多人马最后只剩下两千残兵,连孙立人也被炸成重伤。论激烈,论悲壮,论热血,税警总团周家桥战斗胜过四行仓库之战上千倍,要体现牺牲,那拍税警总团周家桥之战不是更合适吗?

因此,四行仓库之战如果拍成电影的话,突出反思是最合适的,突出政治秀才是拍这场战斗最核心的诉求。台湾省的《八百壮士》拍摄于中美蜜月期,用四行仓库来隐喻孤岛地位,其反思意味甚为浓厚,电影诉求也非常成功。

《八佰》的诉求点很不明晰,到底你这部电影的诉求是什么,看不清楚或者干脆导演就没说清楚。所以才有网友评价《八佰》是小学生的作文,因为初中生写作文都知道要先有论点。

所以,《八佰》这部电影存在的一些割裂性问题,会让那些懂历史的,懂电影的观众感到不爽,懂历史又懂电影的观众会更不爽,而这些观众在网络上是有一定话语权和存在感的,《八佰》网络评分步步下滑实属正常。

二、为何《八佰》的电影票房节节上升?

有的电影一开始网络评价和电影票房都一般,但随着口碑效应提升,网络评分和电影票房均呈现逆袭走势,而《八佰》的网络评分和电影电影票房呈现喇叭口走势确实并不多见。

为何在口碑下滑的情况下《八佰》电影票房还在继续攀升呢?

1、鹤立鸡群

《八佰》选在这个时候上映,有人认为是冒险,但笔者认为其团队肯定也是经过各种调研的,这个时期的市场至少有一个好处,第一个是赶上报复性消费时段,第二个则是周围一个能打的对手都没有。

老实说,这个时候去电影院的,除了《八佰》还能选哪个?它再有问题,也比其他连争议问题都没有的电影强吧。

而且,就算是做营销,现在也处于蓝海市场时段,那些靠推荐电影获得收入的媒体人,也半年多没怎么开张了。

2、话题

这个不用多说,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明星,不怕有争议有绯闻,怕的是没话题,像《大明劫》的导演那样讨厌炒作,结果就是好电影没票房,类似于《八佰》题材的《捍卫者》,没有明星也没有话题,结果只能是泯然众电影里。

3、猎奇

说到话题,《八佰》有两个话题最为引人注目,一个是推迟上映,另一个是删减。

虽然从各方面得到的信息看,《八佰》推迟上映只是片方自己的选择,毕竟龙标在手。但在普通观众那里,《八佰》的神秘感就加重了,谁都想知道它里面到底都说了啥。

其实,从《八佰》获得的龙标号码就能看出来(第一次是088号,这一次是800号),有关方面对《八佰》是很支持的,一些观众确实属于过分联想了。

还有一个就是删减,有些观众对删减这两个字特别推崇,一部影视剧好像只要涉及到删减,那这部影视剧一定是精品,殊不知,删减只是影视剧的正常操作,一部电影拍出来的镜头可能有好几个小时甚至更多,最后删掉的是大部分,想看无删减版,那你最好去当电影剪辑师。

早有观众做过分析,《八佰》删减掉的13分钟里没有原则性的剧情和镜头,感觉就像是为了删减而删减,至于说什么不能拍出旗帜,拜托,有青天白日旗镜头的影视剧多了去了好吧,而且比《八佰》更热血。

所以,大环境、营销、话题和猎奇心理,让《八佰》的票房节节上升,至于说到底哪个因素更重要,笔者认为还是市场环境,现在对于《八佰》来说,电影市场上这个时段真的是一个能打的对手都没有。

毕竟大部分观众看电影看的是热闹,像咱们这样刨根问底研究历史和剧情的人,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