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diss《惊雷》,十几年前那英和刀郎就预言了

十几年前,那英曾公开批评刀郎的音乐缺乏审美,她虽承认“尽管我们都卖不过他”,但还是拒绝颁发给他十年影响力歌手奖。这番言论一直到今天,都是那英饱受诟病的麻筋。这阵子杨坤公开批评《惊雷》在互联网世界闹的沸沸扬扬,然而造成这件事情的本质,并非是两个创作者互相看不上,而是我们国家音乐受众的审美水平分层太大。

实际上,大众理解的字面意思,与那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略有出入。(这个咱们下文聊)可时隔十余载,被打脸的何止是那英一人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不仅曾经的大陆颁奖礼都纷纷垮台,就连昔日的大牌歌手出新歌也鲜有水花,替代他们的,就是当年那英指责的“群众路线”的歌手们。

“群众路线”指降低表达门槛,并简化表达方式的作品风格。将那些书卷气息的“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极简为“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

刀郎


其实华语乐坛一直存在着这种受众极为庞大的“城镇化审美”的音乐,在十几年前它们是大陆网络歌曲、车载音乐、彩铃音乐等,是郑源、唐磊、香香、慕容晓晓,甚至庞龙或刀郎,而当时的主流流行音乐依然强势而庞大。那是华语乐坛最后一个黄金时期,虽然“群众路线”歌手步步壮大,但还难以撼动全盛时期的周杰伦、王力宏、孙燕姿等人的地位。

于是仿佛像是一个台面上、一个台面下的两条平行进行着的线,一条是台面上的明线,主流音乐与主流传播媒介紧密相连,光鲜亮丽、名利双收;一条就是台面下的暗线,仿佛处于阳光下的隐秘、在被主流藐视的台面下野蛮生长、闷声发财或发不了财。刀郎是其中的一个异类,是主流音乐中唯一一个附有“大众味儿”的歌手,也是“群众音乐”中唯一一个跨入主流音乐圈儿的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出圈儿”。

刀郎


那英当年与刀郎的冲突点在于,刀郎是当时唯一一个走“群众路线且出圈儿”的歌手(其实庞龙也算一个),抢了传统唱片歌手的饭碗。在当时,对此不满的基本都是业内人士,只不过那英当了他们的子弹与群众的靶子。

十几年后的今天,华语乐坛传统唱片业已经彻底垮台,取而代之的是偶像经济的崛起、独立音乐的发展、以及无数网红歌手的野蛮生长。

互联网的普及,让从来不听音乐的民众成为了音乐受众,然而音乐的欣赏能力也是像上学念书一样,需要一步步前进。传统音乐市场的作品经过一代代发展,先锋电子、节奏布鲁斯、雷鬼等元素四处开花,然而这些歌曲,对于新晋音乐受众而言门槛过高,很难找到欣赏的乐趣。于此,那些唱着口水歌的网红歌手有了市场,他们的受众就是这一批人。

大壮


那英肯定想象不到,当年让她心烦的歌曲,如今遍地开花,《我们不一样》〈沙漠骆驼〉〈野狼disco〉以及《惊雷》甚至这些“网红歌手”依靠强大的群众基础,霸占着各大排行榜的Top10,规模浩大如黑云压境,压的让那英这样的主流音乐人连喘息的余地都没有。

而刀郎又何曾想过,当年敢于公开指责“群众路线歌手”的个别人,放在今天到处都是,无数的人在网上指责谩骂“土味音乐”毁了乐坛,那些说《惊雷》土的人,他们做的事儿其实与十几年前的那英是一样的。然而又有无数的人发自内心,真实的喜欢着这样的歌曲,否则这种歌曲也传不到杨坤的耳朵里。


杨坤


华语音乐市场上确实存在严重的“鄙视链”,其中“群众路线音乐”更是居于这鄙视链的最底端,因此群众路线音乐与网络歌手存在着大众偏见以及被过度贬低的情况。但凡起步于网络的歌手,无论做什么涉及“主流”的事情,都要被质疑“凭什么”?

当然,这种“偏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有原因的,起初的网红歌曲,里面确实不乏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倘若每首歌都能达到刀郎的标准(刀郎是表达低门槛,并不是制作低门槛),也不至于被大众诟病。音乐虽不分贵贱,但分好坏,否则就是愧对音乐这个行业,阻止行业发展的可能性。但解决《惊雷》等低门槛音乐的方式,不靠谩骂,更不靠封杀。因为只要乐坛有低门槛听众的存在,《惊雷》这种歌曲就必然有市场。

毛不易


当我们抱着“优越感”探讨艺术底线时,这就是最没有底线的做法。

每种音乐层次都有它所面对的受众,我们最终选择的永远不是“意识”上的高端,而是“灵魂”上的感染。如今的乐坛,就是当年那英与刀郎纷争的无限放大版,这其中又有多少曾经批判着那英的人,正在做着曾经让自己为之愤怒的事情?

如果让二十年前的那英和刀郎看到今天的乐坛,不知他们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