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要面子活受罪,崇祯皇帝为了面子却丢了大明

导语:明朝末年,局势动荡,大明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一波接一波,外有清军占据辽东,虎视眈眈企图入关。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皇帝在这风雨飘摇之中登基,他即位之初就励精图治,有收复辽东的梦想,但天不遂人愿,梦想迟迟不能实现,现实则是愈发的残酷。明军不仅不能收复辽东,更是在与清军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关外仅存的几座孤城也一座座被清军攻克。崇祯皇帝急得焦头烂额,但出人意料的是,清军竟然主动向明朝提出了议和,面对突如其来的议和,崇祯皇帝会接受吗?

清兵入关

清军主动求和,崇祯断然拒绝

崇祯十四年冬天,辽东普降大雪,大雪封山,道路全被阻断。城内的明军尚能缩在城中休憩,但城外的清军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道路阻断导致清军粮饷供应不及,清军想要撤军。但是又害怕一撤兵城内的明军会跟在屁股后面偷袭,因此就通过蒙古人向明朝传达议和的讯息。

明军得知清军有议和的意向,一个名叫石凤台的将领就写信给清军统帅询问情况,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就把消息汇报给崇祯皇帝了。明、清两军僵持已久,粮饷都所剩不多,清军提出议和本是一个休整的大好时机,可消息传到崇祯皇帝耳边时,他一听就火冒三丈。前线将领竟然私自与敌军统帅有书信往来,一有私通的嫌疑,二太丢大明朝的脸了。崇祯一怒之下把石凤台逮捕入京,打入大牢。

清军主动提出议和,谈判起来也占便宜,可惜崇祯皇帝一意孤行,决心与清军决战,错失良机。也许也正是因为清军主动示弱的原因,给了崇祯皇帝一个错觉,他以为清军已经被打的坚持不住,明军还有取胜的可能。不管怎样,第一次清军主动提出的议和是被崇祯皇帝拒绝了。

明末辽东局势图

明军难以维持,崇祯同意和谈

议和失败,两军继续僵持着,各自的粮饷也越来越少。朝中大臣不断接到前线将领发来求粮的书信,可大明朝此时遇到灾年,收成不好,关内也是农民起义不断,哪还有粮饷支援关外呢?大臣们明白不能再这么耗下去了,唯有议和才有一线生机,可是石凤台的前车之鉴刚过去不久,大家谁都不敢向崇祯皇帝提出这个意见,怕皇帝一发火把自己打入大牢。可局势紧张,非议和不行,合计了一番,决定由兵部尚书陈新甲去设法说服皇帝。

陈新甲虽然揽下了这活,但他也明白这口没那么简单就能开,特地挑选了一个崇祯皇帝开心的日子,崇祯十五年的大年初一。趁过年的喜庆气氛,在向皇帝拜年时,陈新甲提到了辽东战事,但只说前线紧张,人困马乏。崇祯皇帝听了便问难道没有其他办法了吗?陈新甲在那支支吾吾半天,不敢直接说出议和二字,磨叽半天崇祯皇帝也心领神会了:"辽东战事,能议和就议和吧,你们可以全权处理。"

陈新甲一听让皇帝同意议和的目的到达了,自己也没遭到呵斥与处罚,便派代表到宁远城和清军接洽。可就在一个月前清军提出的议和刚刚被拒绝,清军统帅看到这个议和代表难免心生怀疑,便要求让明朝皇帝写一份国书,表明皇帝同意议和,咱们再谈判。

明军清军交战

局势今非昔比,和谈重新开始

要国书的消息传到朝中,崇祯皇帝犯犯难了,他不知道这书该怎么写、写给谁啊。原来当时虽然皇太极自称大清国,可明朝并不承认这个大清国的合法地位,更不可能写大清皇帝皇太极的称呼,要是这么写不就等于承认大清国、辽东失地又以何种理由收回呢?

崇祯皇帝再宫中琢磨了几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给官员传达命令的敕书代替国书。抬头写的是兵部尚书陈新甲,内容是同意议和等等,落款又签上崇祯皇帝的名字并盖上玉玺的印。这样既表达了崇祯皇帝同意议和的消息,又不用承认清的地位。

这份敕书传到皇太极手里已经是三月份了,形势与四个月前大雪封山时完全不同,清军不着急议和了。皇太极对这封敕书也心生怀疑,两军议和传达国书才对,怎么会送一份皇帝给官员的敕书呢?是不是明朝将领为了和谈伪造了一份敕书,为了辨明这份敕书的真伪,皇太极招来了明朝降将洪承畴,在得到洪承畴的肯定后,皇太极决定与明朝和谈。

崇祯皇帝呵斥陈新甲

兵部尚书闯祸,成了皇帝的替罪羊

战场上清军占据主动权,谈判桌上也是如此,由皇太极开出条件,明朝代表讨价还价,最后确定每年明朝给大清一万两黄金,二百万两白银,并确定两国国境线。

议和代表就把谈判过程和结果写信向陈新甲做了汇报,就等崇祯皇帝的点头同意,明朝也能获得喘息的机会。可就是这最后一步出了问题,陈新甲看完信后随手放在书桌上,仆人看到以为是普通文件就让人去传抄了,结果是满朝文武人尽皆知。谈判本来是绝密的,只有经过皇帝同意后才能公布,这一下崇祯皇帝还没看到,被朝中大臣先知道了,言官们看到后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主和辱国。堂堂天朝,竟然要和一个边远之地的蛮族赔款议和,实在有失体面,这是满朝文武的一致意见。崇祯皇帝本来打算秘密和谈,偷偷签了和约,一来议和的大局已定大臣们也没什么好多说的,二来也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农民起义军。可是偏偏走漏了风声,面对这来势汹汹的舆论,皇帝也不敢负责任了,召来陈新甲一顿呵斥,希望他能把责任全揽过去。可这陈新甲没明白崇祯皇帝意思,回到家中把和谈的前因后果说了个详细,上疏为自己辩护,说和谈是通过皇帝同意的。这一下把责任又推给了崇祯皇帝,崇祯一怒之下把陈新甲打入大牢,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泄愤。

这一下议和的秘密泄漏,议和的官员被杀,和谈也戛然而止,无果而终了。

崇祯皇帝自缢

崇祯皇帝这一次虽然在大臣面前保住了自己的面子,把责任推给了陈新甲,但他殊不知,正是由于他的出尔反尔,错失与清军议和的时机,两年后,北京城就被攻破,崇祯皇帝也只能自缢身亡,可谓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