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 活着是一场行为艺术

人活到一定岁数,一定会喜欢某种艺术,诗歌、绘画、酒、女人......

导演用了整整18分钟来铺垫,让听故事的人等了好久。开头的女孩拿着一本小说,把一个钥匙挂在一个铜像上。这个钥匙组织了三条故事线索。▼

末尾才告诉你,美丽的阿嘉沙死于普鲁士流感。在这个非常时期听到“流感”两个字,才猛然发现,导演把深深的悲伤,用一个荒诞的闹剧包裹起来。▼

性、战争、杀戮、友谊,一系列的抓住眼球的元素,都无法让人不关注影片的画面美感,仿佛把油画展搬进了电影院。

就算是毫无戏份的路人让故事感和画面丰富。他的站姿自在,服装颜色游移不定,哪怕他就出现了一秒钟。▼

在这个墓园中,以十字架为界,一边是黑,一边是白。三个黑衣人像被画了符一样静止了。▼

讲故事的人是位这个国宝级的作家,晚点再说他。他身边的小孩,只出现了两分钟,他的眼神和他的玩具枪都荡漾着一股灵气。

我曾经听说过某大导演选童星的故事。让一群孩子在空房子里玩找小白兔的游戏,那个找得很认真,并且为找不到而焦虑的孩子会当选。因为他有足够的想象力,能进入故事的内心。

这个小男孩的眼神让你的心胸有一种战栗?▼

从两个没有戏份的配角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同人物身上的风格。每个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展示着,存在着。

想写的内容有点多,为了让你看得轻松一点,我像介绍朋友一样介绍一些人物给你认识。人就是很奇怪啊,明明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听多了他的故事,会不知不觉地爱上他。

爱上他以后自然会去挖掘他背后的故事,想更多的地了解他。这部电影可谓是大咖云集,演员和幕后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我略微提及一些,以后有兴趣的话再去深入了解吧。▼

男主角 葛斯塔夫(外国人的名字很难记,我叫他小葛)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曾主演过《英国病人》,中国观众很熟悉他了,我们另找时间聊聊这部战争、死亡与爱情交织的电影。

每个篇章的开篇色彩都有暗示,小葛的是深桔+铁锈红,热烈、活泼,这个饱满又熟透了的颜色也预示着坠落。▼

我们的文化羞于谈性,小葛却像谈论家常一样地跟徒弟聊起自己的两性观念。

小葛流连于形形色色的年迈贵妇之间,用他自己的话说:“更有风味。”▼

他通过这个女人确实做到了富可敌国,可仅仅如此,就把小葛看得太低了。他代表的是布达佩斯大饭店,他用很浓的香水“羽之味”,到过饭店的人都记得住这种香味。

大量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嗅觉记忆是最深最长的。我们不那么学术化,举个例子,你小时候春游,从山里摘过的一把鲜花,你一路闻回来。从此以后,每次你闻到那个花香,都会想起那次春游。

当下气味营销已经是一种专门的学科,小葛用这种方式,把酒店的记忆带给每一个人。这就是为什么伯爵夫人钟情酒店19年不变心的一个小秘密。▼

小葛要求酒店的服务做到贴心又不打扰,他的那段员工培训可以写进很多餐饮公司的培训手册中去。

连酒店门口的跛脚擦鞋童都受他影响,看看他的发型、墨镜,还有他认真吹鞋的样子,连他的座位都贴了布达佩斯大饭店的LOGO。▼

请再注意一下这个擦鞋童,哪怕是没有生意的时候,他也不随意坐着,而是保持很精神的姿态,等待着酒店客人光临。▼

无论到了哪里,小葛都不会让人随便辱没,因为他代表酒店。他被抓进监狱第一天,被一个体格大他一倍的大块头欺负,他拼死在大块头脸上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他自己也被打得不成人形。自此之后,他受到大块头的尊重,成了好朋友。在他越狱时,还帮他灭了告密者。

优秀的导演不会放过每一个可能的细节,哪怕观众不会注意到。小葛打完架喝水时,嘴里的血渗进水里,水杯有了一丝丝血色。如果没有这个细节,观众也不会在意。

我这个挑剔的处女座看到了这个细节,心生敬意。▼

作为一个优秀的酒店经理,快速记住每个人的名字是一项基本功。哪怕是在监狱,他在送饭期间,不仅记住了每个房的人名,还记得他的口味偏好。

有四名死囚把他当成自己人,在准备越狱时,带上了他。▼

小葛会由衷地赞美人,哪怕身陷囹圄、面临死亡。在越狱途中,五对五地遭遇了警卫,冈瑟一秒都没有犹豫地跳下去跟他们肉搏。

在那样的关头,稍有犹豫,让警卫有了开枪的时间,越狱就会前功尽弃。谁愿意用生命去抢这一秒的时间?没有时间计算,那是本能。▼

小葛说:“最可怕最讨厌的人,只要觉得被爱,他们就会如花绽放。”

伯爵夫人46年前就失去了丈夫,她唯一的儿子和三个女儿都在盼着她死,希望能分割她的财产。可是这个垂垂老矣的女人,在65岁时遇到了小葛。

她不缺钱,她有生产军火、药品、纺织品的工厂,还有一个小有名气的报社,布达佩斯大饭店也是她的,她还有一幅价值连城的名画《苹果少年》。用小葛的话说,跟这幅画比起来,其他都是垃圾。

这幅画上的少年大概十七八岁,透着青春、不完美、纯洁、诱惑,当你注视着它,他就能陪伴你,让你忘记年龄,进入他的青春世界。这样的作品,当然价值连城。

后来这幅画挂在酒店大堂,连酒店的菜谱封面印的也是这幅画。▼

伯爵夫人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连她至亲的儿女都在等待她的死亡。本以为很快等到了,没想到小葛的爱让这个65岁的女人活到了84岁,而且还越来越美。

“女为悦己者容”,女人妆扮自己,先要取悦“对镜贴花黄”的自己,然后要取悦心爱的人。其实也是间接取悦自己,他高兴,我也跟着开心。

一个女人换了指甲油,有人注意到,难道不应该绽放吗?

爱让人年轻,她的儿子等得不耐烦了,毒杀了她。▼

很多信息表明她儿子德米崔(简称小德)是同性恋,本节有点重口味,提前预告一下。

他跟他雇佣的杀手贾波林(简称小贾)两个都是男人,但他们不是直接的男同性恋,而是先变性成女性再相恋,成为两个女同性恋。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幅画。导演连颜色用来讲故事,这幅画那么扎眼,出现过多次,不可能没有暗示。▼

还有几条线索,小德第一次骂小葛说:“你这个死同性恋”。心里有什么,就看见什么,他自己是同性恋,所以他觉得谁都是同性恋。

另外,你看这个杀手抱住小德的样子,像不像一个老婆抱住自己的老公说:“别打了,别打了!”▼

瑟吉的姐姐在跟他说:“no sir”,直译是:“没有,先生”,可在小贾看来这是在讥讽他“不是男人”。

所以他杀过的人中,杀瑟吉姐姐的手段是最残忍的。▼

同性恋也是爱的一种,只要感觉被爱,就会绽放。冷酷杀手因为被爱,愿意为了这份工作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爱也受到了小葛的尊重,在他死后,小葛提出为一个仆人默哀,他的徒弟当时年纪还小,只听懂了第一层意思,他以为这个仆人只是瑟吉。▼

在讲他的徒弟之前,先讲我很喜欢的女主角,阿嘉莎。她有着女人两大硬伤,脸上超大的胎记、平胸,但她仍然可爱,充满魅力,因为她纯洁。小葛看到了这一点,因为小葛看到了,阿嘉莎从此对小葛充满敬佩。

生命最大的需要之一,就是被看到。

小葛送给阿嘉莎的陶瓷项链,上面的图案是“十字钥匙结社”的标志,后面还会再提到。因为是懂自己的人送的,这个项链从未离身,直到阿嘉莎结婚时都一直戴着。▼

小葛为什么能洞察那么多人?爱那么多人?

因为小葛早已经不是小葛,而是酒店的一部分。酒店的尊贵、豪华、贴心、优雅、华丽,让这个曾经不文一名的男孩找到了存在感。

他的徒弟曾经疑惑他是从哪里来的,他在慌乱中说出了自己的身世,这次慌乱仅仅是因为越狱出来身上太臭了,他徒弟zero忘记给他拿香水“羽之味”。

他很可能是一名牧童,包着脏脏的毯子,看着几只瘦瘦的山羊。睡在薄薄的帐篷里,椰枣充饥,吃不饱的时候,靠吃甲虫补充蛋白质。

这些信息表明,他很可能从撒哈拉沙漠来的。沙漠上的人没有根,《小王子》中有一段话:

有一天,花曾看见一支骆驼商队走过:

“人吗?我想大约有六七个人,几年前,我瞅见过他们。可是,从来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找他们。风吹着他们到处跑。他们没有根,这对他们来说是很不方便的。”

他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这个原本有他没他都一样的地方。可他找到了根,他把自己的根长进了饭店,从此饭店需要他。

他被爱了,绽放了。在这里他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不安全、虚荣、肤浅、金发、要呵护。把“needy”翻译成“要呵护”是不准确的,翻译成“被需要”更贴切一些。

因为“被需要”,他不再是那个“有他没他都一样的人”。书面化一点,就是存在感。▼

这种存在感深深地影响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尤其是他的徒弟,zero。这里把zero翻译成无,也是不准确的,我觉得应该翻译成零。

无和零是有区别的,无是一种状态,什么都没有。零是一种存在,只是看要把他放在哪里,在其他数字后面加个零都会不一样。

小葛做了前面的数字,zero做了数字后面的零(以后我叫他小零)。当小葛说他们是好友、师徒时,小零说:“我们是兄弟!”

兄弟相对于好友、师徒来说,加上了一层血缘关系。因为小零也爱上了“羽之味”香水。他们最后一次分享这个香水的时候,小零把香水放进了自己的挎包。▼

小葛承诺死后把所有遗产都留给小零,他们用火车上的便签纸立下遗嘱。因为小葛已经认定小零是合适的继承人,他随时准备死亡。

他害怕老去,他说:“没有一片雪花是落下的”。雪花一沾地,就不是花了。在影片一开头就暗示他想在年轻时死去。▼

当他发现小零可以继承他的事业时,他故意出言激怒德军党卫军,招致枪杀。▼

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了,里面所有的诗歌都是出自吟诵者的直觉或者预感。阿嘉莎用“一个东方,一个西方”用来形容小葛和小零,就暗示着小零是初升的太阳,小葛将走向死亡。▼

小葛经常说的一句话:“在野蛮的屠宰场上,还是有文明的微光存在的,那就是人性。”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得有个前提,你遇到的是人。

小葛死后,小零果然继承了他所有遗产,成了当地首富。可是他在新政府成立时,很多大型酒店都被收归国有,小零几乎散尽家财,与新政府达成协议,让他保有酒店的所有权。

作家问小零,不,这个时候已经是老零了:“你想保住这个酒店是因为想与他的世界相联系吗?”老零嘴上不承认,他说是因为想纪念妻子阿嘉莎,他把妻子从不离身的项链别在衣服上。

尽管他着力掩饰,这个项链仍然出卖了他。记得吗?这个项链是小葛送给阿嘉莎的。▼

这个故事打动了作家,终身与这个故事相伴,就像这枚钥匙。

他没说为什么这个故事会跟着他一辈子,木心的《从前慢》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这枚钥匙串起的三条故事脉络,或明或暗,在时间的培育下,钥匙越来越多。

钥匙管理是酒店的一个重要工作,只是现在大家都用房卡了。这种用钥匙的记忆一点点从人们心目淡化,往日的浮华、优雅、尊贵都在一点点散去。这种衰败早在小葛时代就在消失,可是小葛仍然用尽全力在维持,这就是为什么老零说:“他的世界已经消失了,他极为优雅地维持那个幻象。”▼

钥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难道只有小葛一个人在维持那个幻象吗?老零作为他的徒弟,散尽家财换取一个门可罗雀的酒店所有权,难道不是在维持那个幻象吗?

布达佩斯大酒店是他们的根,“兄弟本是同根生”,小葛和小零一样,都因为有了酒店而找到存在感。他们害怕那种“有他没他都一样”的感觉,酒店让他们觉得他们被需要。▼

钥匙是一种心灵的契约,只有小葛和小零在维持那个幻象吗?作家用尽一生在说这个故事,读者通过他的文字被带进那个幻象和故事。

作家的墓碑上挂满了钥匙,可见有多少人为这个故事和这个故事的幻象着迷了。▼

这个幻象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着迷?

它是一种优雅的秩序,一种温暖的安全感,是在战争面前仍然保持内心的秩序,在死亡面前仍然吟咏诗歌,在老弱面前仍然保持赤诚的爱......

这种文明的微光几近熄灭,本片是向作家茨威格致敬的一部作品。这种与工业革命相违背的文明,总是穿透层层铁甲,来到我们面前。

这种文明有什么价值?

导演用一个比较镜头来回答这个问题,昔日富可敌国的鲁兹大宅,正是因为缺乏这种文明,变成了墓园。看到鲁兹三姐妹,是否让你想起开头那三个黑衣人?▼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崩溃,那个有秩序、有安全感的美好欧洲的逝去令茨威格惋惜伤痛。

1942年他忍受不了法西斯对世界文明和人类的破坏和残害,在巴西服毒自杀,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

电影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也给观众启发。文明一旦形成,就永不会坠落,她不在东方就在西方。不在老一辈身上,就在年轻一辈身上。

李安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指着一个桌子说:“文学是看不到,却真实存在的东西,100年后,这个桌子可能不在了,可是《红楼梦》还在。”

贴出影片中特写的几把漂亮的钥匙作为结尾吧。▼

好啦,就到这里。

每个人对电影都有自己不一样的体验,不管你领悟到什么了,电影之内还是电影之外,都是一种丰满人生的乐趣。

一个人有了情,就会有困惑,就会觉得寂寞。如果从来不知道这天地间有人可以陪伴你,你怎么会知道不寂寞是什么感觉?

哈哈,想到《夜宴》中一句台词:

当青女鲜血殷殷、气息奄奄时,问无鸾:“太子,现在还寂寞么?”

无鸾泪下,答道:“有你,我不寂寞。”

有你,我也不寂寞,谢谢你,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