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女孩, 我很抱歉”电影太真实, 被骂到不敢播

韩国似乎每年都要出一两个爆款。

今年的两大爆款是《寄生虫》和《82年生的金智英》。

《寄生虫》我们已经讲过了,今天就给大家讲讲《82年生的金智英》。

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作者赵南柱,是一名70后宝妈。它受尽追捧,也背负了不少骂名,人们对这本书的怒意甚至还波及到了推荐人的身上。

推荐这本书的明星,被网络暴民们焚烧画像,剪碎照片,人身威胁;改编成电影公映后,网络暴民们再度发起对该片的抵制行动,开始了更大一轮的声讨谩骂:

对本片女主角郑有美,男主角孔侑,展开人身攻击;

甚至有网友跑到青瓦台总统府请愿,要求韩国当局禁止影片公映。

这部电影为何会激起众怒?

这个叫金智英的姑娘是犯下了怎样滔天的罪行?

可笑的是,金智英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电影里也并没有同性恋、骗婚、出轨、开放婚姻等猎奇要素,更没有狗血酸爽的抓马大戏。

它有的只是平淡。

甚至像一篇流水账,只是单纯地记录了一个女人从出生到生子过程中所有的细碎生活。

主角金智英有一个普通的名字,就像中国的李娟、张丽、王芳;

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公务员,母亲全职主妇,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家境一般;

关于她的故事也很普通,出生,上学,找工作,结婚,生子……

一切按部就班、理所当然,看起来没什么可抱怨的。

但让金智英陷入深渊的,恰恰也正是这种“理所当然”。

小时候,家里的好东西总会理所当然地优先让给弟弟:

“弟弟的筷子、袜子、卫生衣衫和鞋提袋,永远都是成双成对的,而大姐和金智英的这些物品,永远凑不成一对……

母亲常说,因为她和姐姐既懂事又会照顾人,两姐妹更没有理由和弟弟争风吃醋。

小学时,要忍受邻座男同学理所当然的欺负:

“小学被同桌男生欺凌,老师说:男孩子都是这样,越是喜欢的女生就越会欺负她。”

中学时,要被补习班的男同学理所当然地跟踪:

“中学被补习班男生跟踪,爸爸斥责金智英:为什么裙子要那么短?为什么要去那么偏僻的地方上补习班?”

金智英从小就被教育:

“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着要保守,行为要检点,危险的时间、危险的人要自己懂得避开,否则问题出在不懂得避开的人身上。”

瞧瞧,是多么的理所当然。

找工作时,即便同等学历同样优秀,也会被面试官理所当然地拒绝:

“你条件很好,但我们更想要男生。”

进入职场,还要面对很多理所当然的潜规则:

“不论金智英举多少理由婉拒,说自己已经不能再喝了,回家路上很危险,真的不想喝了,也会遭部长反问:这里这么多男人,有什么好怕的?

‘我最怕的就是你们!’金智英把这句话咽回肚子里,偷偷将酒倒在冷面碗和一旁的空杯里。”

步入而立之年,金智英在长辈的催促下结婚有了孩子,然后在众人“理所当然”的期待下,辞掉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母亲:

“智英,我觉得你不要只想着自己会失去什么,要多想想你会得到什么。成为父母是多么令人感动又有意义的事情啊!而且就算遇到最糟的情况,实在找不到可以托管婴儿的地方,导致你不得不离职,也别担心,我会负责养你们的,不会让你出去辛苦赚钱。”

因为带孩子和做家务事导致手腕劳损,去看医生,医生也理所当然觉得没什么辛苦的:

“以前我们可是得拿着木棍敲打衣服清洗呢,还要烧柴火煮衣服消毒……现在洗衣服有洗衣机,还有吸尘器不是吗?现在的女人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

忙里偷闲买了一杯咖啡在公园享受短暂的个人时光,也要理所当然地被取笑是“寄生虫”:

“我也好想用老公赚来的钱买咖啡喝,整天晃悠……妈虫,还真好命……我一点儿都不想和韩国女人结婚……”

金智英崩溃了:

“我又不是偷老公的钱来用,我赌上自己的性命把孩子生下来,甚至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生活、工作、梦想,只为了带孩子,我却成了他们口中的一只虫,你说我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就是金智英三十几年人生里遇到的事情,是不是很眼熟,是不是很平凡?

女性被赋予了太多的枷锁,而所有的不公平,又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世界真的改变了很多,但其中一些小规则,承诺和习惯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世界没有改变。

但是在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中仍然存在性别歧视。”

比如成功的女演员、女企业家会被问到:

“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我昨天看到周冬雨的新电影可能要搭挡刘昊然,下面第一条热评是:

“周冬雨资源太好了吧,跟年轻小生们合作遍了。”

很难想象,这句话来自一个女性网友之口。

女性的价值依旧理所当然地依附于男性,嫁得好就能被高看一眼,能跟年轻小生合作就值得羡慕。

在影片中,金智英的丈夫被刻画成一个近乎完美的丈夫——对妻子表示支持和理解,在职场上以高性别觉悟的形象出现,在妻子想要外出工作时主动提出申请育儿假,但上述种种都是一种象征性的好。

实际上,从电影一开始铺排出的绵密繁琐的家务到金智英无数次在夕阳中望向窗外,她的丈夫始终是缺席的。

然而讽刺的是,一个象征性的荧幕好丈夫形象,在现实中博得了众人的羡慕:“能有一个孔刘这样的丈夫,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这恰恰反映出不只是男性。

甚至绝大部分女性都无意识地存在性别歧视。

这部电影公映后,韩国男性甚至开展了一个“反女权运动”。

我建议在中国也开展一项这样的调查,持反女权主义观点的男人只会更多。

有的男性反女权是因为男人承受的压力丝毫不逊于女性,男人要承担养家的责任,要事业有成、有车有房,女性要求性别平等不过是想要与男性相同的权利,但又不承担与男性一样的责任,贪慕虚荣、享受“性别红利”。

这些男性应该首先搞清楚一点,男人的艰难并非女人造成的,两性都艰难的原因是一些堪称愚昧的传统对于两性的刻板定位。

在这背后的本质依然是男权社会下,女性没有被当成独立的人,而是男性的依附品存在。

过去的文化将女性与金钱和地位并列,认为只要男性好好工作奋斗,遵照男性群体的等级秩序,自然能够“分配”到一个女人。

当男性没有足够的财富以拥有能证明自己的女性时,男性就会开始反女权、抨击女生享受“性别红利”。

可见,在这套话语中,女性依然只是一个待价而沽的商品形象。

前几天朗读君看到一个男生朋友在朋友圈评价这部电影:

“过于渲染女性的艰辛,连孩子跟父姓、身份证号码总以男性数字开头这些事都能拿出来批判,恕我觉得太敏感了”。

这恰恰证明了男性在骨子里认为,女性不争不抢,臣服于男性,才是理所当然的。我想当女性作品提出了这些问题,你不应该问女性为什么这么“敏感”,而是扪心自问为什么一切这么理所当然?

所谓女权,不是为了挑起性别对立,而是为了不作为“别人的妈妈、别人的妻子”,仅仅是作为独立的自我而存在。

日本著名性别研究学者上野千鹤子,在2019年东京大学的入学致辞中说:

“女权主义绝不是想要女性变得像男性那样,也不是弱者想变成强者的思想。女权主义寻求的是弱者能以弱者的姿态被尊重的思想。”

我们经常说,一个社会真正的公平是保护每一个人的个体特征,使某一群体或某个人不会因为比例少就被排挤甚至被剥夺权利。

当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不再存在所谓强者、所谓弱者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真正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