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 被吹上天的电影《寄生虫》, 其实也存在漏洞

奉俊昊导演的电影《寄生虫》获得金棕榈奖,此片被影迷捧为2019年度神作,与《小丑》齐名。电影剧情简单介绍一下,奢望(穷人儿子)被欲望诱惑,遇到了萌动的青春(富人女儿),和残缺的童真(富人儿子),还有无知和伪善(富人妻子),以及傲慢和偏见(富人),奢望喜欢新环境,于是找来了小聪明(穷人女儿)。小聪明又想办法找来了面子(穷人)和脾气(穷人老婆),本想靠着努力能获得新生,却和纵容(前女仆)以及堕落(前女仆的丈夫)起了争执,脾气误杀了纵容,堕落生出了憎恨击破了奢望,并捅死了小聪明。脾气变成了愤怒,反杀了憎恨,经历了一切的面子又生出了尊严,弄死了傲慢和偏见。最后奢望永远告别了小聪明,收起了脾气,他试着丢掉了欲望,但又想找回面子,最后奢望也许变成了野心,因为他知道只有往上爬,最后才能再次找回来属于自己的尊严。

电影前面有好几点暗示穷人父亲对穷的敏感,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自尊和自卑的对抗。父亲之所以杀人不是因为仇恨,而是因为害怕。而之所以选择气味这种东西是因为气味一是不明显,不像视觉一样一眼看见,二是气味无法摆脱,就像古代给犯人脸上的烙印一样,三是气味无法掩饰,就算拼命去捂,去遮挡,它还是会逸出。电影是这样表达气味的意思,但在生活中,如果狭小密闭的空间,闻到不好闻的气味,我们是不是也会捏住鼻子,但一想别人可能是刚下班,刚干活没洗,就自己熬一下,不表现出来。我觉得现实中,气味不是评判一个人富和穷的标准,出门在外,你的气味是对你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穷人之间,或者普通人之间也会因为气味嫌弃,这个矛盾点不只存在于穷人与富人之间。而用这个点做全片的一个最大的伏笔和导火索,反而让人看不到贫富差距背后的真正问题和矛盾,让更多人觉得穷人的自卑造成了不好后果,而没去追究这背后的根源,很多人看完只会觉得穷是原罪。

《寄生虫》是好电影,也值得一看。不过,吹成神作、经典有点过。特别是对穷父亲这个人物刻画有点矛盾、突兀。开始穷父亲描述是没有脾气的、热爱子女家庭的好好父亲,到结局罔顾女儿被刺伤、老婆跟别人搏斗,仅仅因为一点歧视,眼睛只盯着富男主人的言行,触发杀人动机,显然不符合情理。正常人应该是帮助妻子打斗,然后抱起受伤女儿,不理会富男主人吩咐,甚至可以一脚踹开富男,用富男的车送女儿去医院。导演明显是为了塞一个人回地下室,造出前后呼应的效果,生硬的安排这个结局。

如果是为了这个结局,应该是前面对穷父亲的卑微自尊心和自私的心态,或者如何完成了心理转换有更多的描述。对于刻画人性丑恶的影片最近几年都收到了热烈的吹捧,几乎可以忽略里面不合理的东西。经典的影片对于人性善恶的描述都是轻轻一笔让人回味无穷,譬如肖申克的救赎、教父、辛德勒的名单等等,韩国影片总是有点让人感觉用力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