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羊: 年度最佳结婚劝退大礼包: 不婚不育真能保平安?

昨晚连看两部热门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和《婚姻故事》。

看完,给推荐这两部电影的朋友发微信:两片连看,是豪华版结婚劝退大礼包。

她回:还有一部《被光抓走的人》要上线了,看吗。我说“算了”。

我喜欢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力量感,但每次看完,又无比理解那些爱看仙侠、甜宠、耽美的观众。

只要涉及到现实题材,好的作品都很残酷,存在无法逾越的刀锋。或许每个成年人,无论表面上是岁月静好还是波澜壮阔,本质都是在刀尖上跳舞。

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开画首周就是票房冠军,8天收回了制作成本;豆瓣评分8.7,好于94%的剧情片。

在韩国,这部电影受到了男性的抵制。女观众评分9.49,男观众评分仅为2.90。

男观众形容这部电影是“科幻电影”、“被害妄想症的狂欢”,女观众觉得现实比电影更残酷。也是,毕竟电影里的男主是孔侑。

孔侑参加好友李栋旭的脱口秀节目,谈到这部电影,两人都说想到了自己的妈妈。

《82年生的金智英》剧情并不复杂,是一个普通韩国女孩的成长与困境,这样的女孩,在中国也不少。

她们一路按部就班。读书时,是听话的好学生;少女时代,心怀梦想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

该结婚的时候结了婚,该生孩子的时候生了孩子,生完孩子顺理成章地做了全职太太。

从此,她成了丈夫与家人眼里,在家休息的女人;家长群里,某某某的妈妈;上班族们不屑一顾的“妈虫”。

“妈虫”,一个结合英文mom与韩文“虫”字的新造词。2014年出现,最开始的意思是指在公共场合没有好好管教子女的年轻妈妈,后来扩展到用来形容没有收入、专靠老公的全职妈妈。

在电影里,累了一天的金智英,坐在长椅上喝杯咖啡,都被路人说是“喝着老公赚的钱买的咖啡”,到处闲晃的“妈虫”。

“闲”、“无用”,是很多人对全职太太的偏见。

丈夫劝金智英回家带孩子的时候,也说“你在家再休息一阵吧”。纳尼?在家带孩子是休息,那你休息一个我看看。

女性为家庭所做的牺牲与付出,被整个社会无视,甚至合理化。

当女人成为妈妈,“妈妈”就是她唯一的身份与理想,她不再有资格做自己,连坐下来喝杯咖啡都是奢侈的。

与职场工作相比,带孩子这份工作至少有3个难题。

工资是个难题,你不知道谁是老板,也没办法跟老板谈涨薪;

工作量无法预估,妈妈永远不知道熊孩子今天会出什么幺蛾子,工作可以打卡下班,妈妈需要永远在线;

无处倾诉、不能抱怨,抱怨就是不爱。

很多东亚女性,都能在金智英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虽然她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体贴的丈夫,却依然像一头困兽,每天在家务中,手忙脚乱地过着同样的生活。

不仅要照顾丈夫与孩子,去丈夫家过年,还要照顾丈夫的家人。

做家务手腕劳损,去看医生,医生说,饭是电饭锅做,衣服是洗衣机洗,你的手为什么会疼。

丈夫的确爱她,然而在劝她生孩子的时候,还是会说“我尽量早下班,帮你洗衣服、拖地”。为什么用“帮”这个字?因为默认了为家庭付出是女人的义务。

当全妈两年后,金智英患上了心理病。妈妈心疼她,准备来帮她带孩子。

这个场景的设置,耐人寻味。

豆瓣上有人说,如今中国职场女性的独立,是靠剥削自己的母亲(或婆婆)实现的。

如果家庭,是对一代又一代女性的剥削,女性自我价值与生育责任之间的冲突,出口究竟在哪里?

电影给出了两个不算答案的答案。

一、找个好老公。

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电影把小说的结局美化了。

在电影里,孔侑饰演的男主不仅爱妻子,也一直努力去理解妻子,甚至同意请育儿假回家。

最后,也是男主的豁达、阳光与有爱,让女主脸上有了希望。

二、不婚不育保平安。

姐姐恩英,在金智英带孩子憋出心理病的时候,获得了去德国做交换教师的资格。

36岁未婚的她,说:“我不管有没有能力,一个人都过得挺好。”

金智英问姐姐,你一直不服输,累不累。恩英说,超级累,但总要有人反抗啊。

很多人说看完《82年生的金智英》,有一种平静的绝望

孔侑式的好老公与恩英式的斗士,是冲破这种绝望的两支利箭,至于哪一支更易得,哪一支握得住,每个人有不同的现实,也有不同的选择。

韩国这个奇妙的国度,现实题材的好电影特别多,但现实好像从来没好过。

今年,韩国更勇夺全球生育率倒数第一,仅有0.98。如果男性选择不改变,女性当然也有自己的选择。

接下来看看今年金球奖大热门《婚姻故事》。

如果说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探讨的是东亚国家普遍存在、在韩国尤其严重的家务分工不平等、女性生育价值被忽视,性别歧视等问题,美国电影《婚姻故事》显然走得更远。

你看完金智英,觉得有个爱干家务的老公,就能解决问题,再一看隔壁的《婚姻故事》,男的扫地、做饭样样能来,连补袜子这种细活都独立完成,女人还是决定离婚。

我个人更喜欢 《婚姻故事》。它超越了男女对抗,开始探讨人性本身与婚姻制度的适配问题,以及自我价值与亲密关系,在人生中的占比问题。

男主查理是一位戏剧导演,女主妮可是一名优秀演员。两人因为共同的事业走到一起,又因为对各自事业的不同追求而决定分手。

查理要留在纽约,继续自己的导演事业,妮可却获得了一个洛杉矶的工作机会。

人到中年的一对才华男女,不再愿意为对方做任何妥协;最让他们动心的,也不再是爱情、亲密,而是抓住生命的剩余进度条,做想做的事。

妮可觉得自己是婚姻的“受害方”。

没结婚之前,她是演员、明星,十年婚姻下来,她变成了“那个曾经演过某某角色的女演员”,而丈夫的戏剧公司却做得越来越好。

妮可关于生育的吐槽,也能让很多女性获得共鸣。她一直以为生孩子是两个人的事,等真正开始生了,才发现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看到这些,你是不是特别同情妮可,然而镜头转向查理,我去,男人更惨!

“我爱你,不想失去你,但那时我才20几岁,我也不想失去那一点(20岁的年华),但我还是失去了!”

“我当时甚至不想结婚,去他妈的!我有很多事情没做……

所有早婚,或者说已婚者的心声,有没有?

现实中太多的我们,还没活成自己,却已经活成了爹妈。

《婚姻关系》所展现的婚姻真相是:再好的感情,再深的亲密,经过时间发酵后,必然产生一种酒,叫彼此厌倦。

妮可与查理,与其说是对婚姻不满,不如说更像一场中年危机。

亲密关系的实质是相互包容与奉献,而人到中年的妮可与查理,进入了人生的第二个叛逆期,不想再为任何人做出让步,只想赶紧买票上车,开始“不一样的人生”。

这个依然相爱,却不得不分开的故事,对人性挖掘得更深。

我们曾经以为亲密关系能填补人类所有的情感需要,进入婚姻才发现越走越孤单。

比不爱更残酷的是,依然爱着,却无力再爱,因为我们终究爱自己更多。

《婚姻故事》里有一句台词,道尽了人性的复杂——“刑事律师会看到坏人最好的一面,离婚律师会看到好人最坏的一面。”

电影结尾,查理的鞋带开了,妮可自然而然地蹲下身为他系上了鞋带。

这个充满柔情蜜意的镜头,20岁的时候看,会哭:相爱的人为什么不能好好对待,有多大的问题,一次“爱的鼓掌”不能解决?30岁再看,会笑:生活终于教会我们带着旧情谊,开始新生活,真好。曾经期待完美的我们,走着走着,就学会了欣赏缺憾。世间万物,都有保质期。但人们总喜欢幻想有一种东西,能超越时光,长生不老。一旦婚姻被赋予了长生不老的职责,很容易成为牢笼,而我们,也就成了天长地久的道具。有人愿意画地为牢,有人想要放飞自我,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难。总之,一部好电影就是看完以后,回头看看自己的生活,无论已婚未婚,都不急了。

看完羊哥的文章,也很爽吧?来,大口吃肉,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