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冯小刚拍给老灵魂看的电影一点点击中了我

精彩内容请看下文

文 | 谭飞

如果云知道,想你的夜慢慢熬

每个思念过一秒,每次呼喊过一秒

只觉得生命不停燃烧。。。。。

那日去看《只有芸知道》之前,我又听了一遍许茹芸的《如果云知道》,还惊诧于为何这电影不直接叫《如果芸知道》,这样不更贴名歌能借光吗?

及至看完,终于明白,确实是——只有“芸”知道,这样的爱,“芸”知道,只有她明了。

怎么说呢,这是一部用最传统手法拍给老灵魂看的电影。

不炫技,不强努着煽情,叙述者隐身在某个角落,略带哀伤,点燃一支烟,眯着眼看云卷云又舒,花开花犹落,看一对在北京邂逅过但几千公里之外大洋彼岸才完成缘分的佳偶,他们的识、爱、别。

什么是老灵魂,我不觉得它讲的是年龄的分野,而是灵魂里藏着传统之光的人,愿意在时日的消逝中旁观溜走,测试年轮,进而感知生命。

有年轻的老灵魂,也有年老的,他(她)不愿意人生按快进键,不愿在向前疾跑中错过爱与思念的每个瞬间,因此,才会把生命之中及终了的仪式看得如同神祗。

《只有芸知道》整个故事源自真人真事,我很早就听人大概讲过,因此心理预防机制已立,觉得自己不可能在看的过程中掉眼泪,谁知道到隋东风(黄轩饰演)把罗芸(杨采钰饰演)的部分骨灰带回国给她父母,老父亲失魂抚摸着相框中的女儿喃喃自语“回来就好”时,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滑落下来。

我,四张多,自忖算不上有颗老灵魂,时常得面对通俗的世界和庸俗的自己,在“不敢慢了”的催促声中,妄想跟时代合上拍子,因而自我,因而躁动。

平日里最多在似央视一套《等着我》这类多展现“幼年遭拐成人后见到父母涕泗横流”的重口味释放型节目里才会流泪,泪点高于常人。

在《只有芸知道》淡淡的哀伤,细细的描绘,慢慢地蔓延中我却最终被一个生命的逝去和另一个生命的缅怀击中。

在走得那么快的人、事、世边上,《只有芸知道》展示的是缓慢但持久的爱,是对逝去爱人的承诺,告诉观众的是这样一个事实:相爱的婚姻是体面的,它甚至不该以生命的终结为终点。

电影中的老派爱情没什么戏剧性,在世俗看来跟轰烈更别说狗血完全不挨边,但在冯小刚导演看来,这样的爱似乎才更真实,更有美感。

我并不认为《只有芸知道》里冯小刚准备展现自己的“拿得起”,他其实是在展现自己的“放不下”,几乎全无发力,全无技术性介入,但能清晰感知他放不下的东西。

这些东西浓缩就是——什么是永远?一个年过六十的导演在众所周知的境遇下,他的思考和关注维度有意或无意的倾向于人的纯粹本体,人性的纯善,以及人类最亲密关系的面目,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冯小刚电影,跟过去对他电影的体验、经验基本无关,都知道他一直以来擅长在白开水中加盐加苦胆加糖甚至加辣椒,这次他几乎什么都没加,但在淡淡味道的咂摸中,能品出菊花、青草、白云、树木甚至海水的香。

阿城说“好的电影是有气味的”,《只有芸知道》气味不浓,但细腻持久。

传统中国电影过去所谓原型几乎都采自大事件、戏剧性冲突、大人物或大英雄,片尾黑白照片对应的是某个时代的剧烈印痕,好像不影响社会就不好意思或不够级别用此原型一样,这次冯小刚打破了定式思维,为小人物小事件树碑立传。

但爱小吗?

这样两个未名人物之间的爱小吗?不小,一点都不。在每一对爱人的心灵空间里,它都应该恒久驻扎。

黄轩和杨采钰从《芳华》里反作用的刘峰和林丁丁走成了一对爱人,对黄轩的认知不需赘言,我有时候会比较惊讶于杨采钰的稳。我并不熟悉这个女演员,但听到了不少坊间的非表演之外的传说。

杨采钰把罗芸的性格拿捏得比较准的一点似乎是“决绝”,这好像跟她本人“有主见不惧他人言”的性格较像。

因此在面对生离死别时,在未卜先知般数次预告“半路留下的那个人,苦啊”时,有一种从容且向死而生的气质,这气质的感染力是——我似乎并不直接悲恸于离别本身,她完成了与另一个生命相遇的使命,告别得潇洒又美丽。但,她走后,我会觉得她的影子无处不在。

这也许就是隋东风完成承诺本能之外的动力,她体面离开,他延续未来。徐帆塑造的房东兼媒人是这段姻缘的润滑剂。她戏多但没抢戏。用家乡话武汉话说台词让她真的很活,很生活,你不大记得住她但不会忘了她。

我这几年看了不少木心的书,《只有芸知道》主旨自然较贴合《从前慢》的意境,“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的文字不算奇诡,甚至常用习语,但它表达的信息量足够大也足够独特,有美也有洞见。

老以及老灵魂真不代表就没有魅力,也不代表不能穿越年龄,拿木心举例,没有陈丹青的介绍,相信他的文字也迟早会走进他那部分知音的心里。

对《只有芸知道》,我也有类似的看法,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逆时代感受中,我经历了一段不疾不徐的得到、失去,看到了两个普通人不加滤镜的爱的样子。

爱,不就是这样子吗?